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研究

2015-12-13廖全明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汉族藏族中学生

廖全明

(成都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0)

近年来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研究

廖全明

(成都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0)

借鉴横断历史研究方法的思路,选取2000年以来使用同一工具研究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文献,探讨近十一年来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随年代逐步下降,藏汉中学生心理健康差异与年代无关,中学生比率、人均GDP、消费水平指数等社会变迁指标是影响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认为要维护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可从大力发展藏族地区经济和教育、学习借鉴汉族地区有效教育模式、循序渐进建立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利用藏族地区丰富独特的心理健康资源等方面采取措施。

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年代;社会因素;对策

一、前 言

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态度等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加上中学时期是人生理发育和心理急剧变化的阶段,作为中国中学生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中学生也会随着年代的变迁和年龄的增长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由于藏族中学生的教育状况、心理健康问题等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文化宗教等均为社会系统中的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紧密相关,也为了促进藏族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较多的研究认为藏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之汉族学生更为严峻,例如,才果的调查发现藏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分别为62.87%和37.13%[1];在内地就读的藏族中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躯体化、焦虑、恐怖症状等方面[2];甚至有研究认为高达70.3%的藏族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3]。但也有研究调查认为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藏汉中学生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如张建华等对内地民族中学调查发现藏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0.83%、8.94%,并普遍优于全国平均水平[4];吴海英和刘毅调查西藏日喀则中学生后发现,藏族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并明显优于全国水平[5]。这些矛盾的结果可以认为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们对于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学习、就业、人

际交往、宗教、民族文化等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以往的调查并未考虑这些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无法确定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否随时代、社会环境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本研究希望借鉴横断历史研究方法的思路,分析近年来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代变化趋势,探讨影响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变迁因素,为探讨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变化的规律、加强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收集和整理

在中国期刊网上以“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等组成的题名、关键词或中文摘要的主题词搜索属于调查报告的所有文献,共得到24篇。在这24篇文献中,采用的调查工具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以及由王极盛等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其中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的文献有7篇,年代在2005-2012年之间;采用王极盛等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的文献有7篇,年代均在2010-2013年之间。采用这两个量表的文献不仅年代跨度较短,且数据不清晰、不统一;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文献共有10篇。采用SCL-90的10篇文献在年代上跨越2001-2012,而且中间间隔多则3年,少则1年,这些文献还相对清晰地报告了测量因子的均分和标准差,测量计分的标准均采用1-5的5点计分方式,均对藏汉中学生在9个因子上的得分进行了对照分析,均是针对普通藏族中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因此,采用以SCL-90为研究工具的文献作为资料来源,相对来说可更好反映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随年代而产生的变迁情况。

在采用SCL-90的10篇文献中,有1篇文献因为相同数据重复发表被删除,另1篇文献没有报告9个因子的描述统计结果被排除,剩下共8篇文献。在8篇文献中,调查的藏族中学生人数共993人,多为11-18岁之间藏族初中生。因文章的数据分析与写作需要一定周期,本文的数据收集年代均用发表年减去1年得到,因此本研究的年代区间为2000年至201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国西藏地区跨越式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十余年时间,藏族同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针对这段时间的社会历史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西藏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事业深入开展的十一年间藏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社会指标

由于本研究选取文献的研究对象多来自于西藏自治区,或到内地西藏中学、藏族班就读西藏学生,因此本文亦选取西藏自治区的社会统计数据作为研究的社会指标来源。在选取社会指标类别时,参考有关文献[6]以及是否有清晰的统计数据确定了7个社会指标,分别是社会威胁(指失业率)、教育现状(包括中学生比率、初高中升学率)和经济状况(包括人均GDP、消费水平指数和城镇化水平)。数据来源主要为历年来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西藏统计年鉴》。其中“中学生比率”是指初高中生占大中小学生的比例,“城镇化水平”是指当年城镇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

