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指导家庭教育
2015-12-13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红梅
■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红梅
儿童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家庭是孕育儿童生命的温床与摇篮,是儿童生活的第一所学校,是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窗口,是对儿童的影响最显著和持久的教育场所。英国一项研究指出:“与教育成就有关的主要因素在家庭环境之内,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两倍于社会与学校两项因素的总和。”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基石。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家长素质与家庭教育水平成正相关。反思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现状,诸多家庭教育的问题都直指家长素质较低的现实。很多家长有教育热情却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指导。鉴于当下社会也缺少为家长提供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的专业机构,因此,我们呼唤作为专业教育机构的学校,能肩负起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的社会责任和教育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也都明文要求,学校、教师要对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一、家庭教育指导的内涵
家庭教育指导主要是指对家长开展的教育。对家长开展的教育在境外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美国称之为父母教育或家长教育,德国称之为双亲教育,俄罗斯称为家长教育,港台将之译为亲职教育。台湾学者张斯宁认为:“亲职教育一词,英文称为父母教育。顾名思义,‘亲’是父母亲,‘职’意味着职责本分,亲职教育则是指对为人父母者所施予的一种专业教育,以培养他们教育孩子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因此有助于他们扮演称职、有效的现代父母角色。”我国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起步较晚。最初,“家庭教育指导”的概念并未单独提出,而是隐含在“家庭教育”的概念中。但是,在长期的家庭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发现,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孩子,而家长自身的素质有限,如果家长不与孩子共同成长,孩子的发展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需要有以家长为对象,旨在帮助家长素质提高的家长教育。于是,对家长的指导和教育逐渐为社会所关注。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术界开始将“家庭教育指导”与“家庭教育”区分开,“家庭教育指导”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家庭教育指导是终生教育的一部分,是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的一种成人教育。有学者指出“家庭教育指导一般是指:由家庭外的社会组织及机构组织的,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其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也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指导是指以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为教育与培养对象,对已是成年人的家长实施的,以家庭教育和家长素质的不断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无论哪种概念的界定,其实都存在着一定的共识。即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是家长,而不是未成年人,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任务应是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家长更新教子观念,指导家长掌握科学教子的方法,增强家庭、学校、社会育人合力。
儿童的发展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校本来就有为家长服务的职责,现在为了自身的良性发展,更需要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学校理应成为家长提高教育水平的专业学习和服务机构,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丰富家庭教育的经验,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二、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优势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陆续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全国家庭教育“八五”规划等重要家庭教育指导文件,明确了教育、妇联部门有家庭教育指导的职责,规定由各级妇联牵头实施家庭教育指导。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存在妇联与教育部门“两张皮”的现象,各级妇联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力不从心。为解决这一问题,全国家庭教育“九五”规划及“十五”规划均将各级妇联牵头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改为由学校牵头妇联配合,以学校指导为主来落实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此背景下,我国各级中小学、学校都挂牌建立了家长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还对家长学校的建设进行了督导验收。以学校为主阵地,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实现了“三有”,即有计划、有教材、有经费,家庭教育指导不断朝着正规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于2010年开展了中国儿童早期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6.5%的家长期望通过教育机构获取早期教育知识,其次是“朋友/同事”和“新闻媒体”。这表明与其他社会机构相比,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具有无可比拟和不能替代的优势。其一,具有权威性。学校是儿童教育的专业机构,具有丰富的养育和教育的经验,易于赢得家长的信任和认同,成为家长心目中教育“我孩子”的专家。其二,具有专业性。与其他社会部门相比,学校在活动场地、师资队伍、信息资源、家长群体等方面均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因而成为家庭教育指导的主力军。其三,具有便利性。学校广泛分布于各城市社区与乡村,便于家长集中就近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在校儿童的家长也高度关注孩子的教育,愿意配合学校的工作,家长群体比较稳定也易于组织。
三、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
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保证其科学性、针对性和适用性。
1.科学导向
