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西藏生汉字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例
2015-12-13李梅
李梅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 湖南岳阳 414000)
内地高校西藏生汉字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例
李梅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 湖南岳阳 414000)
调查显示,内地高校西藏生汉字应用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汉字字形、字音、字义及其运用中,这些问题主要与汉语教学、学生个体差异、环境因素和文化障碍有关。通过调查分析,本研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内地高校西藏生汉字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培养汉语价值观和情感;合理开设汉语类课程,选编、规范教材,丰富教学方法;加强汉藏文化适切性研究,努力弱化汉藏文化障碍;建立汉字应用能力训练体系。
内地西藏班;汉字应用能力;能力培养
一、引 言
1984年国务院召开第二次援藏会议,决定在16个省、市开办内地西藏班,内地西藏班成为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教育援藏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内地西藏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渐趋齐全、办学成果日益凸显。笔者所在的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于1993年开始承办内地西藏班,二十多年来共为西藏培养了两千多名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本研究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西藏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提高少数民族及地区汉字应用能力,普及和推广汉语言文字工作,对促进西藏地区汉语言文字整体水平发挥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内地高校西藏生汉字应用能力现状调查概况
“内地西藏生”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或国家相关政策,从西藏地区到内地高校学习深造的西藏生。“汉字应用能力”是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字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是在汉字学习和使用过程中获得的能力。[1]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内地高校西藏生在汉字应用能力方面的现状,指出其在汉字字音、字形、字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造成内地高校西藏生汉字应用能力薄弱的原因,寻求提高西藏生汉字应用能力的培
养策略,用以指导和改进内地西藏班汉语实践教学,从而达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汉字运用能力水平整体提高和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调查内容
本课题组主要参考2006年8月28日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汉字应用水平等级测试大纲》的有关规定来设计问卷调查。具体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汉字字形现状调查问卷1,汉字字音现状调查问卷2,汉字字义现状调查问卷3,汉字学习与运用现状调查问卷4。
(三)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初等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两个专业共203名西藏生为研究对象,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西藏地区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
(四)调查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203份,有效问卷160份,无效问卷43份,有效率为78.82%。
三、内地高校西藏生汉字应用能力调查情况现状分析
(一)汉字字形现状调查问卷1
包括两个方面内容:汉字识记和汉字书写。
1、汉字识记
在1-1(表示问卷1第1题,下同)中“你认为汉字多一画和少一画区别大吗?”,71.43%的西藏生认为区别大,28.57%的西藏生认为区别不大。在1-9要求写出汉字“照、踢”的形旁与声旁测试中,两字形旁正确率59.49%,错误率40.51%;两字声旁正确率46.27%,错误率53.73%。1-10调查结果如下:
表1:汉字的识记统计表(%)
2、汉字书写
包括书写数量和书写质量两个方面,其中书写质量分为书写格式和书写习惯两个方面。调查显示:48.72%的西藏生会写2500个字,26.92%的西藏生会写1600个字,24.36%的西藏生会写3000个字;60.26%的西藏生注意书写正确、不写错别字,24.36%的西藏生字迹清晰,注意书写速度的占1.28%。书写习惯主要调查书写汉字的笔画、笔顺:
1-2:请选择笔画数目相同的组:2A女、乃;2B巨、区;2C弓、世
1-3:请按笔顺书写下列汉字:3A义;3B臣;3C办
表2:西藏生常用汉字笔画、笔顺问卷调查统计表(%)