三、研究结果

(一)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年代的关系

对SCL-90各因子均值与年代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见表1)显示,所有症状因子均分都和年代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除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和敌对外,藏族中学生其他症状因子得分均与年代呈显著正相关;与之相对照的汉族中学生除强迫因子外,其他症状因子均与年代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藏族中学生与汉族中学生一样,在2000-2010年间心理健康问题逐步增加,即心理健康水平逐步下降。对SCL-90各因子分标准差与年代的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因子分标准差与年代之间都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除强迫、敌对、偏执外,藏族中学生其他因子标准差与年代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汉族中学生的躯体化、人际关系和精神病性因子标准差与年代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这说明无论是藏族中学生还是汉族中学生在各症状因子上表现的差异程度在逐步增加,其中藏族中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等6个因子上表现的差异较为明显,汉族中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等3个因子上表现的差异程度较为明显。

表1:SCL-90各因子与年代的关系

(二)藏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差异随年代的变化

在所统计的有关藏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研究的文献中,绝大多数研究认为藏族中学生表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多一些,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为了能探明藏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差异随年代的变化情况,对藏族中学生与当年汉族中学生对照组之间在SCL-90各因子上的差异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见表2),结果显示除2007年调查结果中的敌对、偏执因子得分上汉族中学生高于藏族中学生外,其余各个年度、各个因子上得分均为藏族中学生高于汉族中学生;各年度差异量的平均数在0.13-0.22之间,标准差在0.10-0.21之间;各症状因子在各年度上的得分呈不规则变化趋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年代与各症状因子差异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可能低于汉族中学生,且藏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差异并不随年代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当年社会指标的关系

表2:藏汉族中学生各年度心理健康差异量统计表(Md)

为了探明影响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将藏族中学生在SCL-90上的得分与当年西藏自治区的失业率、消费水平指数等7项社会指标作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等5个因子与失业率呈负相关关系,但都没达到显著性水平;SCL-90其他8个因子与7项社会指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中学生比率与躯体化、人际关系等7个因子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中升学率与人际关系、焦虑、恐怖、精神病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人均GDP与躯体化、焦虑、恐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消费水平指数与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水平与人际关系、精神病性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初中升学率与心理健康之间不呈显著性关系。说明中学生比率、人均GDP、消费水平指数等6项指标与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有较强的紧密关系,是影响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讨 论

(一)近年来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逐步下降

本研究发现,藏族中学生与汉族中学生一样随年代均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为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来越差的主流观点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证据。同时藏族中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差异程度在逐步增加,也就是说当前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逐步分化,部分中学生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需引起学校、家庭及社会的高度关注。

本研究发现年代与藏族中学生在SCL-90上的6个因子间相关显著,但与之相对照的汉族中学生在SCL-90上有8个因子与年代相关显著,表明藏族中学生与年代的关系可能不如汉族中学生敏

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包括藏族地区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相对较为缓慢,在内地汉族中学生因为时代的变化已经改变了思想观念、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后,藏族中学生可能仍保留了较多传统的思想和各种行为方式,年代的变化可能不会迅速地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也可能与本研究收集的文献较少,数据代表性不足有关。由于研究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本身较少,可收集的资料来源有限,本文仅收集到8篇文献可用于分析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趋势。而且这些文献数据在时限上仅针对“现在”或“最近一个星期”,针对区域也有局限性。数据代表性不足问题有可能造成关于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随年代变迁趋势的结果偏差。

表3:当年社会指标与藏族中学生SCL-90各因子分之间的关系

(二)藏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差异不随年代发生变化

本研究发现藏汉族中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藏族中学生可能面临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但藏汉族中学生之间的差异与年代无关。这首先与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共同性有关。无论是藏族中学生还是汉族中学生,无论处于哪个年代,他们都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都必须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身体的巨大变化、自我形象的波动、各种心理社会思潮的涌动等因素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带来一些共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与中学生面临学习任务的共同性有关。无论哪个民族、哪个年代的中学生都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行为教育等形式完成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养成品行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并不因年代发生变化。

