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所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2015-12-14高晓平
刘 霞,高晓平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安徽合肥 230022)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病的主要分型中发病率最高,是由于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1];临床上,颈椎间盘的侧后方突出是神经根型颈椎病较常见的病因,患者多表现为颈肩痛,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放射,另可伴有相应的感觉异常、肌力下降及手指动作不灵活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药物治疗、理疗、牵引及改善不良工作体位和睡眠姿势等[1]。我科针对颈椎间盘突出所致神经根型颈椎病,于药物、理疗的基础上加用颈椎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后,发现患者的根性症状、体征及病变椎间盘突出的大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7月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52例,按就诊的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男性15例,女性11 例,平均年龄(46.19 ±9.53)岁,平均病程(46.15±45.08)d;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5.08 ±8.04)岁,平均病程(44.68 ±42.09)d。两组间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例数 性别男女 年龄/岁 体重/kg 病程/d 责任椎间盘节段(例)C4/5 C5/6 C6/7治疗组 26 15 11 46.19 ±9.53 66.92 ±10.36 46.15 ±45.08 813 5对照组 26 12 14 45.08 ±8.04 65.88 ±9.82 44.68 ±42.09 9 143
1.1.1 诊断标准 符合2008年《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确定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手臂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2)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3)影像学(X线及MRI)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4)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1.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者;(2)颈椎MRI示有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且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责任节段;(3)性别不限,年龄在20~65岁之间者;(4)治疗前两周未接受其他治疗干预措施者;(5)知情同意并依从性良好者。
1.1.3 排除标准 (1)非颈椎间盘突出所致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如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2)颈椎间盘呈脱出状态的患者;(3)影像学检查有颈椎骨质破坏、骨质疏松、骨折、脱位或有椎体结核、肿瘤等;(4)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或造血系统疾患、精神病或伴有妊娠等。
1.2 治疗方法 入选的两组患者治疗前均进行健康教育,包括纠正不良工作体位及睡眠姿势等,均行常规治疗,包括:(1)药物治疗: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静滴,每天1次,疗程3~5 d;奥沙普嗪肠溶片0.2 g口服,每天2次;甲钴胺片0.5 mg口服,每天3次;维生素B1片20 mg口服,每天3次;(2)理疗:非急性期予颈肩背部多源治疗仪治疗(四川兴运实业公司),每天2次,每次20 min。
1.2.1 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采用颈椎—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进行治疗,每次治疗28.5 min(12个拉伸循环),根据患者体质和舒适度调整减压力度,并缓慢加大力度,最多可达自身重量的15%。每天1次,每周6次(周一至周六),总治疗次数20次。
1.2.2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传统颈椎牵引治疗,采用颈椎智能温热牵引系统,患者取坐位,牵引1 min,休息10 s,总时间为20 min,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设置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1/8,牵引角度为0°~30°,每天1次,每周6次(周一至周六),总治疗次数20次。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1.3.1 疼痛强度及疼痛缓解率 应用视觉模拟量表法(VAS)评分[3],采用 10 cm 长的直线,按毫米划格,两端表示“无痛”(0)和“极痛”(100),被测者根据其感受程度,用笔在直线上画出与其疼痛强度相符合的某点,从“无痛”端至记号之间的距离即为痛觉评分分数,重复两次,取两次平均值。根据上述方法分别对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行疼痛强度评分。疼痛缓解率=(治疗前VAS评分-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VAS评分×100%。
1.3.2 临床表现及临床改善率 采用日本田中靖久量化表20分法[4]进行评估,分别从临床症状(颈肩部疼痛与不适、上肢疼痛与麻木、手指疼痛和麻木,共9分)、工作和生活能力(3分)、体征(Spurling试验、感觉、肌力、腱反射,共8分)、手的功能(-2~0分)四个方面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积分差值。临床改善率=(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20分-治疗前积分)×100%。
1.3.3 椎间盘突出大小及突出还纳率 在MRI工作站上运用软件AW4.0-04-sol7(GE公司),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责任病变椎间盘突出的最大横截面积,由同一医师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突出的椎间盘还纳率=(治疗前测量值-治疗后测量值)/治疗前测量值×100%。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数据计量资料均用(±s)表示,计量资料的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20分法量化评分及病变椎间盘突出的横截面积大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其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而治疗组的改善较为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图 1,2;另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20分量化评分及椎间盘突出面积大小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20分量化评分及椎间盘突出面积大小的比较(±s)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a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 P<0.05。
