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犹太民族的全球影响力及独立思考传统

2015-12-12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犹太民族犹太心理学家

韩 布 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心理健康院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 学术关注:宗教心理学专题研究

犹太民族的全球影响力及独立思考传统

韩 布 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心理健康院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特约主持人:韩布新

主持人话语:现代心理学的两位开山鼻祖非常重视人的精神性。冯特建立心理科学之后,出版了雄文十卷《民族心理学》,试图从源头探索人类心理。职业心理学始自弗洛伊德。他在反犹主义盛行的欧洲寻求自我救赎和人生出路,与十余位犹太同道一起,成功地从犹太教数千年信仰体系中分离出解决人的精神、心理危机的有效技术,并精明地界定关键术语、构建理论体系、发展组织、培养人才队伍;因其抓住了人的深层次灵性需求却又负性化宗教信仰,得以借科学主义的东风风靡全球。宗教心理学从来就没有进入本科生教学方案、也不被心理学从业者关注,反而常被有意回避甚至视为禁区。实际上,人性因漠视信仰而异化成为20世纪全球化的特征,个人、家庭、社会甚至国家皆深尝苦楚,身陷其中却手足无措。我以为,回归信仰、接纳天性并持守本真方为解决问题之良方。本栏目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这一观点。彭彦琴教授着眼本土化色彩最浓厚的佛教禅定,认为其内证特色、明晰的操作程序及其心理效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Dueck教授及徐红红博士则强调了依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母婴互动的长期心理后效,以及结合灵性元素开展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韩布新研究员叙述犹太人(特别是心理学家)人才辈出的诸多事实与代表案例,并着重分析其原因及其借鉴意义。中国现代心理学是全盘接受的西方心理学,21世纪必须改变。至少,本于一神教伦理、人性论开发的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用于在东方文化环境下成长、深信内圣外王或天人合一人生观的中国人,需要调整。感谢《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提供如此宝贵的机会,让我们得以表达思考很久的关切;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引起国内同仁们对宗教心理学的关注和批评,并就新常态下的社会应用展开讨论,则我们幸甚,宗教心理学幸甚!兹为按。

中国在21世纪的崛起需要充分、全方位的全球影响力支撑。犹太人的全球影响力在世界各民族中独领风骚,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各个领域都作出重要贡献,足资借鉴。犹太人获得23%诺贝尔奖、23.7%京都奖、33.3%沃夫奖;20世纪百强心理学家,犹太人占据39席;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中,精神分析、格式塔、人本主义皆由犹太心理学家开创,犹太心理学家在几乎所有心理学基础与应用领域中都能领衔。在四千年反犹风潮中,犹太人“分别为圣”的选民身份认同、自小训练的探究意识与独立思考精神、基于会堂的家庭—社区成长支持系统、跨越时空的全球经济掌控规划是其多方出类拔萃的四大主要原因。中华民族21世纪要充分融于世界,逆流而上、不进则退,必须在大国博弈过程中向犹太人学习。

犹太人;出类拔萃;诺贝尔奖;全球影响力;独立思考;家庭—社区成长支持系统

一、前言

以史为鉴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犹太民族在5000年历史、文化传统进程中塑造了其无与伦比的全球影响力,更是21世纪的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替代的良师益友。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皆有5000年语言、文字、信仰传承、文化积累,但是二者的人口数量、历史影响,特别是在近300年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却无法比拟。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一直偏安东方,休养生息;犹太文明却从西亚地中海边的耶路撒冷,从犹太教脱胎出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向欧洲、北美、非洲、大洋洲,乃至回到亚洲,所向披靡、势不可挡。

过去150年,中国人因甲午战败、八国联军入侵,痛定思痛、愤而放弃了沿用4000余年的古汉语,白话文成为民族通用语言,历史传承出现了人为障碍;德先生、赛先生之争掀起了打倒孔家店之风,肇始西风东渐、反传统思维;大跃进破坏了诸多人口密集地区的植被、生态环境,迄今未能修复;“文化大革命”则颠覆了传统价值观,目光可及的人文遗存毁坏无数;西化大潮,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汹涌澎湃。我们自反传统、主动放弃传承、全盘吸收异族文化百余年;在大国博弈的今天,面临民族认同、身份认同的又一个重要关头。

犹太人的创新能力与全球影响力举世瞩目。但凡世上的学科、行业,科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只要评选前百名杰出人物,犹太人必定独领风骚两成左右。中国的崛起已成为现实,但中国的全球化进程却刚刚开始,必须向犹太民族学习。向犹太人学习什么?中国人要学习如何靠文化、靠信仰、靠智慧、靠顶层设计行走世界。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国策;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学校教育的公开目标;“一带一路”已成为我国21世纪走向世界、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但是,与目标的差距有多大?如何缩小这个差距?在战略思考和战术设计层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如何为这一国家战略服务?这些皆值得思考。

