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与介入:建筑媒体的当代角色
——“清华建筑思想论坛”第9期评述Dissemination and Intervention: The Contemporary Role of Architectural Media-Report on the Ninth Proceeding of the Thinking Architecture Tsinghua Forum

2015-12-13王寒妮

世界建筑 2015年1期
关键词:建筑师杂志建筑

王寒妮

传播与介入:建筑媒体的当代角色
——“清华建筑思想论坛”第9期评述Dissemination and Intervention: The Contemporary Role of Architectural Media-Report on the Ninth Proceeding of the Thinking Architecture Tsinghua Forum

王寒妮

WANG Hanni

1

2014年12月14日,第9期清华建筑思想论坛以“传播与介入:建筑媒体的当代角色”为主题,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泽生厅举行。建筑媒体在记录、呈现、传播和推动建筑学科的历史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中国正处在建筑文化百家争鸣的新时期,建筑媒体的取向和判断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本期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路教授和青锋老师主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庄惟敏院长致辞,邀请了国内外9位活跃在建筑媒体领域的一线从业人,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探讨了建筑媒体在当代语境下的角色和作用。

首先发言的是《时代建筑》杂志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社长支文军教授。作为长期从业在一线的建筑媒体实践者,他从3个层面解读了媒体与建筑日益深入多元的交互作用,探索了建筑期刊、建筑出版开拓视野、放手实践的可能性。第一,建筑媒体要扮演多重角色。它既应忠实地记录、展现和见证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全景;又应搭建记载、梳理和传承多元化建筑思想的平台,成为生产建筑理论与展开建筑批评的基地。第二,建筑媒体的核心价值是内容的创新,既应当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城市与建筑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中的剧变,又应当承载学术媒体对社会文化变革的思考和态度,从而促进建筑话语的生产和学科内容的丰富,甚至引领整个建筑学科的发展。第三,建筑媒体的工作要具有历史的维度。建筑杂志的独特视角和前沿思考均需要通过历史研究呈现,同时,也唯有时间能够检验当代媒体人工作的价值。支文军认为,媒体不是独立于建筑学科之外的旁观者,而是深深介于其中,呈现出“建筑-媒体”的共生状态。

《建筑师》杂志主编黄居正,以“观念建构与散布的媒体作用”为题分享了他的办刊历程。黄居正以西方媒体的演绎历程开篇。通过对比15世纪捷克的“胡司之战”和16世纪马丁·路德的新教改革,剖析了这两场相距100年的宗教改革结果大相径庭的原因:正是古登堡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大量出版的书籍对西方民族的重新建构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相较之下,建筑媒体的工作实则也是在建构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大家分享思想、分享观念、分享对建筑的理解。建筑师在推出个人作品时,不仅塑造自身的形象,也同时利用媒体的力量强化个人的建筑观念。随后,他回顾了《建筑师》杂志最近10年的办刊经验,通过贯彻“研究性、思想性、学术性、理论性”4个方面,差异化内容、深度化耕作、人文化表述,并最终为当代性服务。借“栏目”之手,挖掘并推介中国当代建筑作品、人物和事件,构建审视东方传统的新视野。

第三位发言者是丹麦建筑师苏珊娜·乌尔里克(Susanne Ulrik), 她既是《砖》(Tegl)杂志前编辑,又是维纳博艮砖筑奖的评委之一。在560万人口的丹麦,5、6种建筑专业杂志以或技术、或艺术的触角向读者展示本土建筑项目。砖作为有着近1000年使用历史的材料,正是《砖》杂志最关注的内容。乌尔里克认为,能够聚焦到如此细腻的关注点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杂志存在的意义正是启发建筑师们将传统材料与新的建造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生动的本土建筑。今天,建筑媒体对建筑师和使用者的意义更为重大:建筑是如此重要而又昂贵,一旦建成便会存在很多年并长期被人使用;建筑具有超乎寻常的美学价值,能够引导公众提升审美和品位;建筑作为历史传承的载体,将传统的构造和技术沿袭至今……而只有媒体,能够成为沟通建筑师与使用者的纽带,为未来的设计实践创造不同的可能性。信息爆炸使大量的数据、图片、信息在网络、电视、报纸、新闻等媒介中发酵膨胀,如何从海量的资讯中捕捉到有价值的素材,并且在不断追逐潮流的洪流中独善其身,这必然是未来建筑媒体人需要审慎考虑的重要议题。

