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锡包壶工艺漫谈

2015-12-13吴芝娟

茶叶 2015年2期
关键词:身筒壶嘴紫砂壶

吴芝娟

(中国茶叶博物馆 310013)

1 锡器工艺对紫砂泥片成型工艺的影响

紫砂,是泥片成型工艺,是陶瓷界独一无二的成型工艺。最早对于紫砂成型方式的记载是《阳羡茗壶系》[1]中正始部分:“供春,学宪吴颐山公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月奏,视以辨真.”这里对于工艺的记载是“茶匙穴中,指掠内外”,虽然没有实物证明,但却是隐约的一个线索,再从蜀山发掘残片来看,不难理出一条紫砂泥片成型工艺发展的脉络:先是手捏而成,用茶匙挖中空,到“斫木为模”,再到时大彬泥片成型工艺的基本确立。而这个工艺的发展,并没有沿着其他陶、瓷的成型工艺而发展,而是开辟了一条新路——泥片成型工艺,是否可以假设为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锡器等金属工艺的影响。

第一,时间吻合。据现今的研究证明,锡器早于紫砂器。

锡,作为合金金属,早在青铜时代,人类就已经能够开采和利用锡了。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纯粹意义上的锡器,有发掘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云南楚雄万家坝墓葬群出土的锡制品。到宋代,锡器已步入老百姓日常生活用品的时代。吴自牧《梦梁录》[2]卷十三铺席记载有“官巷北金药臼楼太丞药铺、胡家、冯家粉心铺、染红王家胭脂铺、淮岭倾锡铺,……”。其中诸色杂货记载有“其巷陌街市,常有使漆修旧人,……早修扇子,打镴器,修灶,……卖泥风炉、小缸灶儿、……镴器如樽榼、果盆、果盒、酒盏、注子、偏提、盘、盂、杓,……”。其中,“镴器”,《辞海》[3]解释:镴,锡与铅的合金,用以焊接金属,也可制器。此时,锡器的工艺已基本成熟,可制作出多种生活用品。

而紫砂器,我国目前为止已知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紫砂壶是南京吴經墓出土的明代紫砂提梁壶。

第二,地理位置吻合。

紫砂,盛产于江苏宜兴丁蜀镇一带。无锡地区,盛产锡器。据宋人陆游《入蜀记》[4]卷一有记载:“近无锡县,……近邑有锡山,出锡。汉末谶记云:有锡天下兵,无锡天下清。有锡天下争,无锡天下宁。至今锡见辄揜之,莫敢取者。”

第三,工艺相似。列举实物对比分析如下:

明代提梁锡壶,图(1),这把锡壶是私人收藏,年代定在明代,年代也许不一定准确,但工艺相同的,锡器早于紫砂,宋代锡器工艺就已经很成熟。此壶的成型工艺,应与现代的金属工艺相同,在肩部有明显的接痕,颈部与身筒也有明显的印迹。具体操作应是先将锡片裁好,卷成圆柱,焊接好,敲打身筒,使其达到所需的形状,再把肩部的形状敲打好,焊接起来。而颈部也是将一条锡片卷曲焊接,再与身筒焊接。

这种方法,早期的紫砂壶泥片成型工艺中与此相同。如图(2),蜀山古窑址出土的身筒残片,观察此残片可分析其制作工艺与锡壶制作工艺相同,颈部是泥条围成圈,直接与身筒口沿相连,身筒口未装满片,如图(3)。不同于现在的制壶工艺,图(4)为现在装满片制作工艺线描示意图,颈部的安装需等身筒水分挥发定型之后,再按上口沿厚度的泥片,直到整把壶制作完成后才开口,这样使壶在制作过程中不易变型。

观察锡壶壶嘴外部,可以看出是用锡片卷合焊接而成,三弯嘴。与身筒的连接采用铆接方式,先在壶身筒上先开一个洞,把加工好的壶嘴塞到壶身筒里,将多余的部分压贴到壶身内壁,焊接。图(5)为壶嘴内壁特写。这与早期的紫砂壶制作方法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图1 锡壶私人收藏 明代

