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教育”理念下校本课程规划与设计策略

2015-12-11曹文兵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14期
关键词:幸福教育校本办学

曹文兵

现在几乎每所学校都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但实际成效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缺乏整体的规划和顶层的设计,没有厘清校本课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基本问题。那么,如何规划与设计校本课程?如何规范校本课程实施行为?本文结合江苏省泰州实验学校课程改革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校本课程开发,基于学校办学哲学

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的办学哲学,必须以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和育人目标为统领,进行整体的规划与设计,建立起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只有明晰了这样的基本思路,才可能真正回答校本课程开发中“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泰州实验学校创建于1999年,是伴着新课程改革成长起来的一所市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学校确立了“创造幸福”的校训,提出“为终身幸福奠基”,“创办有特色、有品位、高质量、现代化城市小学”的办学主张。近年来,在梳理学校办学历史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明晰了“践行幸福教育,让每个生命快乐成长”的基本办学思想,以期传承与发展学校文化,推进办学品质再提升。

“幸福”是一种心理、情感的体验。“幸福教育”具体包括“幸福课程、幸福课堂、幸福校园、幸福教师、幸福学生”五个方面,各具独特内涵又紧密关联。通过开发与实施幸福的课程,建构幸福的课堂,营造幸福的校同,让教师、学生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获得幸福的体验,快乐地成长。

践行“幸福教育”,需要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状态,为每位教师提供属于自己的舞台,使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为每位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获得个性化成长,成为有理想、有境界、有广博兴趣、有责任担当的时代少年。

“幸福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师生的“快乐成长”,落脚点是“幸福课程”的建构。“幸福课程”即“幸福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该课程一方面让学生在当下的校园学习生活中,享受到自由与快乐,在生命成长中获得幸福的体验,另一方面在于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品格和能力,为其终身幸福奠基。

二、校本课程设置,适应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适切性是校本课程规划与设计的根本要求,适切于学生实际发展需要,适切于学校实际办学之可能。校本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满足学生当下的需要,满足其当下生命成长的体验,要让学生在成长、发展中不断充实,不断生长;另一方面要满足其未来发展的需要,要给予学生一辈子都有用的东西,包括知识、能力以及素养。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生成能力-发展素养,这是教育的一般规律,校本课程也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律,适应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最终目标指向人的素养。学校的“幸福课程”开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首先,通过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国家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进行改编、整合、补充、拓展,构建校本化的学科综合与实践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建构;其次,结合“泰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对现有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调整课程实施策略,实施“翻转课堂”。“泰微课”(又叫“江苏泰微课”)是泰州市教育局新近开发并开放的网络学习资源平台,其微视频课程已覆盖十二年基础教育各主要学科。引进“泰微课”资源融入课程校本化行动,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二是校本活动课程化。活动不等于课程,根据我们的理解,校园里所有的教育活动,只有具备了“有目标、有计划、可评价”的特质,才可成为“课程”;所有的课程,只有纳入了核心理念、总体目标统领下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常态化,具有成长性;只有建立起完备的课程体系,实现常态化的课程管理,才能形成真正的办学特色。学校围绕其办学思想,通过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组织各个年级段的师生对学校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整合、提炼,分别开发出主题德育类、兴趣活动类、实践体验类等三大类共127项选修课程,形成学校自主设置、教师自主开设、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利用每周三下午的课时全面实施,实现了“教师教自己喜欢的课程,学生学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的目标。

三、校本课程建设,离不开校内外资源的有效利用

校本课程规划与设计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课程资源的梳理、整合与有效应用。学校办学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发掘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一是发掘校内课程资源。首先,校园本身是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学校通过开放书吧、走廊文化墙、园林景观等设施,让每棵花草、每堵墙壁都可以“开口说话”;其次,校史是独特的校本课程资源,学校每一段发展历史、人物故事都可以成为教育的极好教材;最后,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更是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学校不仅要鼓励教师基于学科专业特长开发校本课程,还要支持教师“跨界”,突破自身专业限制,发挥个人兴趣特长,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二是发掘校外课程资源。每一所学校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性课程资源。不管学校地处何方,无论城市、农村,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视角进行细心的梳理与发掘,都可以建立起各种校外课程基地,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根据泰州的水乡农业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以及梅乡京剧、板桥书画等,通过合作办学方式建起了“数学”、“乒乓”、“农业实践体验”等若干个课程基地,开发出乒乓、足球、京剧、古筝、空竹等一系列免费课程项目。同时,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校本课程资源。每个行业的学生家长都可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支持。新增设的“家长微课程”项目便是在学校主导下,以家长志愿者为主体参与开发的,目前已经发展为“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生活自理”、“健康休闲”、“信息发展”五个系列。各班每月一个课时的“家长微课”渐趋常态化,在校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之,校本课程一定是“校本”的,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教育发展与实际可能建立并实施,体现的是学校意志,彰显的是学校办学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一定是“系统”的,基于总体规划和设计,逐步开发并实施,渐成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必要贪多求全;校本课程实施一定是“幸福”的,既有面向全体的普及性课程,又有关注个体的提高性项目,选修与必修相结合,注重自主参与,满足多元化需求,实现个性化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必定是永无止境的,因为幸福无止境,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与期望在不断发展变化。于是,基于“幸福教育”理念的校本课程建设也必定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 杨晶晶)

猜你喜欢

幸福教育校本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幸福教育理念下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幸福教育课程:儿童个性发展特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