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资本对“小升初”择校行为的影响——基于对广州市Y区的调查

2015-12-13金琪

成才 2015年8期
关键词:小升初民办学校公办

■ 金琪

一、引言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采取“就近入学”的政策来保证小学毕业生能均等享受到初中阶段的教育机会。很多家庭利用已有的资本,采取“择校”的方式,为子女完成初中阶段的教育。因为每间学校招生的特长生数量比较少,竞争非常激烈,因此,目前广州市小升初最火的择校方式是参加民校联考或民校单考,还有公办学校的转学考。两种考试的区别在于,前者在明处,后者在暗处。

其实,广州一直在致力于如何解决择校现象。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表示,广州2010年开始提出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到2012年要降到10%以内。2010年广州市小升初择校比例不超30%,2011年控制在20%以内,而2012年就是10%,跟教育部的要求是一致的。然而,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优质学校的择校比例远远超过了政府提出的10%。

在西方,家庭环境的系统研究是从美国教育社会学家科尔曼(Coleman)1966年《教育机会均等》研究报告开始的。报告中说明了大约1/2到2/3学生成绩的差异可用家庭、特别是社会经济地位变量来解释。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有关人力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逐步发展起来。家庭的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本指的是家庭成员的个体的特征和物质的占有,比如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的收入或财产。家庭文化资本反映了家庭环境质量和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家庭社会资本涉及到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征,指的是一种有利于孩子认知发展的亲子关系以及社区组织之间的关系。王(Wong)对1984年捷克斯洛伐克全国15岁及15岁以上的人口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家庭社会资本(用共产党员身份来测量)对孩子教育有统计上的显著的影响。法国学者布尔迪约等分析了法国、波兰、匈牙利等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同样发现各国高等教育机会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差异悬殊。有学者将上述现象称为“社会再造”,并认为教育是复制和再造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并使之合法化的最重要的工具。

国内社会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验证国外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研究理论。

家庭资本这里也指家庭社会资本,是社会资本理论应用于家庭发展研究的重要体现。家庭资本,主要包括家庭内资本与家庭外资本。家庭外资本主要表现为家庭的社会资本(父母亲的职业地位)、文化资本(父母亲文化水平)和经济资本(家庭年收入)、紧密的帮助网络(strong help network)、学校性质以及邻里对成长的作用等;家庭内资本主要表现为如家庭凝聚力(family cohesion)、给予与获得父母的支持、每周会面兄弟姐妹或祖父母、父亲在家时间、父母帮助儿童完成家庭作业、与父母共同活动、父母对儿童学校表现的预期、母亲鼓励孩子、母亲参加学校会议、父母知道孩子朋友的数量、家庭的教养方式等。本文所指的家庭资本主要是指: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社会资本。

二、研究程序

根据广州市的实际情况,笔者决定选择优质公办学校比较集中,民办教育相对成熟且自己比较熟悉的Y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因为择校话题的敏感性,笔者的问卷设置将采取不记名方式,问卷的发放将通过学校层面代为发放。

(一)项目收集与编制初始问卷

1.初始问卷题项的产生

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以及开放式问卷等方法收集与编写初试问卷。步骤如下:

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初步判定家庭资本与择校行为有相关关系,而家庭资本主要包含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主要又包含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情况、、父母职业地位、父母社会关系、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择校原因、择校手段等维度。

根据本文研究的对象关系,有以下的关系图构想:

图1 研究流程

家庭资本内部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本作为自变量,他们之间互相影响,最终影响将作用到对子女教育问题的决策,即择校行为这一因变量。

进行开放式访谈。访谈对象是我以前和现在的学生家长,学生中包含民办学校初中生和公办学校初中生,共计30名。然后将开放式访谈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作为编制家庭资本与小升初择校行为间关系问卷的重要依据。最后把初始问卷题项确定为31个题项。

2.问卷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指导语;第二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第三部分是家庭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及对择校的影响。关于家庭的经济资本,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家庭年收入、家庭每个月对孩子的教育投入问题等来了解家庭基本经济情况。关于家庭社会资本,调查问卷中设计了父母职业和职位等来了解家庭的社会地位。关于择校,调查问卷中设计了择校原因调查。这部分采用选择题;第四部分是对家庭文化资本的了解。

