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带来的隐忧

2015-12-13文/闻

读者(乡土人文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优步脸书亚马逊

文/闻 勇 宁 芳

互联网带来的隐忧

文/闻勇宁芳

一切围绕金钱

一些专家将互联网视为洪水猛兽,而普通人感受到的是互联网与日常生活越来越紧密的联系。2014年,全球30亿网民每分钟发出2.04亿封电子邮件,上传72小时的YouTube视频,进行400万次谷歌搜索,分享246万条脸书内容,在推特上发布27.7万条文字,通过亚马逊网站花掉8.3万美元。

那些互联网大佬也在不停地告诉人们,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平台,它带给人们自由、权利和信息。

可是,互联网正在把惊人的财富和权利转移到极少数人手里,多数人则要面对进一步加剧的不公平,包括文化、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不公平。最无可争议的一点在于,无论互联网做什么,都主要围绕着金钱。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位风险资本家所说,美国政府1991年做出的把新生网络向私企开放的决定,相当于“创造出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合法财富”。

每天处理35亿次搜索,控制着某些国家90%搜索市场的谷歌,去年市值4000亿美元,是通用电气公司的7倍以上。谷歌的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各自身家300亿美元。世界第二大网站—脸书的老板马克·扎克伯格同样坐拥巨额财富,其公司2014年7月市值1900亿美元,超过可口可乐、迪士尼和AT&T。

亚马逊的杰夫·贝索斯银行账户里也有300亿美元。就连新近起家的网络公司也有同样的势头。5年前成立的优步公司,2014年市值超过180亿美元,大概相当于租车业巨头赫茨和安飞士的总和。

多数人慢慢变穷

互联网其实是私有的、是大公司主导的,与民主、公平没有半毛钱关系,而且它更加隐蔽。昔日,华尔街的“老虎”们对于自己的动机相当直率。而今天,我们周围全是口口声声说自己只是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亿万富翁。这种宣传,使人更难以看清正在发生的事情。

一份研究报告称,实体零售商每销售1000万美元的商品需雇用47人,而亚马逊只需雇用14人。仅2012年,亚马逊在美国就毁掉了2.7万个工作岗位。

空中食宿网站去年2月市值100亿美元,差不多是希尔顿集团的一半,后者拥有近4000家酒店和15万名雇员。优步公司有1000名雇员,而安飞士和赫茨这两家汽车租赁公司雇用了大约6万名雇员。

亚马逊冲击了传统实体书店;优步的出现让出租车公司生意难做;空中食宿网站给用户提供各式各样的民宿信息,哄抬了不少地方的房租;社交网站和照片分享应用的出现,让柯达公司破产了。

这不关乎技术,而关乎我们想要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知道,出租车行业远不完美,但用优步就能代替吗?它只是个平台,他们说人人都能成为司机,可这是工作岗位吗?所谓的“共享”经济,其实是由少数几家价值成百上千亿美元的公司在支配。我们难道真的希望成为无业游民,不停地把自己出卖给一个又一个网站吗?不受监管的数字经济正在让极少数人暴富,让大多数人慢慢变穷。

个人隐私无处藏

不仅如此,互联网还试图把每个人都变成商品。互联网巨头在我们上网时获取信息,了解我们的身份、喜好、习惯。不明就里的网民如同农奴一般,自愿生活在“电子全景监控”的环境中。从中央情报局到大型网络公司,基本都清楚有关我们的一切。不久的将来,如果可穿戴智能设备普及,情况就尤为如此了。表面上,互联网将人们置于信息海洋之中,实际上,每个人不知不觉成了“信息”。放置在博客、微博、微信、BBS中的各类隐私和上网记录,都可被检索、被“人肉”、被拼接、被利用。网民的一切隐私,都在被各类机构或个人以各种方式利用并谋取利益。

互联网创造的不是一个健康透明的社会,它正在摧毁人们的隐私,令人们无时无刻不被置于机构的监控之下。

“9·11”事件之后,美国国家安全局通信情报司开始每天24小时进行数据收集工作。微软、谷歌、脸书、YouTube、苹果和雅虎等公司,协助国家安全局收集数以亿计用户的电子邮件和互联网通信信息。除自愿合作之外,国家安全局还启动秘密监控计划,其监控系统接入了谷歌和雅虎的海底光缆,在各公司海外私人数据中心和公开互联网之间来回游走并窃取通信信息。据斯诺登泄露的机密情报文件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获取特定情报行动办公室,在至少89个国家的8.5万个电脑系统中植入了间谍设备。

阻碍艺术创意

另一个正在破坏生活的,是互联网“免费之风”对创意产业的冲击。原因很简单:如果不需要钱就可以换取你的文章、图片、电影、书籍、歌曲,你还怎么赚钱?

在美国,摄影师的数量已减少43%,报纸编辑岗位减少27%。歌手兼歌曲创作者埃伦·希普利曾计算,她有一首很受欢迎的作品,在潘多拉网络电台播出了310万次,但她一共得到了31.93美元。与此同时,互联网固有的“1%模式”正在完美地运转。2013年,音乐界1%最顶尖的艺人获取全部音乐收入的77%。大腕们成绩斐然,剩下的则大多萎缩衰退。

新技术的发展,使这些垄断平台更强大、更富有。但这些垄断大亨们从根本上说,并不关心艺术创新。他们只是把那些由关心高品质内容的人构成的出版公司、录音公司等等淘汰出局。可是,当旧的被毁掉,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充斥在网络上的,是匿名者传播的谣言,是愤怒者发布的牢骚,以及拥有上千万网上粉丝却只顾销售自己品牌的名人。

制造社交错觉

互联网一直在给人们带来一种错觉:我们希望社交,互联网可以带给我们最棒的社交。实际上,网络社交媒体上的东西,没有多少真正围绕社交。我们挤在密不透风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网络里,这里没有意外的发现,没有人或思想的偶遇。一切都是事先确定的,你面前提供的都是他们知道适合你的东西,遇到的只是跟你类似的人。

脸书和推特等社交网络许诺帮助人们彼此保持联络,实际上它们通常培养的是自恋,它们所鼓励的是一种“非历史的心态”。英国Instagram网站上,在由14岁至21岁青少年贴出的照片中,几乎50%都是自拍照,其中许多人利用这一媒介证明自己的存在。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科学研究发现,社交网络和视频游戏启动多巴胺的方式,同垃圾食品和摇头丸类似。由于网络空间缺乏因果次序,看不到直接后果,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让人实时接收信息,人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会缩短,深入思考的时间会减少,人际联系会萎缩。受打击最严重的,是出生于数字时代的年轻人。

(安济红摘自《特别关注》)

猜你喜欢

优步脸书亚马逊
500多名女乘客集体起诉优步
85亿美元,亚马逊收购米高梅划算否?
神奇的机器翻译系统
这一次优步乘车,让我感动了
优步是出租车
什么吸引了优步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