图2 蜀山古窑址出土残片

图(6),紫砂龙首壶嘴残件,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羊角山窑址出土标本,褐色胎,胎质较粗,近于缸胎与纯正紫砂胎之间。弯嘴,由不规则圆泥片捏起,流口不平,接缝明显。壶嘴与壶身的连接也是采用铆接方式,图(7)为壶嘴与壶身相接处内壁结构,可见一二。其具体做法是,先在身筒上开孔,然后将做好的嘴的根部插入孔内,此时壶嘴的泥必须是软的,需将伸出洞口多余的泥翻转,紧贴于身筒内壁,使之粘结牢固。图(8-10)是安装壶嘴连续制作工艺线描分解图。而这又不同于现在的制作方法,现在的壶嘴做法,是在壶嘴的形都已经完全做好,上过明针,定型后安在壶身的表面。外面再用脂泥补上,直至完全粘合。

锡壶壶盖面是由整个锡片敲打而成,子口则是把一边压倒为90度,用来与盖面紧密连接,如图(12)。这与紫砂壶盖的成型工艺中十分相似,有些许不同,早期的紫砂壶盖加工成凸形是利用虚托把壶盖形压出来的,再把泥料围成圈,做成子口条与盖面粘结,如图(11)。

锡壶的提梁和壶嘴一样,也是用锡片卷合而成,然后用铆接法与身筒连接。提梁呈不规则椭圆形,可能由于工艺的原因,卷合成的圆达不到正圆的效果。这种方法也是与早期的紫砂壶成型工艺是一致的。

2 受茶文化影响,锡壶、紫砂壶名噪一时,锡壶取型于紫砂壶型

宋代,制锡铺已经和其他店铺一起见证了宋代市民经济的繁荣。而从宋代发展到明中期几百年的时间内,似乎锡器在艺术品位上并无多大的提升,很多造型也只是汲取的瓷器等的造型,好似等着紫砂壶的文人化改造后,从紫砂上汲取营养。明代,文人雅士对茶的推崇,促进了茶具的发展。不仅是紫砂壶大大发展,锡壶也在当时占有了很大的一个比例。

图4 现今紫砂颈部制作工艺线描图

图3 早期紫砂颈部制作工艺线描图

图5 锡壶壶嘴内壁

图6 羊角山窑址出土残件

图7 壶嘴与壶身相接内壁

图8

图9

图10

张岱所著《陶庵梦忆》[5]中卷二“砂罐锡注”记载:“锡注以王元吉为上,归懋德次之。夫砂罐,砂也;锡注,锡也。……然一砂罐,一锡注,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则是其品地也。”在张岱眼中,锡壶与砂壶名噪一时,同为世人所追捧,价格不菲。

《茗壶图录》[6]中收录的32件茗壶中,就有一件纯锡制壶如图(13),壶名“出离头陀”,“通盖高一寸八分一厘,口径一寸五分,腹径二寸四分三厘,深一寸四分,重六十二钱,容七勺。……审定其为明制。”其造型取自紫砂壶型,直流,纯锡制壶,壶把用藤缠住,器型敦朴雅致。正如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7]中记载:“吴人赵璧(赵良璧),变彬之所为,易以锡。近时,则归复所制锡壶为贵。”苏州的制锡名匠赵良璧,和时大彬同时代,他仿时大彬的紫砂式样制作锡壶,可以说是仿紫砂文人锡壶制作的第一人。当时有这种记载,不能否认,锡壶的制作有很大一部分受到紫砂壶器型的影响。

1984年7月,江苏省无锡县甘露乡彩桥村东萧塘坟发现明代华师伊夫妇墓。[8]据考古发掘报告记载,其随葬遗物不同于同地区同时代墓葬出土的随葬遗物,其中有不少工艺品,如“大彬”款紫砂壶和锡壶等茶具,端砚,鎏金铜手炉,贴金书画漆圆盒,印章,木雕,折扇等文人所钟爱之物,可反映墓主人生前爱好,也说明紫砂壶与锡壶在当时很受文人追捧。

图11

图12

3 文人饰壶,锡包壶工艺出现

到了清代,锡壶与紫砂壶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发展,同时又有了交集,锡包壶出现了。其产生的缘由:也许是在紫砂壶使用过程中破损了,而同属于茶具,成型工艺类似的锡制工艺就被首先考虑用来修补,在这过程中,一些能人把两者很好地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装饰风格,锡包壶产生了。又或许是锡壶与紫砂壶,同样作为茶具,文人把玩的器物,在文人壶盛行的同时,两者工艺在各自领域发展了这么久之后终于有了交集,出现在同一把壶上,同样可以满足文人铭刻的需求,锡包壶出现了。