调查结果:西藏生对汉字形旁的掌握要好于对声旁的掌握,但对形似字区分不清,缺乏正确的汉字识记方法,缺乏对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认识和理解;西藏生识字量、写字量较小,书写格式整体水平较高,但书写习惯不好,对汉字的笔画名称和笔顺规则含糊不清,缺乏对汉字结构的清晰掌握。
(二)汉字字音现状调查问卷2
对照《汉语拼音方案》,问卷2主要从汉字字音的声、韵、调和形近字、多音字两个方面进行调查。
1、声、韵、调
2-11:判断题,下面每组词语括号中的汉字读音相同的题号前面画“√”,读音不同的选项后画“×”。
(1)(学)习 白(雪) (2)(牛)郎 (刘)文
(3)(吃)饭(词)语 (4)流(水)留(谁)
(5)(衣)服(鱼)儿 (6)(迟)到 (刺)猬
(7)(单)字 应(当) (8)(鸡)蛋 (机)器
(9)海(鸥)(凹)凸 (10)(杯)子 自(卑)
(11)(游)戏(腰)背 (12)歌(曲)回(去)
表3:西藏生常用汉字字音问卷调查统计表
(13)(汤)水(当)然 (14)挂(歪)(微)笑
2、形近字、多音字
2-13,2-14请写出画横线汉字的拼音:
13A倍加13B培土13C陪伴13D赔不是
14A和善14B暖和14C和稀泥
表4:西藏生常用汉字中形近字、多音字的字音问卷调查统计表(%)
调查结果:1、声母:n、l鼻边音不分,z、c、s与zh、ch、sh平翘舌不分,t、d送气音与不送气音不分的现象常见。2、韵母:单韵母、复韵母难以区分,前后鼻音不分,发音不清晰。3、声调:语音面貌含混不清,对声调的把握不准,第二声与第三声混淆严重,第一声与第四声发音不到位,容易读错。4、对常用的形近字、多音字缺乏理解和识别方法,难以区分读音。
(三)汉字字义现状调查问卷3
问卷3主要调查西藏生对字义的识别和区分,从两个方面展开:
1、汉字作为词缀、词根的使用
问卷3-8:下面各组画线汉字字义相同的是?
A老板 老师 B老人 老鼠
C阿姐 好啊 D超越 超模
40.22%的西藏生选择A,41.30%的西藏生选择D。
2、汉字字义的运用方面
问卷3中第7-10考查反义字、近义字、多音多义字、同音字的辨别与使用。
问卷3-7题:下面括号中汉字的意义一样的是?
A、他(长)高了 裤子太(长)了
B、(还)你一本书 (还)有一本书
C、汉语(听)力 (听)觉
D、困难(重)重 东西太(重)
表5:西藏生多音多义字、同音字的字音问卷调查统计表(%)
表5中39.76%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C,说明60.14%的同学对“长”“还”“重”的多音多义并不熟悉和了解,无法正确判断和使用。在3-10中74.47%的西藏生能区分反义字,在3-9中52.94%的西藏生能运用近义字。
调查结果:西藏生对反义字、近义字的掌握较好;对词缀、词根、多音字、多义字、多音多义字难以区分理解和掌握使用,对因词性不同而字义不同理解困难。
(四)汉字学习与运用现状调查问卷4
问卷4主要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西藏生运用汉字的能力,从四个方面展开: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问卷4-4中61.04%的西藏生喜欢学习汉字,28.57%的西藏生非常喜欢学习汉字,10.39%的西藏生对汉字学习表示无所谓;问卷4-3中95.89%的西藏生表示如果工作需要,会继续坚持学习汉字;问卷4-20中24%的西藏生不愿意同汉族学生和老师交流,习惯和西藏的同学说藏语;问卷4-21中42%的西藏生讨厌、不愿意别人纠正自己汉字发音错误。
2、学习途径
表6:西藏生汉字学习途径问卷调查统计表%
表6中共有76.84%的西藏生是在普通话和语文课中学习汉字,其他类型课占10.52%。4-11中30.77%的西藏生没有任何汉语字典。
3、学习方法
问卷4-8中67.53%的西藏生会经常写汉字,还有32.47%的西藏生不怎么写汉字;4-15中46.81%的西藏生课后不会复习新学的汉字。
4、教学方法
4-9中52.7%的西藏生希望老师先教偏旁,再教组合汉字,39.19%的西藏生希望老师直接教汉字,然后把字形相似或读音相同的汉字归类到一起
教;4-10中69.12%的西藏生希望汉字内容要综合其他内容(口语、阅读、写作)一起教,22.06%的西藏生希望单独开设汉字读写课。
调查结果:西藏生对汉字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态度较好,但畏难、封闭、害羞情绪较重,不乐于用普通话进行练习和交流,汉字学习途径和学习方法单一、死板,教学方法简单,书写练习过少,缺乏对汉字运用的系统训练。
四、影响内地高校西藏生汉字应用能力的原因
(一)教学方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选用不当,教法、学法单一
第一,内地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类课程大多是针对汉族学生,在汉藏合班教学的现实情形之下,汉字教学未独立开设课程。同时,《大学语文》类课程中汉语知识的教学内容所占比重较小,难度较大,西藏生虽有一定的汉语基础,但普遍感觉学习困难,压力很大,效果不佳。另外,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汉语教学课时在减少,学生系统学习汉语时间更少。
第二,传统的汉字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不注意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缺乏汉字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汉字应用能力普遍不足。
第三,学生缺乏汉字学习的自主性。调查显示:67.53%的西藏生会经常写汉字,54%的西藏生因担心普通话说得不好,被别人笑话而不愿意说普通话,24%的西藏生不愿意同汉族学生与老师交流,习惯和西藏的同学说藏语等等,这些都说明西藏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西藏生自身汉语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2、缺乏汉字字形、字音、字义的系统学习和训练