《装饰》杂志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方晓风教授的演讲“站在同人与大众之间”,对当代专业媒体的困境与未来做了批判性的解读与展望。第一重困境是信息技术普及下媒体优势的丧失。一方面,某些专业媒体错误地将建筑简单化,并在无形中鼓励了图像崇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与受众的真实互动,媒体人难以评估有效阅读的量和点。第二重困境是社会媒体广泛介入后,专业媒体的话语权受到挤压。纸质媒体更像一个秀场,与情节丰富、情感细腻的影视节目相比,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第三重困境是专业媒体本身的价值观面临巨大挑战。整个建筑行业都需要重新思考从业的价值,建筑应当成为容纳美好生活的场所,而非仅仅营销那层外壳。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方晓风认为媒体应当成为催化剂,以一种谦逊的姿态站在大众与同仁之间。专业媒体所提供的信息产品,应当为促进执业人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可能性,为设计出感人的叙事空间助力。

“新”建筑杂志是如何具体承担建筑媒体的当代职能呢?《城市·环境·设计》杂志执行主编柳青以“建筑媒体≠建筑杂志”为题,清晰完整地描述了UED以介入为基础的一种对媒体的组织策略。她首先提到建筑媒体人要以新的视角、新的媒体定位来看待当前的媒体时代。专业建筑媒体既承担着提高建筑师社会话语权的当代使命,又要为带领中国建筑师走向国际推波助力。目前的环境下,国外建筑界最为关注的仍然是中国的建筑市场,他们极少与中国建筑师建立思想层面的深度交流;国际杂志也很少为中国建筑师向外的思想传递提供平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建筑媒体通过举办大师讲堂、境外展览等方式将我们的思想推介出去,就显得尤为重要。另一个重要的工作方向是寻找青年建筑师,发掘新生力量,为他们搭建更大的平台。最后,建筑媒体人需要从行业的观察者变为事件的推动者,以多种全媒体形式拥抱新媒体时代。

1 清华建筑思想论坛第9期海报2 庄惟敏致辞3 论坛主持人:王路4-7 论坛嘉宾(左起):支文军,黄居正,苏珊娜·乌尔里克,方晓风8 论坛主持人:青锋9-12 论坛嘉宾(左起):柳青,奥雷·伯曼,张利,戴维·阿萨埃尔与戴维·巴苏尔托13- 17 对谈嘉宾(左起):侯立萍,魏星,王韬,童佳旎,刘非

建筑媒体有突破风险的可能么?第6位发言者荷兰Archis杂志前主编、Volume杂志前主编奥雷·伯曼(Ole Bouman)认为,“建筑就是一场冒险”。伯曼先生以穷举的方式开宗明义地指出,从人类的进化到文明的变革都源于肯于冒险的精神。无论是海洋动物进化为两栖动物的历程,还是伯鲁乃列斯基创造的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抑或马可·波罗游历东方之旅,人类文明的核心即是在好奇心的驱动力下挑战风险、创造永恒。而反观常规的建筑行业,则无处不在规避风险。建筑从业者试图从建筑安全、造价估算、设计软件等种种方面预判可能的问题,做出无比理性的计划,从而最大限度躲避风险出现的可能。伯曼随后基于自己在Archis、Volume杂志多年从业的经验,为建筑媒体行业突破自我的冒险打开了新的视野。最后,他将选择的权利交给新一代的建筑人。只有他们选择有违常理的突破,建筑设计和建筑媒体才能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世界建筑》杂志主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利教授通过敏锐而又生动的历史研究,以“1930年代中国建筑纸媒再观察”为题梳理了民国时期建筑纸媒与当代建筑媒体的映射关系。首先用历史的链条将碎片化的中国建筑纸媒史串联起来,跨越了地域的界限,回顾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中国建筑》《建筑月刊》等1930年代突然爆发的一系列建筑杂志的创刊历程、核心取向、内容架构和突出特点。将民国时期建筑纸媒的发展与建筑行业的发展、纸媒创始人的个人背景和建筑教育的变革相互关联。在其列举的民国时期建筑纸媒中,已经出现了许多当代建筑媒体的原型。由此,他归纳出5种建筑媒体取向——消费、新闻、科学、意识形态和批评,它们在今日建筑媒体传播和组织信息的过程中侧重并不均匀:消费取向被放大,而批评的声音愈发变小。1933年《中国建筑》“建筑师应当批评么”一文中指出,“正确的、严厉的批评,才是今日建筑界最大的需要”。以史为鉴,或许最理性的、基于逻辑的思考批评,才是今天建筑媒体最大的需要。