本文将首先介绍犹太民族全球影响力的基本状况,其次说明美国心理学家完成的一项调查,然后分析犹太民族全球影响力的原因,最后结合国民心理展开讨论。

二、犹太民族出类拔萃

(一)在全球各类科技奖项中领先

全球影响力指标有许多,人均收入水平、GDP总量排名皆能部分反映。但是,最能体现创新能力、综合话语权的莫过于以诺贝尔奖为代表的各种科技类奖项。网页http://www.jinfo.org详细罗列了此类信息。①感谢美国心理协会科技主管、犹太心理学家Howard Kurzman博士介绍该网站。1901年至2014年间,共计有194位纯血或混血犹太专家获诺贝尔奖(占23%,见表1)。在化学、经济学、物理学、生理学或医学奖四个学科中,女性犹太人占获奖者35%。2000年以来,犹太人占被授予诺贝尔奖人数的27%,超过1/5;而犹太人仅占世界人口1/500。1901—1970年所有诺贝尔奖得主中,犹太人是世界上其他民族获奖者的28倍。

表1 犹太人获得各类诺贝尔奖比例

此外,1978年以色列沃夫基金会设立的沃夫奖(Wolf Prize),包括农业、艺术、化学、数学、医学和物理学,犹太获奖者分别占12%、25%、41%、36%、41%和45%,平均占33.3%。1985年日本稻盛和夫设立的京都奖(Kyoto Prize,http:// www.inamori-f.or.jp/e_kp_out_out.html)包括技术创新、基础科学以及艺术与哲学三类,犹太获奖者分别占33%、22%和16%,平均占23.7%。

犹太人的全方位杰出并非一夜而成。西方世界的反犹(anti-Semitism)传统至今仍然很有势力,从www.jewwatch.com网站可见一斑。但是,犹太人从5000多年人人喊打的历史中走到今天,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皆出类拔萃,以致disproportionate成为描述这一现象的专有名词。心理学界也不例外。

(二)20世纪百名杰出心理学家

世纪之交,美国心理学家通过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APS)邮件系统完成了一项名为“20世纪杰出心理学家”的调查。[1]根据三项定量指标(期刊引用、教科书引用、同行引用)、四项定性指标(美国心理协会杰出贡献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心理协会主席、独创专用术语),作者排出了20世纪百强心理学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39位是犹太裔心理学家(详见表2)。

表2 20世纪百强心理学家中的39位犹太心理学家

这39位心理学家,23人获得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颁发的杰出贡献奖,10人当选为国家科学院士,10人担任过美国心理协会主席,多人是心理学主要流派的开山祖师或者中流砥柱。比如,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成为心理学第三势力;弗兰克创立“意义疗法”,成为继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第三大心理治疗学派;科尔伯格被誉为道德发展心理学之父,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勒温提出场论,是格式塔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百强心理学家由美国心理学家评比,故此表所列主要是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在经过20世纪初向欧洲学习、20世纪中期迅猛应用发展至今,无论是总体还是各分支领域皆执世界之牛耳。表1基本能反映20世纪现代心理学发展全貌。由于现代心理学基本上是白人心理学,自然也没有一位亚洲(中国)心理学家列入其中。

犹太心理学家尤其擅长探索人类精神世界与成长的关系,从力比多到集体潜意识(原型),从初级控制到次级控制。他们在临床心理学各领域全面领衔,例如:认知与行为治疗大师Aaron Beck、Donald Meichenbaum;心理戏剧和团体治疗大师Jacob Moreno;家庭治疗大师

Nathan Ackerman和Salvador Minuchin;提出环境中人疗法(person-in-environment theory)的Kurt Lewin;格式塔治疗大师Fritz Perls;客体关系治疗大师Heinzkohut和Otto Kernberg;行为治疗大师Hans Eysenck和Joseph Wolpe;短程心理动力治疗(brief psychodynamic therapy)领域的Hans Strupp。在人本主义应用领域有Abraham Maslow,多元治疗(multimodal therapy)有Arnold Lazarus,存在治疗有Irvin Yalom,超个人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有Eric Berne,心理整合(psychosynthesis/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有Roberto Assagioli。其他还有现实疗法(reality therapy)的William Glasser,生物能(bioenergetics)的Alexander Lowen。[2]

表2所列之外,还有许多国际著名的犹太心理学家同样作出杰出贡献。比如,德国心理学家AlfredAdler创立个体心理学,Karen D. Horney开创了女性心理学,奥地利心理学家Victor Frankl历经集中营之苦难建立“意义疗法”,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Ellis开发“理性情绪疗法”[3],发现丰富环境促进大脑发育的Mark R. Rosenzweig(国际心联前主席),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Max Wertheimer和Kurt Koffka等。还有,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Eric Kandel发现长时记忆的突触机制;获得2002年Nobel经济学奖的Daniel Kahneman[4]是排名35位的Amos Tversky的老搭档,虽成名较晚,但其获奖研究却是二人共同完成的。后者惜英年早逝,悭缘诺贝尔奖。

(三)其他领域的杰出犹太人

有许多名单,比如20世纪十大思想家、音乐家、电影制片人等,任何一个名单中都会有犹太人。犹太人中的学术思想大师(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产生了划时代影响。犹太艺术家(如海涅、莫扎特、小施特劳斯、卓别林、斯皮尔伯格、毕加索)的作品全球闻名,流芳百世。帮助尼克松开创美中建交大业的基辛格;执掌美联储多年的格林斯潘;掀起南亚、北欧等地多个国家金融风暴、卷钱无数的索罗斯,“股神”巴菲特;音乐家门德尔松、卡门、席勒、施特劳斯;多次获奥斯卡奖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著名演员卓别林、获得41%的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哈里森·福特、伍迪·艾伦等人,获得32%的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格里汉姆·摩尔等人;除诺贝尔文学奖外,近30%普利策奖的获得者;迄今拿下44%世界象棋冠军的卡斯帕罗夫等人,占史上最强的64位棋手的45%;提出科学范式思想的波普尔和库恩;哲学家斯宾诺莎、维根斯坦、马克思;等等。这些人都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和增进人类了解自我和社会福祉的杰出天才。

