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促民族教育 文化育国家栋梁
2015-12-11马熙铃
马熙铃
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是教育部和北京市培养西藏内地高中学生的北京市高中示范校,北京市新课程改革样本校,北京市“翱翔计划”课程基地校,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试验项目校。学校2011年8月招收了首批西藏学生46名,2012年招收第二批西藏生45人,2013年招收52人,成为北京市承办内地西藏散插班人数最多的高中校。今年46名藏生参加北京市高考取得突出成绩,全部被重点大学录取。学校的西藏学生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北京市及西藏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管理到位
学校在“希望与生命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凝练出“给希望创造腾飞的翅膀、力量、蓝色的天空”的办学思想。而从学生培养目标上,学校要把西藏学生培养成“志存高远(品德)+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专业特长(结合地域特色、我校特点,一生一特长)+创新精神(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人才。
1.领导挂帅定全局
为确保西藏内高班建设,北京市各级领导和燕山工委办事处领导高度重视。在西藏班到来之后,市领导多次走进燕化附中解决困难,问寒问暖,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西藏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地方政府领导也亲临我校关心西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燕山工委办事处成立内地西藏班燕山协调工作小组,该小组自成立后多次召开会议,协调解决学校在建设西藏班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2.加强管理促发展
培训先行,投石问路。从2010年3月学校被选为西藏内高班散插校开始,全校上下高度重视,并成立了以校长马熙玲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配备了专门人员,做到分工细致、职责明确。随后多次到西藏中学、八十中等学校参观学习,积极参加市教委组织的相关培训。学校先后邀请西藏中学校长等民族教育专家来校做培训,一系列的培训使得迎接第一批西藏生到来的工作顺利完成。西藏教育厅领导也多次到学校指导工作。学校通过外请专家和校内持续培训,在坚持“混合编班”的原则下,汉藏孩子们也逐渐相融相助“一家亲”。
干部选拔,择优选用。管理西藏班责任重大,2011年6月-7月,全校动员,开展了“扬三敢精神”的岗位竞聘活动。经过全校教职工公投等一系列环节,最终选出了西藏部管理主任、副主任各一人。其中西藏管理部张主任曾在新疆工作多年,对民族团结问题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敏感度,一接手藏生工作便干得有声有色。
管理到位,无缝对接。为做好藏生管理,学生还未报到,学校就已经提前制定并印刷《北京市燕化附中藏生管理手册》,对学生文明礼仪、日常学习生活、外出活动、安全预案、相关岗位职责等与藏生息息相关的问题都有明确的规定,并逐渐修订完善。学校一方面做好了安全预案,预防偶发事件发生;另一方面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确保不出现一例问题事件。
对藏生,学校不仅有规范的管理,更多的是人文的关怀。尊重藏族学生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杜绝伤害藏族学生感情的事件、言行发生,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是做好藏族学生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学校向西藏教育厅申请了西藏管理教师,专门负责西藏班学生日常管理,与藏生谈心,关心藏生的身心健康,并安排心理老师定期给藏生做心理辅导。到了节假日,校领导和各部门领导都要与藏生共进晚餐,并深入学生宿舍,看望慰问留校的西藏学生。
二、构建民族教育课程,培养未来建设人才
北师大燕化附中承接西藏内高班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就是要利用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优势,帮助西藏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具有初步的科学世界观和较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的建设骨干,有效地促进西藏的改革开放、经济繁荣和事业发展。为此,我校西藏内高班确立办学“六一”目标,具体如下。
一是在希望与生命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形成一套民族教育的工作思路。构建内高班民族教育的管理制度,保障日常教学,丰富节假日生活,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关注每位学生成才成长。做好工作规划,完善应急预案,及时记录汇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家校合作,注重民族团结,完成教育援藏任务。培养学生干部,组建学生社团,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协调部门关系,加强校际交流,沟通上级领导,广泛宣传教育成果,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二是开设一套民族教育的特色课程。学校设计了一套民族希望教育课程体系,作为教育教学的支撑和依据。整套课程设计分为两个方面,即政治思想提升课程体系和综合素质提升课程体系。政治思想提升课程体系下设党团课程与人文爱国课程。综合素质提升课程包括文化提升课程、实践活动课程、艺术课程、体育课程、通用技术课程。
三是打造一批民族教育的专家学者。学校主导,西藏部主抓,校内校外兼顾,高端引领,以班主任为核心,全员参与,突出优秀,打造专家,推广成果。
四是培养一批西藏未来建设的优秀人才。开设民族特色课程,在民族教育专家学者的引领下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身心,拓宽学生人文视野,加强民族融合,提升学生文化水平;组建学生会与社团,培养学生管理才能;高考升学达成三个目标,即少数学生考入一流名校,多数学生考入重点本科,全部考上本科院校。
五是提供一个宣传交流的校园平台。全校教师在上级领导和全社会的关注下,学校需要全面及时地展现西藏内高办学过程和成果;家长有及时全面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强烈需求;学生需要对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全过程的精彩呈现,从而获得成长的自信和满足。基于这三个需求,学校形成一整套的宣传交流平台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即学校西藏部设立“藏生园地”校内板报宣传平台,西藏部管理者以及班主任努力创建飞信微信家校交流平台,学校信息中心积极完善校园网“藏生管理”专版的网络宣传平台,进而建立校友终身互动的校友网宣传交流平台。
