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2015-12-11张树青
张树青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教师深感作文教学难,无从下手;学生更是一听说写作文便一筹莫展,迟迟不能下笔。这恐怕就是小学作文的现状。可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不仅是难点,更是重点。且不说小升初、中考、高考作文所占分数的比例有多大,就我们日常生活、工作而言,“作文”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打破这种局面,彻底解决小学生作文难的问题,让学生不但不惧怕作文,还特别喜欢作文呢?下面就我个人的一些做法从六个方面与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每一篇课文都是最好的范文
语文教材每册8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选编4~5篇生动、有趣的文章,之后就是一个关于这个主题的习作。这样安排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汲取这些文章的精神内涵之外,是让他们学习本单元几篇文章的写作方法一让他们学习如何去写作。
单就写作来说,如果等一个单元学完之后才给出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去写,这样就不能把课文学习和作文教学融合在一起,不利于学生写作。因此,在教学一个单元之前,教师先要向学生明确本单元的作文主题及要求,让他们有目的地去学习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还要布置他们提前观察、调查、搜集资料,为本单元的习作去做充分的准备。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去品味文本,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文章内容的丰富、语言的优美、布局谋篇的精妙,使之达到有话要说,有情要抒的目的。而且,教师要善于敏锐地从每一篇文章中寻找训练点,进行有效的片段训练。
比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通过深入剖析“笑”、“借”两字,让学生感受到名著的魅力及罗贯中遣词造句的功底,从而也想尝试一下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学习了有关鲁迅先生的一组文章后,就要让学生把人物外貌与性格特点相结合的描写方法学到手;学习了《一夜的工作》之后,就要让学生体会到细节描写的妙处,同时还要进行细节描写的训练,并鼓励他们在以后的习作中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细节刻画,等等。这样,每学一篇文章,学生就能学到一种写作方法或者进行一次练笔,坚持几年,学生的文章自然就会写好。
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首先就要用心上好每一课。教师讲的每一篇课文,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情的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每一次活动都是最好的习作素材
由于语文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大多数教师害怕耽误语文教学就经常自作主张地把应开展的一些活动省略了。其实,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习写作,而那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恰恰是最好的写作素材。为此,我非常重视中队活动的开展。每学期,我都会不折不扣地落实自己制订的中队活动计划,还会利用一些节假日开展相关的活动;对语文书上要求开展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更要精心准备、认真开展。每个学期,我都会带领学生开展许多有趣的活动,如“自我介绍”、“图书推荐”、“诗歌诵读”等。
如对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每一期节目,我都要求全班同学观看并做好记录。学生们都特别喜欢这档节目,还强烈要求在班里也开展一次汉字听写大赛。我认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就爽快地答应了。从搜集字词、打印资料、发放资料,到制作幻灯片、制订比赛规则、布置比赛场地、预赛、决赛,前后历时三个多月,期末考试的前一天,整整一个下午都在紧张激烈地进行决赛,直到晚上六点多活动才结束。在这三个多月发生了很多争执、矛盾,也留下了许多互相合作的美谈;比赛过程中,学生对评委评判的不同意见,获奖同学的击掌庆贺,淘汰同学的眼泪等,都成了他们的作文材料,涌现出一些非常不错的文章,如《苛刻的评委》、《有趣的活动》、《能干的同学》等。这些事情都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故事,每一篇都那么真实、感人。
