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休闲体育产生的社会背景
2015-12-12徐腾刘树军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000
□徐腾 刘树军(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000)
中国休闲体育产生的社会背景
□徐腾 刘树军(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000)
休闲体育是中国体育产业崛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学科背景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追溯中国休闲体育的产生,分别从学科理论、研究对象和理论框架进行介绍中国休闲体育的涉及领域,从经济、文化、教育三个方面探讨对休闲体育发展的影响。
休闲体育学科理论社会环境
1、学术背景
1.1、学科理论溯源
在中国体育的发展史里,休闲体育进入中国民众的视野,是在北京奥运会前后。然而,早在改革开放不久,中国学者就已经关注到了休闲体育这一新鲜事物,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卢元镇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加以描述,虽然没有就概念上给以明确定义,但这是当今休闲体育研究迅速崛起的基础研究,其中主要包括:饶纪乐(1982年),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应理解为仅仅是身体生理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应当是身心的全面发展;卢元镇(1983年),人们自愿参加各种体育、娱乐活动,他们既不会被体育教学的种种严格规定限制住,也不会去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甚至并不会重视体育的强身健体的作用和功能,而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有兴趣的活动形式充实自己的余暇时间;刘佩德(1983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居民质量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阶层分化的发展,体育对人的社会效应也变得愈来愈明显了等。
在经过了最初感性的构想和描述后,从1984年到1994年“休闲体育”这个复合名次概念的出现为止,中国学者对于休闲体育的探索和研究非常少,在这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休闲体育更多的是处于一种“可意会不可界定”的状态,人们倾向于那些之前在中国不曾出现的新型体育活动形式。直到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全民健身上升为法律法规的共识,这从意识上开始激发休闲体育的发展:刘一民(1996年)认为休闲体育是为健身、娱乐、消遣、刺激、宣泄等多种目的所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方式,即休闲体育具有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双重意义;谭华(1996年)认为休闲体育是为了解决由于经济稳定增长导致的生理方面的文明病而存在的;于涛(1998年)认为休闲体育并非余暇时间和活动,而是某种思想……它出现的历史背景是后工业社会带来巨大物质财富,人们生活水平的较大提高和国际环境的相对安定,是整个体育运动发展到当代一种社会生活、人的思想境界的反映,是体育文化的时代性反映等。并且不仅仅停留在对休闲体育本身的探讨,开始了寻找其具体的承载项目,如叶龙(1994年)在《康体休闲走向了大众》一文中提到了现代休闲体育项目——高尔夫球、健身中心。
表1 学术代表人物和国家背景表
跨入21世纪前后,随着全民健身和公共体育服务由法规性文件出台的政策支持到实质性的规划发展,休闲体育学科的研究迅速崛起,与之前以体育视角嵌入不同的是,进入了以休闲学为基础的研究,于光远先生(2005年)《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的“玩学”论和马惠娣对休闲学研究的论述是引起转折的重要因子。休闲体育的学科研究领域也进入了竞相争鸣的盛状,如休闲体育文化、休闲体育产业、不同群体的休闲体育活动以及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等等。
1.2、研究对象和理论框架
是否拥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梁利民认为休闲体育是以人们的休闲体育意识、休闲体育行为和休闲体育现象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休闲学的一个分支进行了分析。根据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以1990-2012年间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过的有关休闲体育研究文献为分析样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以休闲体育产业和休闲体育文化这两类主题研究对象的文献增长趋势稳定;概念界定类的文章研究起伏较大,这是新兴学科固有的特点;学校休闲体育研究每年的文章数量都较高,并且研究方法和内容也较其他主题丰富一筹。从“休闲体育”这一名词出现至今,休闲体育学在中国已经走过了20年的时间,在以休闲学的理论和方法阐述体育学休闲发展的逻辑引导下,已经逐渐形成了结构性的理论框架,梁利民将其概括为:其一,休闲与休闲体育的起源——本质论;其二,休闲体育结构——价值功能论;其三,休闲体育发展规律论;其四,休闲体育建设论。
2、社会环境
2.1、经济
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中国是一个具有非常鲜明的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二元性,突出地反应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上面,尽管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但改善人民生活仍然是尖锐的社会经济问题,于是第三产业被纳入产业经济发展战略。体育产业自80年代崛起之后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它的形成既是我国体育适应市场经济客观需要的产物,又是体育体制与体育商业化相适应的必然。体育商业化刺激了体育商品价值的凸显,休闲体育对健康的塑造、体质的改善和心理的疏导等生物学价值使其拥有了成为经济增长助力的潜质。
2.2、文化
文化环境(或称文化生态)是文化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主要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凭以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及其它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形成了自然——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复合结构。休闲体育的起源、产生、发展与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回首人类历史,世界公认人类文明的三次腾飞,均与体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更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催生了休闲体育,使休闲体育健身和奥林匹克竞技体育同样成为世界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在中国不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休闲”与“体育”现象都是在社会进入文明发展期进入重要进化阶段时出现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文化从“中西相争”、“古今相较”向“中西古今相融”转变,一方面努力寻找“中西”、“古今”的互补结合之处,另一方面探求中国文化变革发展的动力。休闲体育的文化属性在当时得以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能够促进文化环境结构的稳定。
2.3、教育
杜威在1916年指出:“教育没有比适当提供休闲活动的享受更加严肃的责任。这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健康,更重要的如果可能,是为了对心灵习惯的永久影响。”当时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要求体育教育应该适应素质教育大趋势,但传统的体育教育理念和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休闲体育在素质教育诉求下得到发展。正像体育管理学,首先是管理学一样,休闲体育学首先是体育学,而体育学作为二级学科的一级学科则是教育学,利用休闲的概念和角度切入,能够加深教育的层次,使体育教育不再只落实于“体”的实现——培养人的生活能力,张扬人的生命活力;更能创新“育”的方向——满足学生动机需要,引导内在的直接动机学习。
[1]饶纪乐.论体育的本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2,2(1).
[2]卢元镇.论消遣和娱乐[J].体育科学,1983,3(1).
[3]刘德佩.体育社会学初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83,1(3).
[4]刘一民.余暇体育——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闲暇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3).
如上所分析的四个命题,就是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经济学逻辑所涉及到的四个关键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一个经济生态循环图,如上图。
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初步阶段,通过政府购买能够促进其发展的积极性,在整体进程上提高速度,为以后从事体育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作为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角色,政府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对处在社会发展转型期的我国而言,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内在的经济逻辑是否存在漏洞和不足之处,仍然需要广大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思考和现实经验的总结,这样才能共同推动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浦劬,[美]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评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卢映川,万鹏飞.创新公共服务的组织与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