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评价艺术 展现政治课堂魅力
2015-12-11徐汉
徐汉
摘 要:作为兼科教师的课堂评价需要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增强其内在的自信心,适时纠正认知、价值理念偏差,讲究评价语言的趣味性。
关键词:点评;自信心;理念;趣味性
作为政治兼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评价艺术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巧妙而恰当的课堂评价,向正确方向指引着学生,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使教与学达到最佳的境界。
一、“心术”——尊重学生的人格,增强其内在的自信心
教师点评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服务。
如笔者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结合中华民族美德故事和名言,谈谈中华民族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生:结合《愚公移山》的故事,我觉得古代人民身上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创新的精神。
师:估计你平时看到很多关于对愚公移山故事的评论,很多国人觉得除了可以移开大山,还可以走出大山,你不觉得国人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反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身上还有反思和创新
的精神吗?
生:(会意一笑)是的。
很明显这是个学习基础和能力都比较弱的学生,学生的回答
“创新精神”是个错误的答案,教师如果直截了当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固然纠正了学生的认知偏差,但是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善意的点评,一方面留了个台阶给学生下,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面子,另一方面也巧妙地指出了问题所在,并顺势引导促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
由于受到生理、心理以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做到尊重、理解、宽容,不斥责、挖苦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我们点评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引导,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奋发向上的内驱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和效果。
二、“导术”——适时纠正认知与价值理念偏差
导即引导、指导,教师在探究课堂评价中对学生探究出的观点或者活动结果做出判断,并对课堂过程中反馈出的学生认知、价值观方面的偏差作出合理的引导与指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下面是某兼科教师在“逆反心理”教学中的教学实录片段。
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与父母交往中的心理状态有哪些变化?
生1:感觉父母有点啰嗦。
师:好,请坐!
生2:由原来的顺从变得有点叛逆。
师:好,请坐!
生3:明知父母的建议是对的,仍然不听。
师:好,请坐!
生4:感觉父母很麻烦。
师:好,请坐!
新课程虽然强调多激励,少批评,但这并意味着毫无原则地进行“赏识”“激励”。“感觉父母很麻烦”,“麻烦”是儿子对父母的评价,这学生连起码的尊敬父母的道德观念都已缺失,作为承担思想教育的政治教师却无视这一切,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政治学科的不负责任。这种举动可能会带来几种后果:该学生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沦丧,与父母关系更加恶化;对该班级其他学生可能会产生思想上的迷惑,从而导致其他同学的模仿,形成不好的班级道德风气。
作为教师,发现学生认知理解上、情感感悟上有偏差时,教师需慎重地进行课堂点评,切忌为了鼓励而无视正误、颠倒黑白,应客观地指出学生应纠正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通过及时、有针对性的课堂评价来引导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走上正确的轨道,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趣术”——讲究评价语言的趣味性
趣即机智、诙谐的评价语言,教师在探究课堂评价中能够运用趣味性语言。
笔者教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从众心理”这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当我说gou/gou/gou……,骑车你会怎么回答?
生:(学生齐声唱到)哦嘞哦嘞哦嘞……
师:(坏笑)“哐”。
生:(惊讶)
师:自行车栽进沟里,我一直在喊沟、沟、沟,你们不听。
生:(学生狂笑不止)
师:这也告诉我们不能盲目从众啊,要学会明辨是非。
教师不是直接把这个幽默的故事呈现给学生,而是把这个故事进行合理的编辑,穿插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富有表演性的评价,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唤起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时的喜悦情感,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下来,
稳步发展。
总之,兼科教师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开放性的,尊重学生的人格,启发自信心,激发进取心,调动积极性,鼓励自主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调节、改进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覃遵君.思想政治课发展性评价探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12).
[2]商发明.课堂教学评价新理念:以学评教[J].教育科学研究,2004(01).
[3]贡和法.精致和谐:政治课堂教学的一种追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03).
[4]李春枝.关于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探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5]张铮,姜敏.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5(01).
注: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区域推进品德学科兼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