组别 例数VA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20分量化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椎间盘突出面积/mm2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26 7.8 ±0.7 1.4 ±0.9ab 5.9 ±1.7 17.1 ±1.7ab 61.1 ±10.7 29.6 ±5.1ab对照组 26 7.8 ±0.6 2.9 ±0.8a 6.2 ±2.4 14.2 ±3.3a 61.0 ±9.8 50.8 ±10.1a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 <0.05。
组别 例数 疼痛缓解率/% 临床改善率/% 突出的椎间盘还纳率/%治疗组 26 81.78 ±11.04a 79.58 ±11.05a 50.67 ±9.80a对照组26 62.22 ±10.28 59.56 ±17.79 16.30 ±12.62
3 讨论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间盘突出所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发病人群日益年轻化,患者多有颈项、颈肩痛或上肢放射痛,并向神经根分布范围放射,病程较久者常以麻木感为主,其引起的疼痛、麻木等可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外学者[5]提出,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会造成神经周围的缺血、缺氧及循环障碍,从而出现神经功能的异常,而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依赖于对神经根适当的减压。减压方式又分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临床上[6-7],颈椎间盘突出所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常用消炎镇痛、消除水肿、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药物对症处理,并予以推拿、针灸、牵引、理疗等综合治疗,有研究[8]发现,非手术治疗能显著改善颈椎间盘突出者的临床症状,并且半年后随访发现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存在自然重吸收的现象,这进一步为非手术减压治疗提供了合理性、有效性的科学依据。
本研究中,对颈椎间盘突出所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主要采用药物、理疗及牵引等非手术疗法。其中,牵引通过对颈椎牵伸的生物力学效应,缓解颈部肌肉痉挛,使椎间隙或椎间孔相对增大以缓解对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的刺激、压迫,牵开被嵌顿的小关节滑膜,减少椎间盘内压,缓冲椎间盘向周缘外突的压力,有利于外突组织的复位,是治疗的根本。本研究对比发现,患者经非手术脊柱减压组治疗约3周后,患者的VAS评分、20分法量化评分及病变椎间盘突出的横截面积大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疼痛缓解率、临床改善率及突出的椎间盘还纳率分别高达(81.78±11.04)% 、(79.58 ±11.05)%、(50.67 ±9.80)%,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牵引组。国外学者[9]研究指出非手术脊柱减压可有效地通过增加椎间隙高度缓解盘源性下腰痛,另Pergolizzi等[10]报道了一椎间盘性腰背痛患者通过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后,疼痛减轻了,功能增强了,其MRI表现:左侧S1神经根处椎间盘突出的尺寸和压迫程度显著减小。考虑传统牵引因其简单的线性作用力模式,无法准确定位病变部位,椎间隙高度增加不明显,突出物很难回纳,且治疗过程中患者舒适度较差,易加重肌肉的收缩抵抗,故其临床疗效有待提高。而此研究中的颈椎脊柱减压牵引系统综合了航天技术、信息控制系统、高精度传感器、人体工程学设计等多项高精尖研究成果,在此治疗目的是有效解除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其治疗优势[11-13]有:通过持续可控的动态牵引模式及感受器—减压力反馈系统,能有效解除肌肉的抵抗,保证有效的作用力;精确定位病变椎间盘,实现治疗的个体化;明显增加椎间隙高度并产生有效的椎间隙负压,使突出物回纳,达到椎间盘营养状态;人性化的头部固定装置使患者治疗过程中舒适度极高,真正实现了无痛、无创、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另外,针对非手术脊柱减压对疗程及复发率的影响,尚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以进一步提高远期疗效。
综上所述,颈椎非手术脊柱减压疗法对颈椎间盘突出所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最大程度地使突出物回纳,从根本上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是颈椎间盘突出所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理想选择,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应用。
[1]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33-734.
[2]李增春,陈德玉,吴德升,等.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96 -1798.
[3]高万露,汪小海.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研究的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12):144 -146.
[4]姜 宏,施 杞.介绍一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方法[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6):381.
[5]Gautam S,Rastogi V,Jain A,et al.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oxygen-ozone therapy and combined use of oxygen-ozone therapy with percutaneous intradiscal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J].Pain Practice,2010,45(23):1-7.
[6]王诗忠何 峰,陈少清,等.优化组合方案治疗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2(10):1 -2.
[7]洪东方.四联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33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1856 -1857.
[8]翁文水,林玉芬,陈长贤,等.颈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后突出组织变化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4(3):4 -6.
[9]Apfel CC,Cakmakkaya OS,Martin W,et al.Restoration of disk height through non-surgical spinal decom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2010,11(1):1 -6.
[10]Pergolizzi J,Yochum T,Florio F.Management of discognic low back pain with a non-surgical decompression system(DRX9000)-Case Report[J].US Musculoskeletal Review,2008,3(1):14 -15.
[11]高晓平.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技术[J].颈腰痛杂志,2012,33(1):49-51.
[12]田浩文,高晓平.非手术脊柱减压疗法及其在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3,17(7):1242 -1243.
[13]汤 艳,陈惠德.非手术脊柱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和机制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1):1063-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