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作文常见问题及对策
2015-12-12荣树国
荣树国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064-01
作文教学与阅读共同构成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主体工程,但人们对写作教学改革的关注远远不如对阅读教学那样广泛而深入。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现存的问题,我进行了广泛的观察、思考,对存在的问题作出线条分析,试图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谋得中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一、问题现状
(一)从教师方面看,有三种现象堪忧
一是思想上轻视写作教学。表现有两种:一者大部分教师注重阅读教学,为上好一节阅读课,不惜花费时间找材料,写教案,详分析,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但一到上作文课,相当一部分老师没有作文教案。二者视作文批改为一大包袱,认为费力多,见效慢,但又不能不做,无可奈何,精神负担沉重。
二是命题上随意。相当部分教师在作文命题上存在盲目性与随意性,缺乏系统性与计划性。表现为所出的题目“老化”现象严重,如《我的妈妈》《一件难忘的事》等等。还有“试题化”现象严重,也让多数学生不感兴趣。中考考什么类型的题目,往往成为学生作文练习的重点。
三是指导上欠缺。常规作文练习,多写于课堂上,教师的指导意见就是作文批语。批语见“红”,分数醒目。学生看重的就是分数的高低。
(二)从学生方面看,有三方面问题存在
一是心理上畏难恐惧。对于作文,学生普遍怀有程度不同的恐惧心理。怕写作文,又不得不写,背上很重的思想包袱。
二是内容上空乏灰色。大部分学生作文空调的多,实际的少;半僵化的多,富有灵气的少;随大流的多,畅述个人观点的少;动辄编故事、说假话。少数同学能说真话,抒真情,但往往是苦闷,孤寂、失落、迷惘情感的渲泄,表现出一种青少年不应有的空虚消极的心态。另外,还有一些异类文章。
三是语言上呆板流俗。大多数作文八股调,学生腔。青少年说成人的话,不自然,不活泼,缺少朝气和活力。普通中学许多学生的语言不过关,错别字不少,病句较多,词汇贫乏,文气不通。
二、问题分析
(一)教育思想上的片面化
在作文领域里,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及其负责人在教育思想上过分强调统一,过于追求高标准,统一量化作文教学任务。统一本是一件好事,但统一总是相对的、暂时的,特别是世界的丰富性和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作文训练应从最基本的东西抓起。错别字过多,词汇贫乏,句子不通,就根本谈不上写文章。若脱离大多数学生的实际,一味强调“取法于上”,无异于拔苗助长。
(二)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应试教育,使得学校教育一切围绕考试转,只要学生考得高分,就拼命去抓去做,暂时与考试的分数关系不大的就少做甚至不做。写作教学也是如此。学生的生活体验、人生体味较多地在“试卷”上慢慢感悟。以应试为中心的作文教学高度技术化,学生作文与做人脱节,思想与生活剥离,内容大都空泛虚假。
(三)教学方法的保守处理
应试教育暂时客观存在的现实,使广大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上,亦步亦趋,偶尔尝试一些新做法,但不敢坚持,不敢广泛推广,他们宁可保守传统,以培养学生的作文技能为目标,教他们理论知识,简易操作的技巧,千篇一律的格式,千人一面的内容,无病呻吟的情感。更有甚者,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他们把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如何拼凑讲得头头是道,并且详析评卷教师的心理:天热,工作量大,评卷教师不会把全篇文章看完,只看开头和结尾,中间部分不会细看。另外,近年来话题作文又倍受青睐,“类”与“型”的概念被师生们所接受,背几篇范文,临场“仿写”偏题可能较小,得高分可能较大。
(四)学生缺乏对真实的生活体验
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生活相对安定舒适,又被家人宠爱,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同时又受到书刊、影视中不良文化的影响,被生活中的表象所迷惑,对生活没有正确深刻的认识,形成一种不健康的作文理念。
三、对策研究
首先,要加强理论修养,尊重客观规律。从教育行政的各级领导到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马列主义哲学,坚决排除“左”的干扰,严格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地制订教学目标。其次,与时政挂钩。既正视目前中国的国情,又想到社会发展和家庭所需,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再次,提高思想认识,努力更新观念,重视发展个性,因材教写作文。
(责任编辑 刘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