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市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调查研究

2015-12-11孙成毛晨峰涂利疏余展鹏章宝丹黄仙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工作绩效职业倦怠高校教师

孙成 毛晨峰 涂利疏 余展鹏 章宝丹 黄仙红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杭州地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提出有关的建议和为政策改革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和教师工作绩效问卷,对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332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相关性分析发现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和人格解体与科研绩效、教学绩效和周边绩效呈负相关(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少成就感(b=-0.477)、最高科研课题(b=-0.074)、教师年龄(b=0.057)是影响高工作绩效的前三因素(P<0.05)。结论:教师应当发掘工作中的兴趣;教学和科研并重,数量和质量共同考虑。也建议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针对不同水平的科研,应当予以客观、公正、合理的科研奖励。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工作绩效;问卷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55-03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也日益剧烈,当代职业人员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国内外研究人员发现在一般人群中真正患病和完全健康者不足1/3,有2/3以上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教师职业是典型的助人职业,工作任务重,社会责任大,加上自我期望值高,往往会导致教师不能应付工作中的一些压力,由此更易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而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社会群体,其良好的工作绩效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完善过程,因此,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应予以特别关注。如今调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绩效的研究有许多,多数学者也认为教师倦怠对其绩效有直接影响,本研究对下沙高教园区的高校教师进行调查,以了解目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并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杭州下沙高教园有14所高校,其中8所本科院校,6所职业院校,专任教师5942名,专业覆盖全面,是浙江省重要的大学园区。实际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21份,其中有效问卷29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83%。

2.方法。对各高校教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大学中随机抽取6所大学,在每所大学中进行便利抽样调查。对抽取的对象采用现场匿名自填式问卷法进行调查。问卷是研究者在参考相关文献[2,3]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的,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等。(2)工作情况:包括职称、教龄、每周学时数、所学专业满意度、每天工作时间、是否喜欢教师职业、工作是否得到领导认可、有无行政兼职、是否承担过校级/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科研能力的满意度、课题压力、教学评价等。(3)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包含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和人格解体三个维度。(4)教师工作绩效问卷:包含科研绩效、教学绩效和周边绩效三个维度。

3.质量控制。在进行现场调研之前,我们组织成员进行统一的培训,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问卷资料由专人专管,每次调研之后便对该次问卷进行筛查,经小组成员整理剔除不合格问卷。数据整理完成后录入Excel中进行数据整理,并利用SPSS进行缺失值替换,保证数据的可靠和有效。

4.数据处理。数据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双录入,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定量资料用X±■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先采用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通过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rson相关法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作分析,且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描述。在被调查的298位教师中,男教师140人(46.98%),女教师158人(53.02%);30岁及以下22.82%,31~40岁43.96%,41~50岁22.82%,51岁及以上10.40%;未婚21.14%,已婚78.86%;教龄5年及以下35.23%,6~10年24.83%,11~15年16.78%,16~20年10.07%,21年及以上13.09%;本科毕业9.73%,硕士43.96%,博士46.31%;助教11.07%,讲师44.30%,副教授33.89%,教授10.74%;最高科研课题方面,校级25.17%,市厅级21.48%,省部级24.50%,国家级22.48%,国外合作6.38%。

2.不同人口学特征间教师工作绩效的比较。作调查的298名教师工作绩效的平均得分为4.87±1.400,其中,科研绩效得分为4.62±1.363,教学绩效得分为5.04±1.630,周边绩效得分为4.93±1.494。30岁以下教师比其余年龄段教师各维度绩效得分低(P<0.05);5年以下教龄教师比15年教龄以上教师绩效得分低(P<0.05);硕士学历教师比博士学历教师各绩效维度得分低(P<0.05);助教比教授、副教授的绩效各维度得分低(P<0.05),讲师也比副教授、教授绩效各维度得分低(P<0.05);在科研课题方面,承担国家级课题者与承担校级、市厅级、省部级课题者相比,前者在绩效总分、科研绩效、教学绩效方面得分均比后者高(P<0.05),在周边绩效维度上,也是前者得分高于后者(P<0.05)。详见表1。

3.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与工作绩效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作绩效的三个维度,即科研绩效、教学绩效、周边绩效,与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即情绪衰竭、少成就感、人格解体,均呈负相关(P<0.01),见表2。

