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野炊
2015-12-14文/阿城
文/阿 城
图/邵晓昱
江边野炊
文/阿 城
图/邵晓昱
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日子里,我和二哥经常去松花江的木桥边钓鱼。木桥下的小河汊,是松花江的一条支流。去木桥钓鱼,主要是钓夜鱼,一钓就是一宿。黄昏的时候,坐摆渡过江,或者从江桥上走过去,在木桥那儿选好位置,用四根鱼竿钓。秋天,钓鱼主要是钓鲶鱼,木桥那边的鲶鱼特别多,一夜可以钓十几斤。
钓鱼之前,我们要从家里偷点高粱米,但偷的高粱米根本不够我们兄弟二人吃的。怎么办呢?煮鱼吃。每次钓鱼的时候,我们事先备好小铁桶、火柴和盐。在江边用柴草生一堆篝火,再用树枝做个架子,把装上江水的铁桶吊在火上烧,然后把钓上来的鲶鱼直接放到铁桶里炖就行了,不用收拾。
由于桶里的水温不断升高,鲶鱼扑腾着挣扎几下就被烫死了。水开了后,鲶鱼身上的那种黄色的黏液变成油,鱼身子也被沸水烫成暗灰色。这时候,放入一点大粒盐再炖,香气很快就飘出来了。
吃的时候,把整条的鲶鱼小心地捞出来,放在饭盒的盖上,用手撕着外面的鱼肉吃。鱼肉吃光了,里面的五脏六腑一扔,再捞第二条吃。
鱼汤也很好喝。古时候,鲶鱼汤称“鲶鱼羹”。据说,这是曹操喜欢吃的菜。既然是曹操喜欢的,做法当然要复杂一点。鱼不仅要好好收拾一番,还要加好多作料。
我们用小铁桶炖的汤,任何作料都没有,只有盐。盐是汤的灵魂,不放盐的汤是没有灵魂的。这样做鱼汤,只是穷人或者人们在野外的做法。正儿八经的鱼汤,从不这样做。
在少时的钓鱼生涯中,也有钓不上鱼来的时候。
怎么办呢?就抓泥鳅做泥鳅汤。做法同鲶鱼一样,其汤亦极为鲜美。没有泥鳅,做蛤蜊汤也行,就是泥沙多一点,喝的时候要小心。袁枚先生说:“剥蛤蜊肉,加韭菜炒之佳 。或为汤可,起迟便枯。”这话不假。我小时候吃过我母亲做的蛤蜊炒韭菜,蛤蜊肉翻一个个儿就得盛出来吃。盛晚了,蛤蜊就会硬得像皮鞋底子,嚼不动。
光吃鱼肉喝鱼汤,总觉得肚子不饱。从家里偷出来的高粱米那么少,不够吃,怎么办呢?焦灼当中我们发现,在木桥的那边,居然有一片黄豆地。我和二哥决定偷一些黄豆回来。我们把偷来的黄豆放在地上烧。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驱赶蚊子,另一方面也把黄豆烧熟了。烧熟以后,我们用手连荚带豆都捧到铺在地上的雨衣上面,哥儿俩穿上鞋,在上面连蹦带踩。我和二哥称这是“跳大神儿”。跳得差不多了,把踩掉的豆荚皮拣出去,剩下的就是一层或煳、或熟或者半生不熟的黄豆,可以吃了,很香的。吃完黄豆后,喝水一定要控制,不然容易闹肚子,那可就遭罪了。
现在才知道,黄豆不仅解饿,而且还能健身。
李时珍说,黄豆能“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肿”。想不到少年时代的我们吃的都是营养餐,既然如此,怎么能说我们那时候过的都是穷日子呢?
(刘 扬摘自武汉大学出版社《舌尖上的东北》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