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一家系
2015-12-13祝守敏胡志邦
彭 莉 祝守敏 胡志邦 向 进
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一家系
彭 莉 祝守敏 胡志邦 向 进
临床资料 先证者,男,40岁。因颈部反复红斑、丘疱疹伴痒20余年,腋下、阴囊、肛周丘疱疹、糜烂2年于2013年6月8日入院。入院前20余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右侧颈部出现鸽卵大环状红斑,红斑边缘有较多油菜籽大丘疱疹,疱液早期澄清,后变浑浊,摩擦易破,自觉轻微瘙痒,无疼痛,无糜烂,无发热、畏寒,自行外用“皮康王”后,症状缓解,但天气热、进食辛辣食品及饮酒后,上述症状会再次出现,夏季加重,冬季可自行缓解。2年前,上述症状加重,双侧腋下出现环状红斑,边界为油菜籽大丘疱疹,逐渐向周围扩展,而中心趋于愈合,留下淡褐色色素沉着。同时阴囊及肛周出现增殖性糜烂,伴轻微渗出,有异味,感轻度瘙痒,口服“地塞米松片及败毒丸”后,症状缓解,但饮酒及进食辛辣食物后,症状复发并加重。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检查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情况:颈部、双侧腋下见环状红斑(图1a),边缘有较多油菜籽大丘疱疹及丘脓疱疹,中心为淡褐色色素沉着;阴囊及肛周见增殖性糜烂,有少许渗液,有异味,无溃疡,无脓性分泌物(图1b、c),发、甲、口腔黏膜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自身抗体谱、生化常规、心电图、胸片、腹部彩超、免疫生化、细菌培养、血常规、小便、大便常规未见异常。病理检查示:表皮基底层上棘层松解、裂隙形成,可见“砖墙倒塌”现象。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个别疱内散在中性粒细胞浸润。符合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图2)。诊断: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
图1 a:腋下见环状红斑,边缘有较多油菜籽大丘疱疹及丘脓疱疹,中心为淡褐色色素沉着;b、c:阴囊及肛周见增殖性糜烂,少许渗液,有异味
图2 基底层上棘层松解、裂隙形成,可见“砖墙倒塌”现象(HE,×40)
家族史:本家系三代共有41人,其中男16人,女25人,经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发现患病者共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40~80岁,平均56.67岁,病程20~60年,平均36.67年。临床症状均类似,先证者否认其它遗传性疾病。
先证者入院后予复方甘草酸苷静滴,同时予2.5%聚维酮碘湿敷患处,外用复方克霉唑乳膏,治疗1周后,糜烂面干燥,大部分愈合,水疱干燥结痂,无渗出及异味,好转出院。
讨论 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又称Hailey-Hailey病,为一种遗传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在颈、腋和腹股沟反复出现水疱、糜烂,无全身症状,慢性经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肤病,70%患者家族内有同样疾病,外界刺激如摩擦、寒冷、紫外线照射均易引起棘层松解,裂隙形成。1近年来研究显示,遗传基因定位于3q21-24,是编码高尔基体钙离子泵的ATP2C1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内钙离子调节障碍、信号传导障碍导致棘层松解的发生;2镜下见棘细胞间隙扩大,桥粒结构明显破坏从而导致临床上摩擦部位易出现松弛性水疱。3
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属不规则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解士海4报道本病男女患病率无显著差异。本家系共41人,患病者6例,其中男女比率为2∶1,与黄淑琼6报道的一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也符合国内报道的男女比例为2∶1。先证者初发年龄20岁左右,病情在其家系中最严重,表现为多部位水疱,增殖性糜烂,渗出及伴有异味,治疗效果良好。家系中其他患者症状轻微,未做特殊处理,自行缓解。
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临床常易误诊为湿疹,甚至湿疹样癌,且反复治疗,疗效不佳。故对病程长,反复发作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的患者应作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813-814.
2 Sudbrak R,Brown J,Dobson Stone C,etal.Hailey-Hailey disease is causedbymutations in ATP2C1 encoding anovel Ca2+pump.Hum MolGenet,2000,9(7):1131-1140.
3Hu Z,Bonifas JM,Beech J,et al.Mutations in ATP2C1,encodinga calcium pump,cause Haiky-Hailey disease.HatGenet,2000,24(1):61-65.
4解士海.家族性良性天疱疮1例及家系调查.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12):790-791.
5黄淑琼.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一家系调查.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12):844.
(收稿:2013-08-06 修回:2013-09-13)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皮肤科,万州,40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