内地高校西藏班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西藏生来内地前后教学内容的衔接,虽说西藏生有一定的汉语基础,但实际水平与汉族学生相距甚远,并且西藏生之间个体差异较大,在汉藏合班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依据现有的汉语文类教材来开展教学,汉字教学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混杂进行,缺乏对汉字教学的具体安排,缺乏对汉字形、音、义之间的系统训练。如问卷3第7-10题学生难以区分和使用多音字、多义字、多音多义字,就说明这个问题的普遍存在。
(二)环境因素
汉语是西藏生的第二语言,西藏生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学生自身生活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来自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两个层面的影响。
1、家庭环境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参加本课题组调查的西藏生中71%的西藏生来自农村,29%的西藏生来自城镇;21.43%的西藏生家人能认读很多汉字,28.57%的西藏生家人几乎不认识汉字。这说明受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师资队伍、父母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来自农村的西藏生的汉语水平普遍较低于来自城镇的西藏生的汉语水平。另外,由于农村交通闭塞,缺少与汉族沟通与交流机会,缺乏汉语广泛运用的机会和平台,当地藏语的频繁使用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原本薄弱的汉语水平。
2、校园环境的影响
据调查结果显示,73%的西藏生在学校与家乡同学沟通时完全使用藏语,48%的西藏生不愿意在校内坚持说普通话。说明西藏生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环境对提升自身汉语水平的作用,对坚持说普通话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和畏难思想,校园环境对西藏生汉语水平的提升作用受到较大程度的限制。
(三)学生的个体差异
西藏生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第一,认知态度、情感的差异。问卷4-4中61.04%的西藏生喜欢学习汉字,38.96%的西藏生不喜欢学习汉字;问卷4-8中67.53%的西藏生会经常写汉字,32.47%的西藏生不怎么写汉字。西藏生对汉语学习的问题在认知态度和情感上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对汉字学习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会直接影响到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第二,学习能力的差异。问卷2-4中42%的西藏生讨厌、不愿意别人纠正汉字发音错误,51.06%的西藏生特别愿意别人纠正汉字发音错误;问卷2-8中“遇到不会读的汉字时”,只有57.69%的西藏生会找老师或同学帮助。西藏生汉语基础差别明显,学生汉语
能力发展不均衡,汉语学习动机不明确,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影响了西藏生的整体汉语水平。
(四)文化障碍
汉族和藏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都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形成了自身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这些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以一定的形式必定在各自语言中蕴含和再现。汉语作为西藏生的第二语言,“在学习或研究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难以克服的常常不主要是语言结构表层的问题,而是语言背后的深层文化规则以及与民族思维方式相联系的东西。”[2](P16)如:在问卷4-4中27.73%的西藏生选择喜欢汉字的原因是喜欢汉字的文化,问卷3-3选择认为汉字很难学的原因时,27.72%的西藏生认为汉字太复杂,39.60%的西藏生选择汉字字形相似,容易混淆,13.86%的西藏生认为意思相近的字太多,无法区分。表面看来,西藏生在汉字学习过程中所遇到问题都是汉字形、音、义方面的问题,而实质上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汉藏跨文化教育中文化障碍的客观存在所造成的。文化障碍已经严重干扰了西藏生汉语教学质量,势必影响内地高校西藏生人才的培养质量。
五、内地高校西藏生汉字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一)培养汉语价值观和情感
1、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当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汉语价值观和情感的意义已经远远不能局限在语言学习领域,已经与民族平等、民族独立等问题联系在一起,得到广泛的拓展。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熟悉、热爱、传承汉语言文字,培养西藏生的汉语价值观和情感是每个西藏生的职责和义务所在。因此,汉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端正西藏生对汉语学习态度、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感情,使西藏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内地西藏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明显的民族文化差异和社会生活环境的较大变化使得他们孤独感、自尊心和自主意识较强,抵触情绪较大,心理适应期较长,难以融入汉族学生群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西藏生减轻心理压力,逐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逐渐融入到民族大家庭之中来。
