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饮酒量对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
2015-12-13彭成凤汪芳松钱福东陈玉梅
彭成凤,汪芳松,钱福东,张 荣,陈玉梅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心内科,安徽六安 237000)
心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饮酒已成为社交活动中的常见现象。自1979年流行病学调查提示适量饮酒有益于健康以来[1],饮酒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实验室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2],少量饮酒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并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而大量饮酒可加速血管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增加心血管疾病意外的发生风险。本研究针对健康体检人群,以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衡量动脉硬化程度,旨在分析不同的饮酒量对动脉硬化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3—5月我院健康体检者535例,年龄20~85岁,根据文献判断标准[3]分为不饮酒组、少量饮酒组及大量饮酒组。其中少量饮酒是指:每次饮酒量小于1个标准饮或是每周饮酒量小于8个标准饮;大量饮酒指每次饮酒量大于5个标准饮或每周平均饮酒至少15个标准饮。其中,一个标准含有14 g乙醇[也就是12盎司啤酒(一盎司约为28.4 mL)、5盎司葡萄酒或者1.5盎司白酒(指含酒精约40%的白酒)]。不饮酒组271例,少量饮酒组164例,大量饮酒组100例。
1.2 一般资料 询问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有吸烟史定义为吸烟。测量体检者的身高、体重、血压及脉率,根据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
1.3 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测定 测量前禁烟、安静休息5 min,PWV测量的采用欧姆龙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装置BP203RPE-II(VP1000)进行,受测者去枕仰卧,全身放松,将袖带缚于受试者肱动脉及脚踝处,袖带松紧适中,测量四肢血压及PWV。
1.4 统计学分析 定量资料的描述用均数±标准差,定性资料的描述百分数。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此外,对PWV的影响因素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结果见表1,不饮酒组PWV平均值为(1 512.47 ±353.43)m·s-1,少量饮酒组 PWV 平均值为(1 503.19 ±347.75)m·s-1,大量饮酒组 PWV 平均值为(1 668.27 ±315.33)m·s-1。提示少量饮酒组受试者的PWV平均值低于不饮酒组,大量饮酒组受试者的PWV值则显著高于不饮酒组受试者。各组间比较中,大量饮酒组受试者PWV平均值、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年龄、性别、吸烟史、脉率、BMI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
2.2 PWV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将多分类变量定义哑变量,饮酒以不饮酒为基础水平,回归模型的F=78.640,P=0.000,提示PWV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r2=0.567,该回归模型能解释因变量PWV总变异的56.7%。其中,年龄、吸烟、脉率、收缩压、大量饮酒均与PWV相关。少量饮酒与PWV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差异,大量饮酒对 PWV的影响显著(P=0.001),OR值为0.482,回归系数为90.732,为正向作用,即脉搏波的传导速度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加快,结果见表2。
3 讨论
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多种无创检查已被临床用于预测和评价动脉硬化,如PWV、臂踝指数(AB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研究显示:PWV在多种无创动脉硬化检查中更能反映动脉的轻度狭窄[4],对早期发现和预防动脉硬化有重要价值。汤中敏等[5]对3 20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并测量PWV,进行分析得出PWV与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明显相关,PWV增快可预测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另外,PWV还可以反映冠脉病变的程度[6],PWV是非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
表1 各组间受试者基本情况的比较
表2 PWV异常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调查研究表明[7],饮酒量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呈“U”形曲线关系,曲线的波谷的饮酒量是每日1个标准饮,即在1个标准饮以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随饮酒量下降,大于1个标准饮时,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随饮酒量升高而升高。有文献报道[8]:当饮酒量<20 g·d-1时,冠心病的风险系数是0.80,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而饮酒量>89 g·d-1时,冠心病发病风险明显升高。
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每日少量饮酒可使血清hs-CRP水平显著下降[9-10],这提示了适量饮酒可以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少量饮酒可以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从而发挥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有利于心肌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11]。少量饮酒有益于心血管的原因还与乙醇抗血小板聚集、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及增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等作用相关[12]。长期的危险饮酒可以增加心血管病的风险。长期危险饮酒者的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明显升高[13],其生化特征表现为高胆固醇、高甘油三脂、高低密度脂蛋白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而这些指标均是致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长期危险饮酒可以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加重炎症反应,而且,内皮的损伤程度随着饮酒年限及饮酒量的增加而加重[14]。
本研究中少量饮酒组的PWV小于不饮酒组,但是将少量饮酒纳入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未见统计学差异。大量饮酒组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快于不饮酒组,PWV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大量饮酒对PWV影响显著(P<0.01),回归系数为90.732,为正向作用,即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脉搏波传导速度也随之显著增快。
总之,由于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且样本量有限,并受到多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如生活方式、饮食结构、饮用酒的种类、酒精的浓度等),因此,饮酒与血管动脉硬化之间的相关性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与考察。
[1]Chiva-Blanch G,Arranz S,Lamuela-Raventos RM,et al.Effects of wine,alcohol and polyphenol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evidences from human studies[J].Alcohol Alcohol,2013,48(3):270-277.
[2]O’Keefe JH,Bhatti SK,Bajwa A,et al.Alcohol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or the remedy[J].Mayo Clin Proc,2014,89(3):382 -393.
[3]Friedmann PD.Clinical practice.Alcohol use in adults[J].N Engl J Med,2013,368(4):365 -373.
[4]章志玲,刘秋玲,王云霞,等.动脉硬化早期检测临床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4,12(2):125-129.
[5]汤中敏,胡世红,张林潮,等.臂踝脉搏波速度与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程度关系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5):4055-4057.
[6]谭晓桃.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急性脑血管病人群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脉搏波速的相关性[J].安徽医药,2013,17(11):1929-1931.
[7]Roerecke M,Rehm J.The cardioprotective association of average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ischaemic heart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ddiction,2012,107(7):1246 -1260.
[8]张玉英,孙永乐.饮酒与冠心病[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2,28(10):724-726.
[9]冯声宝,单义民,陆世广,等.适量饮酒的抗炎作用[J].酿酒科技,2013(7):121-124.
[10]赵 立,王士强,鲁 晓,等.血清脂蛋白(a)及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在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中意义[J].安徽医药,2013,17(3):428-429.
[11]朱 烨,孙永乐,苑海涛,等.饮酒对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血清VEGF水平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0(11):71 -74.
[12]Lawlor DA,Nordestgaard BG,Benn M,et al.Exploring causal associations between alcohol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findings from 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in the Copenhagen General Population Study[J].Eur Heart J,2013,34(32):2519 -2528.
[13]戚文威,黄建凤,李建新,等.中国人群饮酒与代谢综合征发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2):75 -80.
[14]Carnevale R,Nocella C.Alcohol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till unresolved underlying mechanisms[J].Vascul Pharmacol,2012,57(2/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