三、犹太民族出类拔萃的原因分析

犹太民族的出类拔萃有目共睹。但是,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犹太人在各行各业领衔?笔者以为有如下四个原因。

(一)持守数千年的选民身份认同

1300多万犹太人占全世界人口不到0.3%。以色列《回归法》规定,犹太母亲所生或已皈依犹太教且不信另一宗教者,就是犹太人。jinfo.org网站则把犹太父母、犹太父亲非犹太母亲、犹太母亲非犹太父亲这三种人都算为犹太人。

从犹太教脱胎而出的基督教、与犹太教关系密切的伊斯兰教经典经过2000年传遍世界,因此世人皆知犹太人是耶和华的选民。《圣经》详细叙述并在十诫之首即明确了此点。犹太人自认被上帝从万民中拣选、与他订立契约的特殊选民。契约精神使犹太人确立了基于信仰的交换意识,并以此支持其商业活动,成为商业化的民族。选民观念和一神信仰让犹太人分别为圣,虽易被隔离甚至引起反犹、排犹,却有其使命感和独特的荣耀。在欧洲历史上反犹主义盛行①具体情况可参见:http://baike.sogou.com/v8839300.htm。,犹太人却不放弃、不妥协、不传教,历经艰辛仍然持守其“选民”身份至今。这种独特的身份认同使犹太人从信仰、信念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皆“分别为圣”,不与世俗妥协却引领世俗。

犹太人是西方文化的创造者。[5]3-6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皆与犹太教信仰有关[6]——这两大思潮及其带来的殖民运动、政治斗争、国际博弈,是近300年(特别是“二战”以来)世界格局变换的根本动因。

苦难的历史遭遇作为一种特殊的“凝聚力”塑造了犹太民族的性格与身份认同。从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圣殿被毁,犹太民族沦为“巴比伦之囚”,到马其顿的征服造成了犹太人的第二次较大的流散,再到公元67年罗马的征服及残酷的统治造成了犹太人历史上的第三次大流散,犹太民族从此开始近2000年的世界性迁徙,直到1948年在巴勒斯坦重新建国。千年风雨飘摇,

犹太人历经无数磨难和浩劫,形成了坚毅、勇敢、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7]这里既缘于遗传基因[8],更由经历促成。苦难增强了犹太民族的意志和抗争意识;社会地位和国家身份动荡也让犹太人更注重追求精神世界。他们坚信,“不靠权,不依能,唯靠圣灵方能成事”(撒迦利亚书4∶6)。在漫长的千年中,犹太人屡屡面临绝境,唯能靠信仰、信念向死而生。弗洛依德说:“我经常感受到自己已继承了先辈为保卫神殿所具备的那种蔑视一切的全部激情,故我可以为历史上那个伟大时刻而心甘情愿地献出我的一生。”[9]308

现代心理学实际上是白人心理学(Western,Educated,Industrialized,Rich,and Democratic,简称WEIRD)[10-11];而白人文化或西方文化由犹太文化主导形成[5],尽管二者有明显的区别。比如,精神分析注重神秘知识、个人体验、非理性、潜意识,而起源于北美的行为主义则相反;格式塔心理学注重意义与理解,而行为主义注重预测与控制。[2]实际上,现代心理学的两条主线(冯特开创的实验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建立的临床心理学)分别代表这两种文化。可以说,犹太文化是现代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而临床心理学则有其犹太信仰源头。

(二)童年期探究意识和独立思考训练

犹太人自古重视教育,认为“学习乃至善,学习即敬神”,“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宁可变卖所有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为了娶得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一切也无所谓”。40%美国犹太人受过高等教育,远高于美国其他社会群体。这种顽强、坚持真理的抗争意识、热衷于思考和质疑的精神让犹太人在科学研究中如鱼得水。

数千年的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使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犹太人对于苦难有非常认真的思考和独特的认识。犹太人深知苦难是人生常态,也是人类能够给予后代的最好的指导老师。如何从苦难中寻求出路,是每个犹太人自小背诵《妥拉》(Torah,即《圣经》旧约前五卷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开始就会询问、思考、探索的人生命题。熟读、成诵妥拉是基本功,提出问题、勤于思考并提出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解释和应用是对每一位犹太人的基本要求。

犹太教反对偶像崇拜,因此犹太人绝不迷信,从不人云亦云。[12]88质疑是打小培养的基本素质,就像中国人看重分数、状元那样,犹太人靠质疑能力光宗耀祖。问住老师、家长甚至拉比的孩子,会得到所有人的称赞。这也是犹太人活到老、学到老的基本动机之一。犹太人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书本、怀疑老师,要敢质疑、多发问;最好是自己提出问题,找出理由,知道为什么,一切都求之于理。这是犹太人教育略胜一筹之处。因此,犹太人自小喜欢思考宏观、深层次问题,抽象、逻辑、永恒的探索是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独特的教育理念、形式和方法是犹太民族之出类拔萃的根本原因。