3、提高汉字学习和运用的规范意识
要全面提高西藏生的汉字运用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在思想上不仅对汉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和使用,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努力规范自身汉语运用行为和习惯,自觉参与汉语言文字的活动和训练中,加快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的进程。
(二)合理开设汉语类课程,选编规范教材,丰富教学方法
汉字是汉语言体系中最基本的表音义形的符号,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义是汉字运用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关键。
1、课程
首先,西藏生汉语类课程的开设要规范、系统、有序。要充分利用多类课程为西藏生汉语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途径。可以采取分学段的形式,把汉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具体安排在各学段中,借助汉语类课程来实施和完成。如:在一年级一期开设《普通话》课着重进行字音的学习和识字、写字数量的训练;一年级二期开设的《普通话》课要与《教师口语》课配套,转变为偏重汉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二年级要增加开设其他语文课侧重汉字形、音、义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辅助开设其他如写字课、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锻炼学生汉字运用能力。其次,应采取隐性分层教学模式以配合课程的开设。目前汉藏合班的班级授课模式导致有些西藏生跟班不上,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确保各课程的有序开展和实施效果,内地高校可以采取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在不改变原有班级建制的情况下,保护西藏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暗中划分为不同层次,分层开展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消除西藏生的歧视感、遗弃感和失落感,提高西藏生汉语学习效果。
2、教材
内地高校西藏生汉语教材要规范统一,改变目
前教材与汉族学生通用、种类杂多、混乱无序的状态。为了使教材更加体现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倡导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研究编制统一的国家教材,并与地方教材、校本教材配套使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根据西藏生的汉语实际情况,组织配套编写分类分册训练教材:如汉字识字、写字训练教材、汉字字音、字义训练教材等等,这样才能把汉字应用能力培养的真正落到实处。
在各年级汉语教材中增设关于汉字字形、字音、字义的相关知识内容,细化知识点,形成训练序列。如:字形方面,首先安排学习掌握有关汉字的笔画名称和笔顺规则的内容,其次让学生了解汉字有三级形体结构:笔画、部件和整字,接着学习汉字字形的特点:从文字形体结构来看,汉字是平面结构的方块形体,属于平面结构,平面文字;从汉字的字体结构来看,汉字是一个整体,笔画多一笔少一笔都不行,字形可拆、可合、可合成,以达到表达效果,等等。
3、教法
首先,汉语作为内地高校西藏生第二语言,其习得方式与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方式截然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认识到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使用第二语言教学的手段及方法。如,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整体把握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其二,在教学中要加强对汉字形、音、义之间联系的分析和讲解,细化教学内容的训练安排,注重学生对汉语运用规律的理解和把握,重视西藏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汉字的实践运用,淡化西藏生所厌恶的繁琐的有关汉字语法知识的讲解和分析。问卷4调查显示:69.12%的西藏生希望汉字内容要综合其他内容(口语、阅读、写作)一起教,说明汉字教学要贯穿于所有汉语文课程的教学之中,不然西藏生在汉字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随时会直接影响汉语教学的效果。
其三,课堂教学要突出西藏生的主体地位,利用汉藏合班教学的模式,加强汉西藏生在汉语学习中的合作和交流,倡导汉西藏生之间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如汉西藏生之间的帮带学习、结对子学习。这种合作形式既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又有利于加强汉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民族感情。
(三)寻求汉藏文化的适切性,努力弱化文化障碍