最后发言的是ArchDaily创始人戴维·阿萨埃尔(David Assel)和戴维·巴苏尔托(David Basulto)。ArchDaily能够成为当今全球点击量最高的建筑网站,正是由于两位年轻的创始人以一种新时代的媒体方式弥补了传统媒体中从业者忽视的要素。多元化的媒体团队使得建筑新媒体的运作更具前瞻性眼光;超大的容量、超快的更新速度以及全方位的报道视野,这个团队对建筑行业的贡献不言而喻。他们将其工作的核心任务定位为,为建筑师建构更好的世界提供信息和工具,未来将更关注本土建筑和它的创新、文脉和文化的不同点,理解新一代建筑师如何学习的过程。他们站在世界的尽头——智利,却恰恰在这个尽头看到奇迹的发生,新媒体对建筑教育体系和职业体系可能带来的冲击更是无法预估的。

在对话与提问环节中,《住区》副主编王韬、《El Croquis建筑素描》主编童佳旎、《建筑技艺》主编魏星、《建筑知识》编辑部副主任侯立萍、ikuku在库言库网站联合创始人刘非等对谈嘉宾分别介绍了各自所代表的建筑纸媒或网络媒体的价值取向、工作内容和未来规划。随后,演讲嘉宾与对谈嘉宾一起,就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对比、媒体的观察与介入、建筑媒体的现代性反思等问题进行了有趣的对话,碰擦出火花。

大众媒体时代,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对传统纸媒的冲击是现场观众提问的一个焦点。新媒体出现后,建筑学内部迭代速度加快,媒体嗜血的本性显露无疑,而出版周期的限定再也无法成为遏制内容消耗速度的手段。建筑学作为一种传统学科,物质世界发展相对迟缓,传统媒体面临的问题实则更多的是建筑学科本身力不从心的历史性问题。具有深度阅读价值的印刷品虽然会长期存在,但长远观望,纸质杂志的必要性确实受到冲击和挑战。而新一代的网络媒体虽然有着去中心化、与受众互动积极等若干优势,但在如何规范运作,有效地实现信息的过滤,并将虚拟的多元化圈子落实,也仍需要开拓与历史积淀丰富的纸媒互相结合、开放运作的新思路。而另一方面,嘉宾们对未来建筑媒体的发展仍然持有乐观的态度,认为真正的创造总是超乎人们想象。建筑媒体可以在保持精神独立、经济独立、立场独立的前提下,在不同自由度的平台里进行合理地发挥。建筑媒体可以通过获得受众的反馈,挑选有批判价值的建筑作报道素材,保持稳定的衡量标准,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师和作品予以等量的覆盖和评价;网络媒体也可以发挥其优势,在获得用户的反馈后作出快速调整,再输出符合用户习惯的价值观。

建筑媒体以文化整合的方式对整个行业重新塑形,在传播与介入的全过程中,完成历史维度的重新审视和当代语境下的深度追问。批判性的探索使得建筑媒体人得以在设计师、批评家、使用者和读者群之间保持合理的审视距离,尖锐而不鲁莽地完成系统的而又输出本身价值取向的独特解读,从容而不粗暴地将文本、图片等复合资讯有效传递给受众方。对于建筑媒体角色的这次集体性探索虽然未必能勾勒出当代中国建筑媒体的全部图景,但其伸出的触角、抛出的问题乃至深刻的自我剖析必然将引发长久而深入的、对未来学科发展有益的进一步讨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15-01-05

猜你喜欢

建筑师杂志建筑
胖胖的“建筑师”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杂志介绍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