成人礼(bar mitzvah,意为诫命之子,必须遵守613条犹太教诫命)时,13岁男孩或12岁女孩要自己选一节《妥拉》经文在众人面前诵读,阐述其独立见解,最关键的是必须提出一个“从前没有人提出过的问题”。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的第一句话往往是问:“你又提问题了吗?”可以说,犹太孩子从启蒙开始就在为这一天奋斗、努力、思考、辩论、准备—这种追求“万民中唯一”(绝非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成为犹太人的基本诉求,独立思考成为每个人的本能。所以,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说,以色列强大的秘密就是怀疑和辩论。以色列人为“100个以色列有100种观点、两个犹太人有三个脑袋”而自豪,哪怕是拉宾总理被刺杀这种痛苦的内耗也被认为是必要代价,因为和平进程虽然进一步、退两步,却更平稳;发达的媒体使得各种思想、见解皆可以自由传播,社会因而在不断修正中平稳前行。

世界上任何犹太社区中都有公共学校和犹太教会堂。公元前3世纪,犹太会堂就开始办学校。公元前75年,犹太人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推行义务教育法令,规定犹太社区必须资助公共教育,家庭必须送儿童入学。[13]以色列的教育经费从未低于GDP的8%,现在占GDP的10%以上,这一点连许多发达国家都达不到。只要有10名以上适龄儿童,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就要积极筹措资金,想办法办一所学校,保证每个儿童接受正规教育。

《塔木德》是犹太教口传律法汇编,主体部分成书于2世纪末至6世纪初,汇集有关律法条例、传统习俗、祭祀礼仪的论著和注疏,仅次于《圣经》。其内容除宗教训诫和道德说教外,还包括大量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民间习俗,乃至天文地理、医学算术及植物学知识。犹太人重视以《塔木德》为核心的知识,因为这是在外邦、异族中唯一不会被剥夺的财富。钱财可以失而复得,但

知识唯有靠自己去学习、积累。所以,以色列前总理西蒙·佩雷斯说,每个人都需要一日三餐,但不是人人都会一天学习三次——能做到,就聪明。“终身学习、自由思考、蔑视权威、敢于辩论,就是创新的源泉。”①更多内容参见:www.jeixun.com/article/201404/58784_2.html。

追求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育与阅读。以色列人均年阅读书57本——每周至少一本。高投入于教育产生了高素质的犹太人。以色列每万人有140名科研、技术人员,美国和日本分别是80人和75人。犹太人追求知识是为了思考、得到智慧,不愿成为“驮书驴”,即中国人所谓“书呆子、两脚书柜”。所罗门王的智慧天下皆知,每个犹太人也在每日的阅读、思考、祈祷中寻求同样的智慧。他们深知,独立思考的前提是大量阅读经典,而非时尚读物;更需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信仰;非如此不能勘破媒体的主导、时代的偏见。

犹太人独立思考的最佳案例莫过于弗洛依德及其犹太同人根据犹太教信仰与日常行为实践,隐匿其神灵信仰成分,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其主要概念和理论(性力、人格结构理论、释梦)源自犹太教的Kabbalah传统,将犹太人对拉比倾谈、依赖信仰力量以释放心理困扰、巩固社会关系,并穷根究底、坚持不断的形式,完美地世俗化,模拟到来访者与治疗师身上。其创始人、继承人、发扬光大者皆为犹太人,比如早期有Sandor Ferenczi、Karl Abraham、Max Eitingon、Otto Rank和Hans Sachs,中、后期有Alfred Adler、Erik Erikson、Erich Fromm、Bruno Bettelheim、Theodore Reik、Wilhelm Reich、A. A. Brill、Helene Deutsch、Melanie Klein和Anna Freud等。[2]在反犹依然盛行的20世纪初的欧洲,弗洛依德聪明且成功地找到了根正苗红的Carl G. Jung作为精神分析的代言人,担任首届精神分析学会主席。[14]167-181

(三)植根于信仰的家庭教育与社区成长支持系统

犹太父母不但重视孩子的基础知识学习,更加重视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与此同时,遵守契约是重要的家庭教育和社区礼仪。契约观源自上帝与亚伯拉罕、摩西等人代表的犹太民族所立之约(所谓旧约)。犹太民族当时身处游牧部落环境,只有集体行为才能与大自然抗衡;个人只有对群体负责尽职,自觉地接受团体的某些约束,才能使大家都能生存。这种意识通过宗教不断延续,使得犹太民族的凝聚力延续至今。由于契约,犹太人知道守约之重要性,更知道违约的代价。犹太人和犹太民族注重警醒,勇于悔改。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犹太人为何如此成功?Burstein认为是人力资本、犹太人的特殊性、边缘性、社会资本这四个原因。[15]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们开始使用人力资本模型分析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的差异,结果高度一致。这四方面归结于一点,就是以犹太教为核心的群居性社团生活。特殊性表现在每个杰出犹太人的成功多由于其宗教信仰和对传统犹太教育的重视。边缘性体现于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刺激了创造能力,使其不断渴求创新。特殊性和人力资本展示了犹太宗教信仰和实践框架。社会资本提供给他们技能和资源。几百年来,犹太人组织自己的公共事务,往往形成职业社区,提供资源,让居民获得一定的技能。两者之间相互依存。