现代社会急速发展,社会变迁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变革,引发了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种种问题,如家庭内部价值观冲突、亲子沟通障碍、代沟的形成等。有学者强调,在核心化家庭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家长获得经验支持的资源在减少;特别是在新时期,网络走进家庭,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单靠传统经验无法应对新的挑战。家长也需要通过学习或者重塑活动以提高素质、增强能力,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针对当前家长普遍存在的非理性家庭教育行为,家庭教育指导一定要注意正确方向的引导,要明确导什么,怎么导。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必须符合国家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帮助家长纠正错误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普及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绝不能一味迎合家长的非理性需求,对家庭教育的不良现象推波助澜。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时要特别强调导科学的教育观。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包括:家庭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树立为国教子的观念;必须树立家庭教育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观念,变封闭型的家庭教育为开放型,树立全面性,适应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的质量观;必须树立尊重子女人格,培养其独立性、自主性的儿童观念。全国妇联的调查发现,除了儿童的年轻父母外,祖辈家长也是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对象,其育儿的教育观也亟待更新。
2.儿童为本
儿童是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核心,也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的焦点。“一切为了儿童”理应成为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根本出发点。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要真正地关注儿童。《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指导要坚持“儿童为本”的原则,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合理需要与个性,创设适合儿童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景,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特别关注女孩的合法权益,促进儿童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因此,家长和学校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和追问:我们是否真正了解了儿童?是否真正做到了对儿童权利的尊重?以儿童为本,要求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一定要做到:以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需求为起点。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曾多次强调,应该让孩子在成人之前就象个儿童的样子,而不应当使他们成为老态龙钟的小老头。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要坚决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捍卫儿童的童年,帮助家长了解并在家庭教育中实践科学的教育方法,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鼓励、支持和引导儿童主动探究和学习,让儿童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和幸福。
3.家长主体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等人的研究表明,母亲对子女的支配性态度,会使子女变得消极、依赖和服从;干涉性态度会导致子女幼稚、神经质和被动;娇宠性态度会导致子女任性、幼稚、神经质和温和;否定性态度会导致子女反抗、冷淡、高傲自大;不关心态度会导致子女的攻击;不安定情绪和冷酷、专制性态度会导致子女的反抗、不安定情绪、依赖和服从;民主性态度会导致子女合作、独立和直爽。由此可见,家长对儿童的影响是任何教育都难以比拟的,若要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必须提高家长的素质,因此,家长才是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主体,应强调家长的视角,侧重在家长素质的提高,包括做好父母和教好子女。家庭教育必须要依靠家长自己,因为只有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才是解决自己孩子问题的“专家”。能否解决教育孩子中的问题,关键还得靠家长自己,靠自己的学习和思考,靠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悟出其中的真谛。因此,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应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以家长为主体,将重点放在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上,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也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帮助家长进行角色定位,提高认识自身角色的能力;二是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教育规律:三是培养家长的教育兴趣。
4.多向互动
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常会出现“双方地位不对等”的现象,将家长当孩子教,较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长处于被动和受教育的位置,不利于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必须考虑家长属于成人,家庭教育指导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因此,指导时要尊重成人教育的学习特点。由于每位家长都对家庭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并非一张白纸,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从习惯的教孩子的教育惯性中解脱出来,将教育对象定位于有能力、有思想的家长,因此要强调多向互动,不仅有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孩子之间,还有家长和家长的互动。尤其是家长与家长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家长自我教育的契机,要高度重视。适合家长的学习方式有:一是建构式学习。要多采用建构式取向,不要灌输式地枯燥说教,而应让家长带着问题主动去思考、讨论、交流甚至辩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建构家庭教育的认知和经验,从而获得提高。二是情境式学习。多增加案例剖析,也可通过角色扮演或游戏的形式,帮助家长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去领悟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体会不同教育方式的效果。三是合作式学习。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要树立团队合作的思想,通过家长之间和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如体验游戏、育儿沙龙、经验交流、典型推荐等,帮助家长了解不同的家教观点和风格,从而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更为丰富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