3.样本及抽样方法

修订后的正式问卷于2012年9月底发放,于2012年10月10日回收。总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公办市属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有效率为80%;优秀民办学校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8份,有效率为98%。正式问卷调查样本的抽样方法同预测样本抽样方法基本相同。将Y区的学校分为公立和民办两类,公办学校又分为区属、市属、省属三个等级,在民办学校中选取优质民办学校,在公办学校中选择中等层次学校即市属公办,最后在选取的2间学校中随机抽取班级,因为民办学校的择校行为是公开且广泛的,因此初一年级随意选取了2个班级作为问卷调查对象,而公办学校的择校行为相对隐蔽,人数不平均,因此对初一全年级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回收后对所得数据通过专业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分析,求得Alpha值为0.81。效度分析,求得KMO值等于0.72,球型检定显著,community各题达到0.7,特征值大于1。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择校情况调查结果及分析

因为调查对象的性质不同,因此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的每一部分都将分不同学校来进行分析。

1.各类型学校初一年级择校人数比例。公办市属学校的240份调查问卷中,选择户籍所在地与目前孩子就读学校不一致,即有择校行为的人数共有74人,占总人数的30.8%。

而对于优质民办学校,由于调查对象的特殊性,因此最终所获得的98份样本中调查对象都存在择校行为,而在这98位存在择校行为的家庭中还有25人是动用了家庭社会关系而入学的,占人数的25.5%。

2.家庭择校的原因

表1所示的各种原因中,88.1%的家长是因为原居住地学校质量差,担心会被派位去一个比较一般的学校而替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而发生择校行为的,37.83%的家长是因为孩子小学阶段成绩好,担心派位后的学校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所以才在“小升初”择校过程中进行择校。22.9%的家长是在自己经济水平可承受范围内,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受教育机会而进行的择校,择校的学校也不一定是自己最满意的。14.86%的家庭则是受周围家庭的影响,有一种从众心理。12.16%的家庭是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如考不上优质民办学校,派位去不了更好的优质公办学校,而做出一定的妥协,隐含一丝的无奈。

表1:公办市属学校择校原因分析图

表2:优秀民办学校择校原因分析图

表2所示的各种原因中,93.8%的家长认为孩子小学阶段成绩好,想初中给小孩更好的教育资源;89.7%的家长是因为原居住地学校质量差,不想被派位去较差的初中而选择了更好的教育资源。74.4%的学生是通过参加学校的招生考试而进入优质民办学校,从这里可以看出,还有25%的孩子即使考不进去,家长也会动用家庭社会关系将孩子送进去。30.6%的家长觉得虽然民办学校的收费较贵,但仍然在家庭可承受范围之内,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而选择择校。15.3%的家庭则是受周围家庭的影响,有一种从众心理,这个百分点甚至比进入公办学校人数的从众心理比例更大。仅有0.51%的家庭是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如派位去不了更好的优质公办学校,而做出一定的妥协。这也说明,优质民办学校在家长心中的满意度是非常高的。

根据样本情况,笔者发现:被调查的家庭之所以产生择校行为,最主要的还是希望孩子能接受优质的教育,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经济因素在这里则被放在次要的位置。而其他的一些原因,比如“从众”、“退而求其次”等,也多是受到家庭期望和经济条件的影响。

(二)家庭经济资本对择校行为的影响

家庭经济资本是指家庭的经济收入或财富,特指家长以物质形式投入在子女教育上的资源。本调查在考察一个家庭的经济资本时,除了看其上一年的总收入外,还通过比较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那部分费用来衡量家庭经济资本的高低。

通过对广州Y区家庭的收入了解,以及根据广州市经济形式分析,笔者将陪读家庭中,年收入在59999元以下的定为该群体中的低收入家庭,59999元~80000元的定为中等收入家庭,80001~99999元以上的定为中高收入家庭,100000元以上的定位高收入家庭。

表3:公办择校和公办非择校家庭收入情况分布表

结果表明,在公办学校中有择校行为的家庭收入高于无择校行为的家庭收入。在有择校行为的家庭中81%是高收入家庭,高于无择校行为的家庭中的42.13%。有择校行为的家庭中年收入处于中等和中高等的人数比例为28.6%低于无择校行为的家庭的38.58%。而低收入家庭在存在择校行为的家庭比例中为0%。

将“收入等级”与“是否择校”两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个变量的肯德尔tau-b相关系数为0.62正相关。这与现在流行的:没有钱就读不了好学校,这一说法不谋而合。

表4:优质民办学校家庭收入情况分布表

以上结果表明,选择优质民办学校的高收入家庭反而比公办择校的高收入家庭比例要小。这点是让笔者很意外的。而中高等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比例明显比公办的择校家庭要多。这恰恰是民办学校公开、公平的招生考试的一种体现。民办学校为了保证优秀的成绩就一定要保证相对优质的生源,所以,能就读于民办学校的学生家庭但他们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但却并不一定大富大贵,而且学生也必须能通过民校的招生考试。他们选择民办学校是否与家长的文化、家庭的教育有关,这一点笔者将在择校行为与家庭文化资本的相关性中做详细分析。