犹太人既注重民族内部基于信仰的社会支持系统建设,也十分感恩非犹太民族给予的社会支持。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对中国人民在“二战”期间无条件地收留近三万犹太人的长期多方纪念与种种感激,包括在上海和以色列建立各种专题性博物馆或永久性展区。[16]87-145中国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一周,以色列驻华大使馆还发布了以“谢谢”为主题的短片,许多犹太家庭四代携手上镜致谢,内塔尼亚胡总理的结束语是“我们永远感谢,绝不忘记”。“找(他人)好处启开天堂路,悔(自己)亏行关闭地狱门”,这两句话总结自清末民初王凤仪先生提出的保持身心健康、个人内心和家庭和谐的“性理疗法”。警醒、悔改和感恩则是犹太人和犹太民族的制胜法宝。

无论多么困难,犹太人都置孩子的教育于首位。在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的一个小城里,“没有一所国立或公立的世俗学校,基督徒都是文盲,而犹太人却办起了约二十座初级小学……一个犹太人为能送孩子上学不惜倾家荡产,不少穷人为了缴纳学费卖掉最后一个枝形灯架或仅有的枕头”。当地犹太人除去一个呆子外,“没有一个文盲,即使那个低能的水夫也多少懂得些祝词,能够一字不差地背诵《妥拉》祝词”[17]136。犹太父母更愿意把孩子送到好学校,鼓励孩子在

学业上不断进取。他们比起其他家庭,更能促进孩子的学业成绩。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经常会回答后再发问,不断与之讨论;增强其好奇心,养成不断探索的好习惯;培养、鼓励孩子不断创新、超越自我的能力。晚餐桌上持续数小时的对话,是几乎每个犹太人都会经历的童年记忆。

当代美国犹太宗教精神领袖卡普兰曾说:“犹太生活主要的和不可缺失的中心无疑在犹太人家中,子女们在那里初面人世,获得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基础知识。基本的犹太习俗和犹太价值在那里世代相传。”犹太父亲自认责任重大,是上帝委派给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犹太母亲则把教育孩子视为天职,一般有了孩子就辞掉工作,做专职妈妈。犹太民族还重视胎教,1968年,世界上第一所胎教大学在犹太家庭诞生。此外,犹太人有将书橱放在床头的习俗,将书放在床尾被视为对书的大不敬,绝对禁止。犹太人家庭尊崇学问,使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拙。就是这一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基础。[18]

犹太教会堂对于儿童教育与成长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犹太教规定,10个行过成人礼的犹太男子即可结成会众,设立自己的会堂。散居犹太人一般在达到20来户就会集资建造会堂,请拉比主持事务。“会堂聚拢了流散的民族,作为民族传统代表的拉比在会堂中行使精神权威,会堂里种种犹太事业(从教育到慈善)得以运行!维系犹太民族生存的全套机构在会堂这块小小的物质空间内,发挥其全部作用!这个外来民族找到了自己最节约而高效的地域性存在方式!”[13]拉比不仅在会堂中非常重要,而且在犹太人中地位特别,既是老师、也是智者。他们必须接受过正规犹太教育,曾系统学习犹太经典。拉比的工作有三:第一,解释宗教律法;第二,收集、整理口传律法并完成文字定稿工作;第三,教导犹太人学习律法,遵守教规,释疑解难。拉比必须帮助其同胞成为积极向上的犹太人。因此,“拉比不仅是会堂负责人,还是学校校长和教师,更是律师、医生、法官、各种仪式的见证人,是代表所有犹太权威的权威;而其最重要的权威是作为教师的权威”[19]174。

“家庭+会堂”的教育模式形成了犹太民族独有的文化传承、社会适应与全球可持续影响的模式,成为犹太民族全球流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仰核心基础性保障制度。只要有犹太家庭,就会产生犹太教会堂;有了会堂,一代代犹太人的教育、知识与信仰传统得以延续。

教育心理学家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1896—1934)或许是这一成长支持模式的典型受益人。他出生于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州小镇奥尔沙的一个中产阶层犹太家庭。他很小时,家就搬到了较大的戈梅利市。他父亲在一家银行的保险机构任要职;母亲受过良好教育,精通数国语言,本来可以当一名教师,但为照顾家庭放弃了工作。妈妈亲自教他学习希伯来语、《圣经》、犹太历史和文化。受妈妈熏陶,他喜欢德语和诗歌。家庭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还专门聘请了家庭教师。这位老师着重通过研究对话来训练维果茨基的思考能力。维果茨基会讲俄语、德语、法语、英语等8种语言,具有超人的阅读速度和记忆,对戏剧、历史、哲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5岁时,他组织读书会,探索各种思想产生的背景,因此被誉为“小教授”。他父亲专门给他建立了个家庭图书馆,并向公众开放。当时沙俄限制犹太人,维果茨基不能进国立学校,而上了私立犹太中学;尽管政府规定犹太大学生不能超过3%,维果茨基还是如愿进了大学。[20-21]

(四)通过积累财富在全球范围内掌控话语权

话语权体现在多方面。首先是制定规则,其次是运用规则,最后是沟通语言。犹太人在这三方面皆出类拔萃。表1、表2集中体现了这三个方面。犹太人直接参与诺贝尔基金会的管理[6]109,犹太心理学家活跃在美国心理学界,更是现代心理学概念、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生产者、推广者和受益者。表2所列犹太心理学家绝大多数在美国工作。犹太科学家在几乎所有学科都有相当的话语权,尤其是现代经济学。