(三)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社会原因

本研究发现,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变化与中学生比率、人均GDP、消费水平指数等教育状况、经济状况的变化有密切关系。首先,经济状况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对民族地区的影响,民族中学生原有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思想意识等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带来的新价值判断与传统价值判断发生剧烈碰撞,给藏族中学生的心理带来诸多不适和压力。有研究[7]发现,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民族受到的冲击会更大,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多。其次,教育状况的变化对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藏族中学生与其他民族中学生一样都有自我发展的巨大渴望,但由于居住地域恶劣的地理环境、严重滞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区域文化的巨大依恋等因素可能阻碍他们理想愿望的实现,教育状况变化带来的学习压力增大、竞争性增强可能使他们产生不平衡感和挫折感。藏族中学生心理应激事件的增加,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增多,心理健康水平逐步下降。

五、对策探讨

根据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随年代的变迁趋势、藏汉中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的变迁以及社会影响因素,对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一)大力发展藏族地区经济和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藏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教育发展状况有密切关系。不是因为经济、教育发展导致心理健康状况的恶化,而是因为经济、教育的落后导致了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形势。大力发展藏族地区经济对改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塑造特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氛围、改善各种

软硬件条件、提高教育水平无疑是宏观的决定性因素。当然,藏族地区教育不是消极等待经济发展和社会支持,学校教育甚至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其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消除或降低经济落后带来的消极影响,反过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大力学习借鉴汉族地区有效教育模式

本研究发现,藏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随年代表现了共同的变迁趋势,其差异与年代无关,表明藏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的一致性,对汉族中学生被证明有效的教育模式对藏族中学生一样有效。目前在内地教育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许多较为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体系,如心理辅导模式、心理咨询模式、整体协同模式、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环境教育渗透模式等以及咨询面谈、心理档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体系,都可以根据藏族中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文化特点稍加变化即可使用。

(三)循序渐进建立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任何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都必须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才可有效建立起来。在学习借鉴内地发达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时,可从建立机构、营造氛围开始,再尝试推进建立简单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健康课、开展简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然后在一些相对较为成熟的学校或地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建立特色学校等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探索,摸索出一些对其他学校具有示范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体系,最后建立起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心理辅导教育体系和全员参与教育体系等部分的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都可能是违背规律的、甚至带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充分利用藏族地区丰富、独特的心理健康资源

藏族文化会使受影响个体心理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独立,因而有可能不会随年代和环境的变化发生变化。藏族文化通过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社会风俗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应与藏族文化有机结合。其实藏族文化中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独特的教育资源,如藏传佛教文化的经典《大智度论》就强调以理想信仰、健康慈悲心肠来调节情绪、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藏族传统体育运动、宗教活动、藏族舞蹈、风景名胜等有形无形文化载体对培养藏族中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具有独特的作用,如藏族传统体育项目马术、抱石头、赛牦牛、颈脖拔河等,运动量适中,就地取材,讲究自然,可使人充分感受愉悦和满足,放松身心,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藏族的“锅庄”和热巴舞,形式灵活,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带有浓厚的民族民间气息和宗教气息,体现藏族质朴、纯真的审美理念,能有效舒缓压力,培养健全人格特质。藏族文化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具有自然永恒的生命力和对藏族中学生个体天然的影响力,因而是培养藏族某些良好人格品质方面的独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对藏族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要学习借鉴外地的有效经验,又要有所创新,充分利用本地丰富教育资源,不断进行实践探索,逐步建立具有文化适应性、社会环境针对性和时代特点的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促进藏族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1]才果.从心理健康测查的局部看心理健康教育[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2).

[2]喻芳,郭明,张业祥等.藏族学生流行性癔症心理状况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6(3).

[3]马慧芳,罗平,马海林等.藏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5).

[4]张建华,缪宏卫,仇小静.藏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对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5).

[5]吴海英,刘毅.日喀则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西藏教育,2011(3).

[6]辛自强,张梅.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09(1).

[7]廖全明,李辉,刘宗发.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5(3).

[责任编辑 杨小峻]

[校 对 康桂芳]

G444

A

1003-8388(2015)02-0126-05

2014-06-15

廖全明(1968-),男,四川营山人,现为成都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儿童社会性发展。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号:09XJAXLX00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汉族藏族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RANTES及其受体CCR5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在昆明汉族T2DM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汉族和维吾尔族心肌梗塞患者心肌酶活性测定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