对于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很多家庭选择民办学校都有非常充分的理由。

表5:公办市属学校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占家庭收入的百分比

以上结果表明,大多数家庭都需要拿出家庭每月收入的20%-30%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需要用家庭收入的30%-40%投入到孩子的教育当中。然在这部分家庭中,中高经济收入家庭中有高达58.8%的家庭将收入的30%-40%投入到孩子的教育当中,中等收入家庭只有32.5%,低收入家庭有20%,反而高收入家庭只有7%。一方面,这说明了无论什么样的家庭每个月的教育投入基本上都要拿出1500-2500元;一方面,也反映出即使低收入家庭背负一定的经济压力,也要让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条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高经济收入家庭更乐意于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更高。

表6:优质民办学校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占家庭收入的百分比

可以看出,大多数选择了优质民办学校的家长都在孩子的每月教育投入中拿出了占家庭总收入的30%-40%,甚至有部分家长拿出了40%-50%家庭总收入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去。很多家长都会认为,能进入民办学校的孩子都是小学阶段成绩优异的,甚至是很拔尖的,如果自己的孩子进入初一后松懈下来,就很可能跟不上,也有家长了解到,入读民办学校的孩子都是很拔尖的,所以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都是照顾大多数中上等的学生,讲课速度很快,讲课的内容也很多,稍不认真就有可能掉队。因此,补课在民办学校非常盛行。从知名课外补习机构——卓越教育学校了解到,4万参加小升初民办联考的学生中,光是到该机构补习的就有近3000人。该机构列出数字证明,入读名校的学生中,曾参加补习者人数众多,如被广雅实验学校录取的学生中,曾有149人参加该机构举办的补习班,即平均每4人中就有1人参加;而被育才实验学校录取的学生中,也曾有60人参加其补习班,即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参加。而这些学生进入民办初中之后还会继续保持补课,否则他们担心成绩会跟不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家庭经济资本是家长择校行为的基本条件,没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根本不会去考虑择校,而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则更多的会去考虑哪间学校对孩子的发展更有利。

(三)家庭文化资本对择校行为的影响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可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它有三种存在形式:第一种,具体的形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的形式(如文化、教育、修养);布迪厄认为家庭是文化获得的首要场所,那些具有强大文化资本的家庭的后代在文化资本的获得方面更是占尽便利。第二种,客观的形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如图片、书籍、词典等),这些商品或是理论留下的痕迹或理论的具体显现,或是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批判等等。第三种,体制的形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如学术资格、学位证书)。这三种形式可以分别称作文化能力、文化产品和体制化状态的文化。对布迪厄来说文化能力是最重要的。

本文中的家庭文化资本主要借鉴布迪厄的概念,笔者在这里将家庭的文化资本操作化定义为:家庭教育价值观、教育风格等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及由这些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家庭教育氛围。在调查中这部分涉及到的变量有: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学历期望等。这些变量可以看作是对家庭文化资本的间接测量。

笔者将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按照所获学历来进行区分,高中及以下的文化等级定为低,大专文化等级定为中,本科文化等级定为较高,研究生及以上定为高。

表7:父母教育水平与择校行为的关系

如图所示,蓝色线代表父亲,红色线代表母亲。以调查对象公办择校74和民办择校98名学生家长的学历为基础,分析其家庭择校行为,很惊讶的发现,并非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择校行为就越明显。反而,在这172个家庭中文化程度中等及较高的母亲们与择校行为的产生有很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而父亲的文化程度需要比母亲的高时才会在择校行为上起重要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初中阶段孩子的教育,母亲的决定性作用是比父亲要大的。若母亲的文化程度特别低或不够父亲文化程度高时,初中阶段子女的教育才是父亲起决定性作用。

同时,此表也可以反映出,在父母亲都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时候,受教育程度越高,为子女选择好的学校就读的可能性也越大。而当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达到某种高度时,择校则并不显得那么重要了。这主要由于在当代中国,学业成就对社会人才的选拔与未来社会成员的身份地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业成就是进入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名校和稀缺社会岗位的“入场券”, 而出身中产阶层家庭的家长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严重,从小就过度关注学业成就,从而导致很强烈的名校效应。而受到更高或更多元化教育的家长则认为进入名校和社会以后的成就,人的能力与素质是重要的因素,并非单方面的成绩,因此在选择学校时更看中对孩子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在父母对子女最终学历的期望与为子女择校行为上也有紧密的关系。在172名择校家庭中,有36%的家长总是对孩子提出学历的期望,27.9%得家长经常对孩子提出学历的期望,31.9%的家长有时会提,只有4%家长很少提,没有家长对孩子不提最终学历的期望。其中有一个家长在问卷上附加了一句,至少本科以上,也只有一位家长提到要看子女的能力。