成书于公元前1500年的旧约“申命记”15章4-6节明确表述:“尔若听尔上帝耶和华之命,守我今日所谕尔之诫,则尔中必无贫乏者,盖尔上帝耶和华,必在所赐为业之地,锡嘏于尔,尔上帝耶和华必践其言,锡嘏于尔,尔则贷金于列邦,不贷列邦之金,可辖列邦,不受列邦之辖。”通过财富控制世界是公开的秘密,在此早已宣告。据《货币战争》《统治世界》等书,犹太人已实现这一宣告。[6]财富积累专家、当代资本巨头如罗斯柴尔德家族、巴菲特、洛克菲勒、摩根、戴尔等皆掌握巨量财富,在全世界翻云覆雨、只手遮天。“雅各遗民,必在多邦中,若湛露由于耶和华,若

甘霖施于草,不待于人,不须世人也。”(《圣经·旧约》弥迦书5∶7)

因宗教、政治、经济的原因,西欧犹太人多次遭到驱逐,他们经常用金钱来购买生存权利。对于犹太人来讲,钱不仅是决定生活水平程度的物质力量,更是一种根本性生命保障。犹太人在为生存权利努力赚钱的过程中,能力提高,财富积累,再次成为欧洲众矢之的,面临着更高的生存权利的购买价码。由此,屡屡形成循环。

在中世纪以前,犹太民族作为一个迁徙不定的游牧民族,特别是生活在欧亚、非洲交通的咽喉要道之上,这些都在其民族心理的深层造就了强烈的中介意识,中东地区发达的商贸往来及商贸意识不仅对犹太人的生产劳作产生影响,而且还影响了犹太人的思想观念,希伯来《圣经》中有关商贸活动和商贸思想的大量记载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所以犹太人的经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祖先传递下来的。欧洲基督教世界曾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对于经商、获利的行业采取鄙视的态度。教会一度禁止基督教徒放债,人们只好任犹太人去填补这个空缺行业。由于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对立,欧亚非贸易长期瘫痪,而犹太人遍布各地并使用同一种语言——希伯来语,由此成为联系穆斯林世界和基督教世界的贸易人。

四、讨论

犹太民族是一个坚强的民族,在长达几千年的漂泊历史中,犹太民族显示出了自己的能量和顽强,显示出本民族巨大的生机和活力。由古至今,这个民族在不断创造奇迹。过去3000年,犹太民族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近代300年,犹太民族又创造了发展的奇迹。在一个个奇迹中,我们看到了犹太民族的顽强的生命力,生机勃勃的民族活力,以及不断创造奇迹的犹太民族的民族精神。这种力量和精神将继续推动着犹太民族在历史的大潮中破浪前进。

表2所列39位犹太心理学家的出生地、家庭生活和求学经历各有不同,但有四个共同特点。首先是犹太教信仰无处不在的影响(表现为对纯正经典的数千年执着、全方位坚守、研究与践行),使其人生观、哲学观、世界观建基于超越(神与人关系)之上,破除了对于人性善恶的迷思,任世情变幻却从未失去民族发展方向[21]191-230;从西亚的弹丸之地,通过人文学科(多种形式的全球性宗教传播、不遗余力的民主与自由思想体系推广)、自然科学(科学哲学思想建设、科学体系发展与科学技术创新与推广)两条明线和经济(无底线的货币发行权攫取、挑动区域战争大发军火财)、政治(本土化权力寻租体系、代言人制度建设)两条暗线,历时3000年至今无限逼近控制世界[6]。其次是基于传统信仰的家庭与社区生活,无条件地呵护、培养与鼓励儿童对人、对事、对世界的天真情感与探索精神,特别是不断求问(enquiry)的独立思考能力;甚至以社区会堂礼拜、神学教育主导下的世俗教育体系、成人礼等种种形式将此种理念制度化、思维自动化,将分别为圣、荣神益人的“为人处世”原则深植于心,从而实现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个人身份认同的无缝衔接。最后是刨根究底无止境的思考、探索与思想研究传统,乃至开风气之先、制定规则、注重话语权就成为所有犹太人秉承的做事原则。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犹太人耻于人云亦云,故能在各领域前沿独领风骚,概念、理论、技术的创新性在心理学领域同样突出。

主流临床心理学理论很少直面灵性,而灵性成长则是全人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正念”“禅修”等灵性训练课程在中国心理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心理学应用越来越多,中国人的灵性需求越来越强[22];反思在一神教信仰文化传统下发展起来的精神分析与分析心理学[23]195-201对于灵性截然相反的态度、二者在中华传统文化(多神信仰与宗教观)与现实情境(全球化、经济化)下的适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清晰家谱的大家族,中国有孔子,西方有耶稣。《圣经》中有耶稣家谱的清晰记录,明确说明了耶稣的父系和母系祖先。与中国家谱明显地强调父系不同,犹太人注重母系血缘的纯正性。两位伟人立德、立言、立功,而东西方对其由人成圣或由神道成肉身的不同认同,导致两千年来的文化差异,进而影响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族群的身心互动与人际动力学,进而使得民族、国家的发展走上了不同的径路。

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面临个体心理失调(心理障碍、贪污腐化、自杀)、群体冲突、环境污染(大众化、集团化)诸多破坏和谐与康宁的问题,表面看来是道德缺位,其根本原因却在于人观的多重错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观,经释家、道家和儒家2000年的糅合形成集体潜意识,但在“五

四”、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文化大革命”全面否定传统、改革开放再次西化百年全面冲击下,个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超自然的和谐面临严峻挑战,每个人都在生存挑战之中寻求内心与人际和谐,不断需要解决或短暂或长期的认知失调问题。

文化唯有在新时代中重建才能复兴。其核心是植根于文化传统的人观重建,即公民社会中与文化价值和谐一致的个体、群体定位。400年来的大国博弈从军事对抗发展成政治、经济、信息竞争,其核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竞争——而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其核心之核心。上一个百年是我们主动放弃(从语言到意识形态,从衣着到建筑),结果已知;下一个百年呢?