六是创办民族特色实验班,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面向全国的民族教育科研实践基地。我校内高班办学前五个目标已基本实现,已成为全国内高班“民族希望”特色办学的品牌学校。建立面向全国的民族教育科研实践基地,既是提升学校民族教育教学水平的内在需求,也是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交流展示的需要,为民族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科研试验,为民族教育取得更大的成绩做出贡献。
三、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燕化附中自建立西藏班以来,始终立足于培养建设西藏的中坚力量,把藏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首要工作,狠抓西藏班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和教学过程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向课堂要质量。我校坚持“散插班”的原则,三个年级143名西藏内高班学生散插在全校27个教学班当中。为解决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不同的问题,高一年级以导学案为载体,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在校本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开发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校本教材建设,认真编写民族团结教育案例。另一方面,让藏生融入学校立足于石化特色、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是在课外促发展。针对西藏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压力大的实际情况,节假日、寒暑假,学校为西藏学生单独安排课程,开设了英语、化学、语文、数学和物理五门基础课的拓展训练,做到打牢基础,严格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又注意增强他们的信心,调动积极性。年级部还实行优秀学生与他们“一对一”结对子的办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业成绩。
三是多彩活动显生机。在西藏新生入校前,我校西藏部已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将每年的活动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并根据每月的具体情况作调整。先后组织西藏班的学生参观了燕山石化公司高新技术展览、北京古文化街、故宫、天安门广场、毛泽东纪念堂等地方,并多次参与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吉林卫视节目的制作。同时,每逢节假日均组织西藏班学生举行联欢晚会,让藏族学生体会到家的温暖,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和首都人民的深厚情谊。
除了为藏生量身打造的各种活动外,学校还组织了大量的特色德育活动。如篮球文化节、校园足球联赛、周口店远足寻根、中国电影博物馆等。藏汉学生心手相连,一起享受活动带来的快乐,一起分享活动带来的成长。
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教师承担着引领的重大责任。学校尤其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将承担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干部教师的培训纳入继续教育整体规划,不仅重视理论培训,采取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也让干部教师走出去,多接触民族地区的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干部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辐射校园周边人群
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厚土壤,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之源。燕化附中在“希望”教育办学思想引导下,让希望的种子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给全体师生以精神的引领、理想的感召、灵魂的洗礼。
在硬件上,学校通过“希望起点与人才摇篮”、“班级建设与青春风采”、“宿舍文化与生活家园”等八大板块展示学校风采,其中“藏生园地”里不仅有藏生最新的动态,还有藏生的作品。
在软件上,在学校“希望德育”的整体框架下,每个藏生都要制定并实施“树立远大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人生发展规划。每个年级均有不同的引领目标,高一是“点燃梦想,照亮人生”,高二是“坚守梦想,激励人生”,高三是“实现梦想,成就人生”。在《人生加油站》板块中开设“希望扬帆、自主掌舵、专家导航、老师引领、同学共渡、家长护航、社会助航”等课程板块,激发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积极追求实现生命价值的愿望。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引领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对有入党意愿的藏生从高一开始就为其安排学生党课,加强思想引领。
西藏班建设的良好成果还不断辐射到校园周边,《燕山油化报》多次全版报道西藏班学习生活动态,校园网上“藏生园地”的文章和视频点击率居高不下……学校与北京、天津等地的西藏内高班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切磋研讨,影响力逐步扩大。学校形成了人人重视民族团结,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良好氛围。
三年来,北师大燕化附中根据西藏学生特点和学校的地域特色,不断探索新的思路,明确希望办学思路,建构特色课程内涵,依托石化科技,打造校园文化,实现多维成才。以“希望”课程为核心,以“希望”文化为标志,用“希望”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用文化培育国家栋梁,办好西藏内高班,完成教育援藏任务,为创建具有浓郁石化科技特色的北京市高中民族特色学校而不断努力。
(责任编辑 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