在有关“您认为哪个因素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影响最大”时,172名被调查家庭认为最具有影响力的因素分别为:个人天赋(44.2%)、父母的教育方式(36.1%)、所在学校级别(12.8%)、家庭对教育经济上的投入(6.9%)。

在关于“有文化的父母是否更有利于子女进入好的学校学习”这一问题上,有超过半数(57.8%)的被调查家庭认为,好的家庭氛围以及有文化的父母在给子女择校方面有更积极的影响。

由以上的分析得知,家庭文化是择校行为的助推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方针的提出,各单位的人才吸纳计划让家长明白当今社会里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以后经济状况的好坏,家庭重心从获取经济转向获取知识。在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家庭模式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让家长对孩子不惜倾其所有,和以往的吃饱穿暖的教育模式相比,现代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教育。

(四)家庭社会资本对择校行为的影响

社会学界对“社会资本”尚无统一定论。美国社会学家林南定义社会资本为“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普特南则认为社会资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参考他们的观点笔者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关系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应用于择校行为中,家庭的社会资本主要为:家庭择校时动用的社会关系、家庭教育信息方面的获得程度。

1.社会关系

何为关系,关系是中国社会生活结构的一个重要维度。中国是“关系为本”的社会(Liang,1949),关系是全国范围的现象(Kipnis,1991)。1949年以后,关系被用来获得工作、房子、医药和火车票等使用价值。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20世界90年代早期,关系实践被用来获得货币和贷款等交换价值。最近,关系表现为网络的形式,并在私人活动和新兴的社团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这一来源的基础就是所在的社会地位,即表现为职业或职务。

表11 社会关系和学校等级的交互分析

根据“学校类别”与“是否动用社会关系择校”交互分析发现,皮尔逊相关系数P=0.003<0.05,即家庭在择校过程中是否动用社会关系与子女最终的教育流向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在166位选择户籍所在地与目前孩子就读学校一致的人中动用了家庭社会关系入学的有29人,占17.5%,也就是说,这部分人是没有被电脑派位到公办市属学校就读,而是后期通过动用家庭社会关系入学的。在74位择校家庭中有54人动用了社会关系入学,占72.9%。而在优质民办学校中,因为所有的同学都是需要参加民办联考的,但据笔者所知,民办学校因为发展的需要也会在原有的招生范围内分出一部分名额给需要照顾的关系,如所属区教育局,当地派出所,税务部门等。因此,与预设相符,在这98个存在择校行为的家庭中还有25人是动用了家庭社会关系而入学的,占25.5%。

2.家庭教育信息

社会资本具有传递信息、扩大影响、反映一些社会能力以及帮助实现自我认定的能力。

在172名择校家庭中,77%的家庭选择就读这所学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质量好,管理严格,有利于孩子以后的升学和工作”。笔者发现大部分的家庭都会将初中阶段的“择校”看作是对子女教育的一种投资,这种投资可以为孩子以后选择更好的高中增加机率,而更好的高中又会为读好的大学增加机率,进而获得好的工作机会。而家庭对可供选择的学校的信息毕竟是片面的,一所学校是否如期望的那样,将孩子培养成材也是不确定的,就好像我们说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样,这就使得家庭在教育决策和学校选择上其实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的。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家庭在择校时需要利用社会资本来帮助传递信息。而信息作为社会资本的基本形式之一,对家庭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形式或内容有着重要影响,不同家庭对信息的掌握和分析水平的差别也会导致教育选择上的不同。

由以上分析可知,社会资本为择校提供了可能。关系型社会渗透到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时候,关系则发挥其重要作用,弥补了自身其他资本的不足。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得知,家庭间的经济、文化、社会资本都是家庭资本的重要成份,他们之间的交互影响促进了家庭本身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及对社会要求的提升。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背景下,家庭资本在择校行为中的干预作用,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家庭对优质教育的诉求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关政策产生矛盾,使得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导致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社会平等化目标难以达成。然而,单单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并不代表一个好的未来,关键还是在于家庭对孩子的关爱,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引导。

猜你喜欢

小升初民办学校公办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益阳: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小升初英语教学衔接的内容及建议
全国近两成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
广西:民办校可由营利性转非营利性
四川成都: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推进会
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获通过
河南严格规范招生行为 小升初特长生比例降至5%
小升初数学习题
长沙严禁公办中小学接收择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