在3000多年的时间尺度中,儒家学者结合中国社会的现实、以中庸为核心思想发展出一套生活践行的哲学,成功地决定了士人心态与行为,稳定了社会架构。但是在全球化的当今现实中,这一思想对于国家全球化发展战略,对于国人潜能发挥的作用需要思考和研究。

中华民族目前的全球境遇,面临深重的生存危机;而大陆华人精英个体,常有严峻的身份认同困扰。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能否求诸“中庸”思想?国外孔子学院的境遇有何启示?国内“国学”复兴中有多少对中庸的期盼?中庸研究应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及其引起中国人的思想危机?依据阴阳平衡理论,中庸应既可践行,亦可消解。在中华文化中应具有与中庸对应的核心价值。考虑到家庭、族群、国家等层面实际使用时应内外有别,这一核心价值至少应该与中庸同等重要。这一价值是什么?假定是与君子对应的小人,则应对内君子,对外小人——如果用反了,实际上是自毁长城。不幸的是,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常常如此;而犹太人的历史上鲜有此类事件发生。犹太人亲疏分明,内外绝对有别,为人处世绝不抱幻想。一方面感恩中国,一方面追杀大屠杀罪犯——虽远必诛!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民族,我们对待日本侵略者的矛盾态度至今还在自讨苦吃,没有搞明白立场,也从未理清思路。因此,对于中庸的研究,既要从历史的角度溯本求源,更要在现实的情境下探索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对观犹太人的宗教传统及其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践行方式,求真求实,当可以获取诸多的启示。

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博弈,是从政治、军事等全方位展开的。种种协定(WTO、核武器、京都)等游戏规则无非是针对台上的谈判杠杆,宗教信仰为根基的自由、民主等口号则是政治博弈最能获取眼球的“大话西游”;中庸早已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斗争的有力指导思想之一。台下的暗斗有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厚黑学支撑,合纵连横之术2000年前已经炉火纯青。只是,中庸的君子之道是否会成为这种大国博弈的桎梏?当年,合纵连横之术在强秦面前是多么的无力!再如孔子学院的处境,在一神教文化中能否竞争得过教会(教堂)?在深入人心、生活践行、扶危济困、组织架构等不同层面有无可比性?能否自觉、自愿与他传、互动?有无仪式化的沟通或纪念形式?有无以及如何界定超越的存在?

殖民时代之后,西方国家一直奉行两条腿走路的政策。英国、西班牙代表的旧殖民时代,海洋霸权的武力是跨出去的第一条腿;紧随着是宗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传播的第二条腿。而在美国为代表的新殖民主义时代,宗教(现在用更好听的民主与自由)已经成为了跨出去的第一条腿,而第二条腿的实力(因经济与科技的双重发展促进了武力)更加强壮。靠两条腿走路政策,西方世界在200多年间稳步扩张,从欧洲扩展至非洲、美洲、大洋洲,现在正在继19世纪上半叶之后大规模地返回亚洲,向中国这“福音未得之地”全面渗入。并且,自始至终是两条腿互相掩护,必要时可以特定姿势站立不动。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有无数既得利益者、知识精英寻求出路。

这两条腿所代表的价值观,在西方国家的国民性中具有核心意义。他们在个人、社区和国家层面的的日常生活中践行虔敬与实力,并通过法律的形式赋予这种践行以公民权的不可挑战地位,“纯良如鸽”;在党派政治角逐、在国际政治博弈中更是“灵巧似蛇”。

中庸学说所追求的君子道德境界,基于人能靠自己做到“克己复礼”的前提。但是,无论是每个个人还是中国社会、国家2000多年的历史,都说明这不可能,至少是困难的。所以,中国人的道德困境就更加深重,处于努力“抓着头发将自己提离地面”的尴尬境地,因此产生了许多取巧式的应对—其中一端是小人,一端是“大忠”;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小人代表着民意,“大忠”常常似奸。而真正的“小民”(就如中华民族称谓的百姓)和大忠(就如岳飞)却处于丧失话语权、任人

宰割甚至丧失性命的地步。

中国在两次中日战争之后倾向于走日本的道路。文化的传承历经“打倒孔家店”和“文化大革命”奄奄一息,现在的“国学复兴”还任重而道远;而崛起的中国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军事、政治、经济的全面围堵下面临危机。[24]118

