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时代”应有的语文观
2015-12-13武汉市南湖中学
■ 武汉市南湖中学 张 鹏
当“微时代”就这样来临的时候,相当一部分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同仁们对这个时代的到来表示了担忧。甚至有人认为“微时代”带来的文学方面“微创作”“微阅读”的泛滥必将败坏我们的创作和阅读风气。不得不说,此种语文观已经不仅仅是杞人忧天,倒真是有些食古不化的味道了。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几千年而不曾稍有中断的文明,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便是它具有极大的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这一事实用时间一再证明,对待新生和外来事物的态度决定着文明、文化能走多远。
正因如此,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开宗明义写道:“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微时代”出现的新的交流媒介承载的新的语言表达格式,用“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看待语文的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才是“微时代”应有的语文观。
“微时代”最典型的传播媒介就是“微博”。“微博”140字的篇幅设定往往是引发“微创作”和“微阅读”是不是“浅创作”和“浅阅读”争论的焦点。其实稍具开阔视野的人便能作出正确判定。先让我们来看看《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孔子对这首爱情诗的高度评价。孔子对《诗经》进行删编而将《关雎》放在首篇应该也是对这首典范爱情诗的一种肯定。这首诗有多少个字呢?80字(不算标点,因古人作品均无标点,所以下面涉及到的古人作品也均为纯字数统计)。《关雎》从创作角度来讲“浅”吗?历代对其解读“浅”吗?说它是“微创作”倒还真是恰如其分的。我们有必要对它的“微”表示担心吗?
有人认为诗歌本就胜在凝练,形式上微型一点是理所当然的,其他的就未必了。真是这样吗?我们再来来看下面几则“微创作”: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50字。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哲学思考。整部《道德经》都是以这种短章形式呈现,但其蕴含的深意已经也必将继续值得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深玩味。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第十·十七》
12字。寥寥几笔将孔子“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一个小细节体现了出来,同时为大家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历来争论孔子该不该问马的大有人在,无论此研究意义多大,从被研究的时间、空间和深入程度上看,本则论语和整部《论语》都起到了展现“微创作”带来“深思考”的标本作用。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人间词话二十六》
113字,算上标点也不过137字,仍在今天“微博”的字数限定之内。王国维若是幸逢“微时代”,幸逢能用“微博”,吾真不知其微博粉丝竟有几何?
上面我们看到四则短小的“微创作”包含了爱情诗、哲学思想、生活细节、文艺评论等各种形式的作品。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将视野放宽、心态放开,便能发现,“微创作”“微阅读”并不必然带来浅薄、浅陋、浅层次的创作与解读,关键是创作出来的作品有没有深度,关键是参与解读的人具不具备深层次解读的能力。
当然有人还是会说,古人本就言简意赅,创作也必然短小精悍,故以上之例并没有太大说服力。好的,那么让我们看看在这个“微时代”诞生的作品有没有深度。
世界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的获奖小说
30字(现代文均将标点算作字数)。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李嘉诚
40字。
我永远都爱这样的我
快乐是快乐的方式不只一种
最荣幸是谁都是造物者的光荣
不用闪躲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
不用粉墨就站在光明的角落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
我喜欢我让蔷薇开出一种结果
孤独的沙漠里一样盛放的赤裸裸
多么高兴在琉璃屋中快乐生活
对世界说甚么是光明和磊落
——林夕
136字。
由上几则作品可见,如果我们将视角只放在“微创作”和“微阅读”方面,就能找到相当多的例子来证明:“微”只是形式。如果说这种形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的话,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时代里都有“微”这种形式存在,我们自然没有必要太担心“微”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是语言文字能够一直保持着勃勃生机的源动力,“微时代”更应该有这样的语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