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命名者
2015-12-13文/王一
文/王 一
“丝绸之路”的命名者
文/王一
迪南·冯·李希霍芬
连接中国与西方的“丝绸之路”在中国家喻户晓,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丝绸之路”更是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其实,“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是100多年前一个德国人的“发明”,他的名字叫费迪南·冯·李希霍芬。
1868年9月,李希霍芬经日本来到中国,开始了他独立研究的中国之旅。之前在去北京总理衙门领取护照时,他遵照朋友的建议,有意将其姓氏的中译由最初的“栗”改为“李”,以跟清廷重臣李鸿章同姓,希望能借此增加亲和力,抬高自己的身份,降低风险。当时的中国局势 动荡,外国人被看作怪异的稀有人种,有时甚至会受到攻击,更不用说李希霍芬一句中文也不会讲。
1868年至1872年间,李希霍芬对大清帝国18个行省中的13个进行了地理、地质考察,足迹遍布当时局势动荡的华夏大地。考察途中,他的脖子上总是用绳子挂着一支长长的铅笔,以方便他随手以绘画的形式,将自己一路上的见识记录下来。他还一一画下路过的山脉和平原,并从地质学的角度潜心研究。中国近代地质学创始人翁文灏称其为“最先明了中国地文之伟大科学家”。
李希霍芬去过景德镇,考察完烧瓷的工艺后,将景德镇瓷土命名为“高岭土”。这个世界上唯一以地名命名的矿藏得以公认,今天不管哪里挖出的瓷土都叫高岭土。他到过四川著名的都江堰,考察之后盛赞中国古代这个最长寿的水利工程,遂将都江堰第一次详尽地介绍给世界,说都江堰浇灌方法之完美,无与伦比。他三涉山西,发现山西地下储煤丰富,他的结论是以当时世界消耗煤的水平测算,仅山西的储煤可供世界几千年消耗。
除了知名的普鲁士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之外,可能再也没人像李希霍芬一样探究过地图上如此之多的空白地带。中国祁连山的德文名甚至采用了他的名字—Richthofen-Gebirge(即李希霍芬山脉)。
1873年,李希霍芬回国,先后出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波恩大学地质学教授、莱比锡大学地理学教授等。他用后半生的大部分精力撰写了一部5卷的鸿篇巨制:《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正是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第一卷中,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这一术语后来被广泛采纳。他还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论”,以及“五台系”和“震旦系”等地层术语。
(孙子善摘自《解放日报》2015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