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黏在那碗胡辣汤上乡愁

2015-12-13曹延召

读者(乡土人文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胡辣汤烩面中原

文/曹延召

黏在那碗胡辣汤上乡愁

文/曹延召

从武汉到北京,故乡中原是必经之地。去的时候,几根鸭脖、两杯白酒,昏昏沉沉中一觉醒来就看到了首都的朝阳,不觉间居然错过了故乡的景致。懊丧中还在想着,说不定在中原某个车站停靠的时候,兴许还能下车买上一包方便型的河南烩面或是速冲的胡辣汤,一解腹中之馋。

及至要预订返程车票的时候,实在受不住馋虫的诱惑了—郑州街头的烩面和胡辣汤,可是魂牵梦萦好多年了啊!我刚毕业那会儿,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河南社科联《餐饮文化》杂志做记者。那时候,品美食、写专访,郑州那些大大小小的饭店几乎都跑遍了,有朋友要吃饭,只要说出想吃什么口味、在什么地方,我闭着眼睛都能给他推荐出好多家有特色的店来。如今,一别郑州好多年了,在北京工作的时候,顺路还能在郑州停顿一下,品品中原特色美食;到了武汉,京广铁路过河南第三站就是老家,再无缘北上,于是和郑州的美食一别就是两三年。

在直达武汉和中转郑州之间,我选择了后者。Z字头列车一站抵汉,用时不过九个多小时;而中转郑州我只买到了最后一张硬座票,一座就是九个小时!而且,我在郑州只能停留短暂的半天时间,早晨到郑,下午三点我就要踏上返汉的列车。若不是为了久违的烩面和胡辣汤,我还真就受不了这份折腾!

K179次列车在经过一夜的晃悠之后,终于在清晨七点停靠在郑州。我拖着大大小小四件行李出站的时候,适逢大雨倾盆—哎,还是故乡盛情啊,刚下车,就为我接风洗尘!在车站存好了行李,直奔紫荆山路和顺河路交叉口的方中山。这家店算是后起之秀,我在郑州的时候,它的名气还不大,要说吃烩面肯定要去萧记、合记,很多郑州人都是吃着“老三记”长大的,属于老字号。而胡辣汤最正宗的当属西华县的逍遥镇和舞阳县的北舞渡镇,历史上都曾是沙澧河上的重镇要埠,胡辣汤文化也是源远流长。胡辣汤是后来流入郑州的,所以,在郑州谈不上哪家的胡辣汤最正宗。

汽车才过顺河路口,就远远地看到了排着长队的人群,那阵势甚是壮观。据说最壮观的时候还不止这样,若不是赶上今天下暴雨,估计门口就都被蹲着喝胡辣汤的人挤满了。更为夸张的是,早上八九点钟的顺河路,经常被来喝胡辣汤的车辆堵得水泄不通,一度成为郑州交通的“重灾区”。这并非无稽之谈,是我曾亲眼看到过的。

站在紫荆山路上,拍了几张外景,就迫不及待地加入到长长的队伍中,等待着购票。到了近前才知道,原本寻常的胡辣汤在这里也分成了好几种,优质的、营养的等等,价格从五元到十元不等,据说还有百元的。昔日哪里有这么多的细分啊?管你是尘土满身的农民、工人,还是西装革履的官员、老板,无论你是谁,只要来这里喝汤,就得挤到脏乱低矮的小平房里,哪里还像今天这样,还特意在二楼设立接待专用的包间?那时候,喝到酣畅处,还有谁来讲求什么形象,领带一扯,衬衣一脱,光着膀子就上阵了。一顿饕餮,抹抹身上和嘴边的汗水,套上衬衣钻进小车,继续人模狗样地生活着。

我要了一碗最为寻常的优质胡辣汤,一方面故地重游,为了再品一品那熟悉的味道;另一方面这个种类也是人气最旺、最贴近百姓的。不信你看,这个窗口前长长的队伍都要排到顺河路上了。尽管还在飘雨,可没有见谁手里撑着雨伞,因为那队伍行进的速度着实快,看那掌勺师傅娴熟的手法哪里是在打汤,那分明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舞蹈!一袭白衣的师傅站定在大铁盆前,手里攥着一把木勺,先深深探进暗红色的汤里,来回使劲地搅几下,然后一勺热汤腾空而起,复又像岩浆般从高处而下,应声落入碗中,盈盈满满一碗,却又丝毫不洒不溢。整个动作恍若行云流水一蹴而就,中原人的豪爽气魄在此彰显无遗。以至于我禁不住地想,若是放在其他的岗位上,这位师傅定是一位争创优先的楷模。

古色古香的托盘早已是斑驳陆离,看不出它的本色,连盛汤的瓷碗也满是豁口,但这丝毫并不影响我喝胡辣汤的兴致。氤氲的雾气里,那暗红色的汤汁犹如岩浆般还在轻轻翻滚着、升腾着,那沁人心脾的鲜香不由分说地就冲进了鼻腔,势如破竹般通五脏、过六腑,让我再也顾不得烫嘴的危险,一勺热汤就进了肚子。陈醋的馥郁、麻油的芬芳、牛肉的劲韧、木耳的爽脆、面筋的绵软以及汤汁本身的麻辣,一勺入口,那个光、那个滑、那个润、那个麻、那个辣、那个香,喉咙简直就是得到了久旱逢甘霖般的滋润,一股暖流随着胡辣汤的进肚,霎时就传遍全身,额头后背已是热汗涔涔,而全身的汗孔犹如吃了人参果,没有一个不畅快,再咬上一口酥脆金黄的葱花油饼,那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听着熟悉的乡音,品着似曾相识的味道,这样的场景能有几回?离开了故乡,对家乡的记忆除了留在心灵上的一份浓浓的乡情外,再就是曾留在舌尖上那份挥之不去的对家乡美味的怀恋了。如今,脚踏故土,情思万千,所有的故乡情全浓缩在这一碗五味杂陈的胡辣汤里了。或许多年之后,不管人在哪里,离家有多远,只要一脚踏上中原大地,我还是会迫不及待找一家胡辣汤店,坐在不那么干净的桌子前,用标准的河南话扯上一嗓子:“老师儿,来碗两掺儿,半拉油饼。”

(周鹏青摘自豫记微信公众平台)

猜你喜欢

胡辣汤烩面中原
河南人的起床闹铃,是一碗胡辣汤
家乡的胡辣汤
沁园春·赞中原
温中散寒
胡辣汤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爱心烩面”十二年
共绘新蓝图 中原更出彩
河南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