有记载说朱石梅(朱坚,字石梅,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工鉴赏,多巧思。三镶玉的锡包壶是其特色。),是锡包砂壶的首创者。这里对于朱石梅是锡包砂壶“首创说”存在异议,李长平著书《明清紫砂珍赏》中有一把沈存周款锡包壶图(14),壶身铭文:戛玉而敲金,壬寅清明日书于露香亭,江溪沈存周。并刻“存”、“周”(小方印)。底铭:竹居主人。沈存周,号竹居主人,清康熙时浙江嘉兴人,与朱彝尊同时。时间、人物都交代得很清楚。这时间远比朱石梅早。此壶是竹节壶,壶嘴三湾且三弯,竹节钮,竹节把,工艺远比光素圆器要复杂。且今中国历史博物馆同样也藏有沈存周制锡壶。壶圆形,有盖。盖平口,盖面弧凸,顶有白玉球形纽。壶直口,圆肩,鼓腹,腹一侧设曲流,对侧凸出二锡掸,桦间嵌一紫檀木曲柄,柄上下端各嵌小白玉桦钉一枚,平底,圈足。虽然光素圆器比竹节壶的工艺要简单,但是却多了镶玉钮与接紫檀木把的工艺。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清代道光年间杨彭年款镶玉锡包砂壶,如图(15),壶身分割为六面,形若覆斗。流四方二曲,耳把一飞作。壶盖内嵌、高耸,望之如清代为官者的礼帽。壶身正面刻有铭文:“一壶常在手,七碗自生风,一山”。壶身另一面的铭文为:“静坐之峕(时)快素心”。壶底内钤“杨彭年制”款。“一山”为浙江嘉兴文人李慕龙之号。杨彭年(1772-1854),清乾隆、道光年间的制壶名师,字二泉,号大鹏,荆溪(宜兴古称)人,一说浙江桐乡人。紫砂高手抟土制壶,文人雅士题字刻款。与陈洪绶合作制曼生壶系列。

再有李长平著书《明清紫砂珍赏》中有一把清同治光绪年间“由竹款镶玉锡包壶”,如图(16)。梅调鼎,字友竹,晚号赧翁,慈溪人(今 慈城镇),晚清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此壶身有铭文,直壶流,镶玉,竹节壶身,嵌平盖,钮为玉,壶把镶玉,典型的“三镶玉”。

图14 锡壶《茗壶图录》奥玄宝著

图15 清杨彭年款镶玉锡包砂壶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图16 友竹刻款镶玉锡包壶李长平藏

图13 沈存周款锡包壶李长平藏

锡包壶最终的成型不可否认一定程度上受到文人的影响。朱石梅,他善画墨梅、人物、花卉,篆、隶、行、楷均劲逸风致,尤精铁笔,竹、石、铜靡不工。沈存周,能诗,所治锡斗,镌以自作诗句。杨彭年,常与文人合作,典型代表作曼生壶系列。梅调鼎,晚清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人饰壶风尚在当时很流行,而紫砂胎体铭刻有局限性,只可以在未烧制的坯体上铭刻,且刀落即定,没办法改动,烧制又需时日。这虽是文人一展壶面文思之举,但在很多方面却不能一气呵成。而砂胎锡制,锡面较软,易于受刀,文人文思才涌,顷以篆刀刻就。但终究因为,砂胎锡壶的制作工艺复杂,结合了两种成型工艺,且两种材料合并,有时甚至加上玉,三种材质结合,更是笨重,不宜泡茶,故只是在晚清时期昙花一现。

1 (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高英姿,《紫砂明陶典籍》,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

2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西湖文献集成》,第二册.

3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

4 (宋)陆游《入蜀记》,张春林《陆游全集》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

5 (明)张岱《陶庵梦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张岱著作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6 (日本)奥玄宝《茗壶图录》,选注,《紫砂名陶典籍》,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

7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许建中校注,扬州画舫录历代名著精选集,凤凰出版社,2013年.

8 无锡市博物馆,无锡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无锡县明华师伊夫妇墓,1989年.

猜你喜欢

身筒壶嘴紫砂壶
Reading and Blank-filling语法填空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倒水防分叉及防回溢的双层电热水壶的结构探讨
江苏盱眙泗州城遗址出土紫砂器
紫砂壶艺成型方法与表现形式研究
紫砂壶艺创作方法新探
历 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