文化障碍是指内地西藏生在本民族文化背景下,由于受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在汉语学习中可能遇到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为文化背景的障碍、风俗习惯的障碍、思维方式的障碍,心理障碍等等。
1、培养跨文化意识是弱化文化障碍的前提。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相互配合。社会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跨文化意识的氛围。学校要引导学生充分尊重和理解各民族的语言、文化、风俗、传统和宗教信仰,真正认识、认同多元统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家长要积极配合,鼓励支持学生参与汉语学习与实践。只有跨文化意识养成后,汉语学习才能获得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十足的学习动力。
2、获得跨文化知识是弱化文化障碍的保障。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必须了解西藏生独特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熟悉汉藏文化的相关知识,能寻求汉藏文化的交融点适当进行汉藏文化对比教学,注意引导和培养西藏生对汉文化的认同感,避免其对汉文化产生抵制情绪,才能帮助学生获得跨文化知识以弱化文化障碍。如,在学习“屈原”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时,面对“屈原投江”这种文化现象,因与藏族的“天葬”风俗相去甚远,西藏生根本无法理解和接受,有的西藏生甚至产生较为严重的抵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通过寻求汉藏文化相通、相融的核心内涵,讲解这些传统习俗及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化解风俗习惯上的障碍,不让其成为西藏生语言学习的绊脚石。
3、提高跨文化能力是弱化文化障碍的关键。加强跨文化教育实践是提高跨文化能力的重要途径。问卷4-12中“你希望学校组织哪些汉字学习活动”,27.27%的西藏生选择举办书写比赛,31.17%的西藏生选择开展汉字听写活动,4-17中“课外你采用什么方式学习汉字”,40%的西藏生选择看中文电影或娱乐节目。调查表明,校园环境对
西藏生汉语水平的提升作用不可忽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都要为内地西藏生积极创设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与汉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然汉语学习环境,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跨文化教育实践,培养西藏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素养。如,民族文艺表演、民族手工艺术展、民族饮食文化节、民族风情摄影展、民族团结征文竞赛等活动。
(四)建立汉字应用能力训练体系
首先,采取问卷调查、走访、测试等多种形式对西藏生汉语水平和能力进行全面了解,依据调查结果设定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其次,根据查漏补缺、因材施教的原则,重点解决西藏生汉字运用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据学生学习进展情况随时调整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动态学习需求。西藏生汉字运用能力训练体系包括方法体系和内容体系两个层面,各训练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表7:西藏生字音训练体系
表8:西藏生字形训练体系
表9:西藏生字义训练体系
六、结 语
“提高国民语言文字能力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4](国家语委主任、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语)。提高内地高校西藏生汉字应用水平有利于培养西藏生必备的汉字运用能力,符合少数民族掌握汉字工具进行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的迫切需要,从而为整体上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和水平,为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发展,增进各民族的交流与团结作出贡献。
[1]李梅.内地西藏班汉语文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4).
[2]王远新.论双语与双文化.双语教学与研究(第一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特点培养学生汉语基本素养——解读汉语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J].中国民族教育,2007(9).
[4]李卫红.采取积极措施和手段提高中小学生的汉语汉字书写能力[EB∕OL].http:∕tingxie.cntv.cn∕2013∕09∕07∕ARTI1378 544807995493.shtm l.
[责任编辑 索南才让]
[校 对 夏 阳]
H193
A
1003-8388(2015)02-0114-07
2015-01-03
李梅(1974-),女,湖南岳阳人,现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论、职业教育。
本文系湖南省语委课题“内地高校西藏生普通话表达能力的培养研究”(项目号:2014YB-01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