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活动组织好,表面上开展活动耽误语文教学,但事实上却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写作素材,功不可没。再说,学生都喜欢搞活动,我们若占用了中队活动时间去讲课,他们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的。与其如此,还不如把活动搞好,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这样,他们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文章的内容才会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三、每一本书籍都是语言的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学生各年段的阅读量,即总计不少于145万字。为什么要明确规定读这么多书呢?因为,为了学生能具备高超的写作技能,首先就要让他们多读书。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有一篇文章《“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为了顺利地教学这篇文章,也为了让学生能喜欢并阅读名著,刚开学我便布置他们阅读《红楼梦》。可几次催促,都没有几个人阅读,问原因,他们说看不懂,不感兴趣。为了让学生喜欢上这本名著,我阅读了许多有关红学研究的文章,努力从中寻找可以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东西讲给他们听,尤其是那些有趣的名字,如贾雨村、甑士隐,还有元、迎、探、惜等,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可效果还是不太明显。于是,我又想了一个办法——组织他们一起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电视里那些俊男靓女、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为了每天都能完整地观看一集《红楼梦》,学生们都早早地赶到教室,安安静静地观看。我要求他们把每一集中出现的人物名字都记录下来,感悟作者起名的意图,还要求他们绘制人物关系图。然后,还要组织他们进行一个简单的交流。我认为,学生们能阅读并喜欢上这部巨著比在统考中考个好成绩的意义大得多,所以硬是顶住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带着学生观看这部电视剧。慢慢地,他们喜欢上了这部巨著,开始阅读并研究《红楼梦》了。这使我感到十分欣慰。
如果学生们每学期能认认真真、完完整整地阅读一部著作,他们不仅能品尝一段不平常的心路历程,而且还可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五年级时,学生们学完作家林海音的《冬阳 童年 骆驼队》和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之后,我便推荐他们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和萧红的《呼兰河传》,要求他们每天读一到两章,并坚持写读书笔记。等到所有的学生都读完之后,又组织一场读书交流会。许多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说,读了这两本书之后,就不觉得写作有多难了,只要把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叙述出来就可以。他们还认为,自己的童年生活比林海音和萧红的精彩多了,如果写出来肯定会比《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更好看。通过阅读,从部分学生的文章中也隐约感觉到萧红和林海音的文风了。最值得一说的就是,他们萌发了书写自己的童年并出书的想法。后来,我班十多个同学成立了一个电影公司,有负责写剧本的,还有导演、摄影师、演员,他们把童年生活中发生的事都记录下来,拍成了微电影。六年级的时候虽然学习很紧张,但学生们还坚持每周末拍电影,遗憾的是我一直没有看到他们自编自导自拍的电影,因为他们说要等全部拍完之后请我观看,给我一个惊喜。升学考试之后,他们加快了拍摄的进程。一天晚上,我在恐龙公园遇见了他们,一打听是刚拍完电影要去吃饭。当时,有一位同学把手里的一个笔记本递给我,让我看看。我发现厚厚的本上,写满了字,都是黑色碳素笔写的,每个字都那么漂亮,就像打印的一样。仔细一看,是我班郭子馨同学的笔迹,原来满满一本都是郭子馨写的电影剧本。通过读两位作家的书,学生们不再怕写作了,而且还主动地开始写作,竟然还把自己写的东西拍成了微电影,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大量的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提高习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作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责无旁贷,一定要竭尽全力。
四、每一次“事故”都是习作的平台
有句谚语叫“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它的意思是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这样才能做到“极致”。比喻有些东西只有通过勤学苦练,才能熟练掌握。以此类推,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就一定要经常练笔,光靠每学期的八篇习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抓住一切机会,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主动去写。