犹太人为持守而活,却不为活着而活。犹太心理学家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在20世纪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中贡献良多,特别是基于犹太教的神秘信仰创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精神分析)理论、治疗技术并引领行业发展[2],已经获得了美国心理学家为代表西方主流心理学家的承认[1]。实际上,犹太心理学家在西方心理学家中一直是领衔者,就像犹太人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具有强大的全球影响力一样。比如,犹太裔心理学家Herbert Simon和Dianel Kahneman基于实证研究提出的有限理性理论,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已经分别获得了1978年和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种全面创新性,与犹太人2000多年的生存危机和在个人、社区、团体等各个层面上坚定地持守并践行宗教信仰是分不开的。弗洛依德虽然轻看宗教,但是他与几位犹太同事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无论是基本概念(潜意识、本我等)、观点(性动力取向)还是技术(比如释梦)皆可从犹太教的神秘信条中找到对应的概念、思想和实践方法[1],风靡全球(包括中国)至今不衰。但是,有多少人考虑过这种全篇接受、拿来主义的内在风险?与此相比,中国文化(心理)如何自立于世界心理(科学)之林?儒释道思想如何应用于现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改革与全球化发展?如何从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中挖掘超越文化的动力,促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五、结语

持守传统是创新的关键基础,犹太心理学家的出类拔萃、犹太民族的全球影响力就是最好的明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21世纪的中国,21世纪中国人,非如此嬗变不能自新,无如此决心不能适应新世界。梁启超先生1900年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对中国的期盼,“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可谓登高望远。但是,路途仍然遥远,需要多方思考、探索、谋划、执行,方能成功。中华民族5000年宗教信仰的作用,不能忽视;心之力,大焉!

致谢:本文第三部分参考了北京国际关系学院2014级研究生李莉、钱黄鑫学习“民族与宗教心理学”课程报告和北京大学心理系自考生贾潭秋的学位论文,第四部分参考了吴胜涛博士的意见;贾潭秋同学阅读初稿并提出宝贵意见,谨此致谢。

[1]Haggbloom S J,Warnick R,Warnick J E,et al. The 100 Most Eminent Psychologists of the 20th Century[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2,6(2).

[2]Langman P F. White Culture,Jewish Culture,and the Oritins of Psychotherapy[J]. Psychotherapy,1997,34(2).

[3]周国梅,荆其诚.心理学家Kahneman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

[4]彭海林,范美群. 20世纪犹太心理学家的心路历程及启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20(9).

[5]Cahill T. The Hinges of History Vol.II:The Gifts of the Jews:How a Tribe of Desert Nomads Changed the Way Everyone Thinks and Feels[M]. New York:Random House,1998.

[6]何新.统治世界——神秘共济会揭秘[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7]Zuckerman M. The Shaping of Personality:Genes,Environments,and Chance Encounter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82.

[8]Cochran G,Hardy J,Harpending H. Natural History of Ashkenazi Intelligence[J].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2006,38(5).

[9]文小竹.改变世界的100个伟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10]Henrich J,Heine S J,Norenzayan A. Most People are Not WEIRD[J]. Nature,2010,466(1).

[11]Henrich J,Heine S J,Norenzayan A. 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J].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010,(33).

[12]亚伯拉. 犹太人为什么聪明[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3]石涵月.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J].世界民族,2004,(4).

[14]安东尼·斯托尔.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M].尹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5]Burstein P. Jewish Educational and Economic Success in the United States:A Search for Explanations[J].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2007,50.

[16]潘光.犹太人在中国[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

[17]阿巴·俊班.犹太人[M].闫瑞松,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

[18]林远辉.三位一体之犹太教育探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0).

[19]徐新.走进希伯来文明[M].北京:民族与建设出版社,2003.

[20]Kotik-Friedgut B,Friedgut T H. A Man of His Country and His Time:Jewish Influences on Lev Semionovich Vygotsky’s World View[J]. History of Psychology,2008,11(1).

[21]荆其诚,傅小兰. 心·坐标·当代心理学大家(二)[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2]Al Dueck,Buxin Han. Psychology of Religion in China[J]. Pastoral Psycholology,2012,61(5).

[23]安东尼·史蒂文斯.简析荣格[M].杨韶刚,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4]戴旭. 盛世狼烟[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江 波]

The Global Impact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of the Jews

Han Bu-xin
(Key Lab of Mental Healt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Widespread global impact is the basis for China’s rise in the 21stCentury. One of the best models is the Hebrews as a whole, as indicated by the disproportionate number of outstanding Jewish individuals, especially in terms of politics, econom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military, and so on. Jewish scholars hold 23% the Nobel Prize laureates, 23.7% Kyoto Prize laureates, 33.3% Wolf Prize laureates, and 39 of the 100 most eminent psycholog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Jewish psychologists developed three (psychoanalysis, Gestalts, humanism) of the five mainstream psychological schools, and lead almost all fields of psychology as a disciplines and as a profession. Despite the ever-lasting anti-Semitism, the Hebrews have achieved daunting success thanks to their sanctification and living with identity of select people, cultivation of inquisitive spirit and creative thinking from early childhood, maturation with the faith (synagogues) based the familial-communal supporting system, and design and control of the world economy over time and space. China should draw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Hebrews if it wants to forge ahead in a global context today.

Jewish; disproportionate; Nobel Prize; global impact; independent thinking; familial-communal social support system

韩布新(1966— ),男,安徽肥西人,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老年心理学、心理健康发展、宗教心理学研究。

中美宗教文化心理学合作项目“犹太民族心理研究”(项目编号:TRI2013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B985;B846

A

2095-7068(2015)03-0001-11

2015-06-05

猜你喜欢

犹太民族犹太心理学家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谁更难过
美国犹太文学“第三代”现象研究——犹太叙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构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虚构的犹太民族?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阿莱雅维的《犹太女》
请在天堂等我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下)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上)
音乐剧歌曲《假如我是一个阔佬》的人文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