有一次,我班有一位学生在数学课上突发脑膜炎,口吐白沫、全身抽搐、面目扭曲,老师和同学们都吓呆了。经过好一阵忙乱,我和家长将孩子送到医院去治疗。一去医院,医生就给孩子输上了氧气,情况很糟糕。当我从医院赶回来时,五十多个孩子将我团团围住,既想了解那个孩子的现状,又急于向我描述当时的情况,七嘴八舌说个不停。我发现每位学生的表达欲望都特别强烈,急忙说:“这个同学的情况很糟糕!当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看谁能够把事情的经过向老师描述清楚。请同学们立刻用书面语言向老师汇报。”结果教室里很快就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开始奋笔疾书,每个人都写了一篇不错的记叙文。《画杨桃》一文大家都知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杨桃样子完全不一样。在这次习作中,处于那位生病同学不同位置的学生(如左右桌、前后桌、离得近的、离得远的学生)的描述也都各不相同。他们不仅写了自己看到的真实情况,还对这个事件进行了合理的推测;不仅表达了对这位同学的深切同情,还寄予了美好的祝福。每个人都写得很真实、生动,让我对整个事情有了详细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对此事件的陈述,无形之中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其实,在每个班里总会发生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事。每当这个时候,是班里最混乱的时候,因为学生们都有话要对老师说,而且是急不可待。这时候,教师要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们用书面语言向老师描述,这不仅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地习作训练,也使教师能够充分了解事情发生的真相。
五、每一次批阅、讲评都是促进习作水平提高的手段
学生的每一次习作,教师都必须认真批阅、讲评。如果教师只让学生去写,不及时批阅、讲评,那他们下一篇作文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能认真地进行批阅,然后及时、准确、中肯地给予点评,那学生的作文态度就会越来越端正,作文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为此,每当学生完成一次作文写作时,我都会第一时间进行批阅、讲评,并去努力发现每一个孩子作文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句话、一个修辞手法、一个细节描写、一个值得肯定的词,或只是书写得比较工整,也一定要及时地、清清楚楚地指出来,甚至于用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们阅读、评价、欣赏之后,再给予表扬。对那些写得不怎么好的作文,就当面诚恳、客观地指出哪些地方不好,并提出修改意见让他们重新修改。几乎每次上课,我都会讲评刚刚批阅完的作文,与学生当面进行交流,从来不等全班学生的作文全部批阅完,才上作文讲评课。因为,那时候谁写得好,哪里好,怎么个好法,恐怕早就忘了。再说,第一时间看到一篇写得好的作文,心情也比较激动,马上去读、去讲才会有激情,效果才会更好。
每册教材要求写8次作文,如果仅仅写这8次作文,那批阅相对比较轻松,但我总认为光写那8次作文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候,我带的班一个月就要写7到8次作文,而且每次都是张三的一稿刚发下去,李四的二稿又收了上来,李四的二稿刚改完发下去,张三的下一稿又收上来了。就这样反复写、反复批、反复讲、反复改。因为,我一直非常赞同一位专家的一句名言:“写10篇半成品的文章,不如写一篇成功的文章。”所以,我要求学生们写的作文,尤其是课本要求写的那八篇文章,每一篇都要让他们写到“最好”为止,即使是写作水平不太好的学生,也要让他们写到能“通过”才行。然后,让他们工工整整地誊抄或打印出来,准备参赛、投稿或制作成作文集,供同学们阅读、欣赏、借鉴。这样做对学生作文有很好地促进作用,我一向乐此不疲。可见,及时批阅、讲评作文,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不断提高的最佳手段。
六、每一篇作文的发表都是激励写作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身边的榜样其力量更大。每一次批阅作文发现好的作品,我都会鼓励学生投稿。因为,他们的习作一旦发表对他们本人的影响非常大,对班里其他同学的影响也非常大。这就是身边榜样的力量。自从我班张凯越同学的习作《我的家乡——二连浩特》在《小作家》杂志上发表之后,班里热爱写作的同学多了,踊跃投稿的人也多了,发表作品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为了激发学生们写作的兴趣,每当他们的作品参赛获了奖或发表之后,我都会大加赞赏和奖励。我们学过一篇题为《一条小蓝裙》的小短文,大意是新来的老师向同学们说谁到期末对班级的贡献大,谁将会得到一份礼物。到期末,有位小姑娘得到了这份奖励——一件漂亮的蓝裙子。回到家后,妈妈看到穿着新裙子的孩子显得脏兮兮的,就给她洗了个澡,这时凌乱的屋子和漂亮的小姑娘很不协调,妈妈就把家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爸爸回来见到漂亮整洁的家和脏乱的院子很不协调,就整理了庭院。这样,影响不断扩大,最后整条街都变了样。学习这篇短文时,学生们都感叹一条裙子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当时,我就承诺如果谁的文章发表了,就奖励他(她)类似小蓝裙样的礼物。后来,每一位在《小作家》上发表作品的同学,我都给他们买了奖品,而且还会专门为他们举办一个颁奖会。
为此,大家也越来越喜欢《小作家》了,每拿到一期《小作家》都会急切地看看有没有我班同学的作品;因为作品的发表,他们变得更自信了,对作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课上课下谈论的话题也几乎都是作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作为语文教师,要抓住每一个契机,诱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为他们搭建写作的平台,鼓励他们写真事、说真话,倡导他们写个性化的作品,并不断地给予鼓励,使他们的写作能力稳步提升。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