4.教师工作绩效的多因素分析。以教师工作绩效得分为因变量,以教师职业倦怠的各维度得分、年龄(以“小于30岁”为参照组)、教龄(以“五年以下”为参照组)、学历(以“本科”为参照组)、职称(以“助教”为参照组)、婚姻(以“未婚”为参照组)、工作职务(“以一般教师”为参照组)、最高研究课题(以“校级”为参照组)为自变量,同时引入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作分析。结果显示:R2=0.796,影响工作绩效前三的因素为教师职业倦怠、年龄、最高科研课题。其中,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中“少成就感”(b=-0.447,P<0.001)和“人格解体”(b=-0.439,P<0.001)与工作绩效呈负相关;年龄段为“51岁及以上”比“30岁及以下”工作绩效得分更高(b=0.86,P=0.004),年龄为“31~40岁”比“30岁以下”工作绩效更高(b=0.057,P=0.048);最高科研课题为“市厅级”比“校级”工作绩效更低(b=-0.74,P=0.007)。详见表3。endprint

三、讨论与建议

研究将高效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在各方面进行比较,发现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呈负相关(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也发现倦怠是影响绩效的第一因素,此研究结果与赵小明等的一致。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的症状。研究发现职业倦怠中的少成就感维度和人格解体维度是影响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少成就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进行负性评价的趋势,个体对于所从事工作的胜任感和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降低。人格解体是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当代教师面对来自自身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可能一味地埋头苦干,丧失了爱好,不满足于成果,导致倦怠得分升高,继而影响了绩效。因此,研究建议教师应找到自己的工作方式,发掘兴趣,乐于工作,能够肯定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工作中积累自身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发现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绩效得分较其余年龄组低(P<0.05),青年教师由于资力比较浅,科研水平相对于老教师来说比较弱,在各类项目申报中属于弱势群体。缺乏研究项目往往成为青年教师职称晋升的拦路虎。因此建议学校科研基金项目可以向青年教师倾向,建议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针对不同水平的科研项目,应当予以客观、公正、合理的科研奖励。在职称方面,助教与教授、副教授的差异以及讲师与副教授、教授的差异在各维度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高低职称教师对自我的绩效认可与实际情况一致,可能是因为教师都认同应该走的一条“老路”,为晋升职称而努力。而职称常为科研水平所影响,这与另一影响绩效的重要因素——承担最高课题相呼应,研究发现承担国家级课题者对自己绩效水平的满意度较其他科研水平高(P<0.05)。研究也建议,教师不可为课题而课题,为研究而研究,应当教学和科研并重,数量和质量共同考虑,不能厚此薄彼。此外,研究也发现无行政兼职的教师相对兼做一般和重要行政工作的教师有更高的绩效水平,可能是因为前者工作更有精力、余力投入到科研中去,变向反应出教师忙碌的现象。

综上所述,教师的工作绩效与教师职业倦怠情况、年龄、承担最高科研课题、职务和职称有关。研究建议教师要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教学和科研并重,数量和质量共同考虑。也建议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针对不同水平的科研,应当予以客观、公正、合理的科研奖励。

参考文献:

[1]郭芳,张志.疲惫的一声[J].小康指数,2007,(05):17-22.

[2]姚尚满.山西医科大学教师职业倦怠和生存质量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2010,(4).

[3]李剑伟.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研究[D].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2,(5).

[4]曹健,孟勇.医学院校教师工作倦怠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1002-9982(2010)04-0280-03.

[5]孟勇.医学院校教师工作倦怠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与职业,1004-3985(2009)26-0047-02.

[6]李翠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2011.

[7]胥兴春,张大均.教师工作价值观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11,34(4):871-874.

[8]祁延慧.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8-2).

[9]徐珠君.高校青年教师压力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9).

[10]陈中山.教研员:做区域课题的统领者[J].上海教育科研,2011,(9).

[11]赵小明,等.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倦怠和工作绩效关系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2,5(上).

[12]史玥.工作特征、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J].人类工效学,1006-8309(2011)01-0036-05.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作绩效职业倦怠高校教师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企业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分析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浅析中国员工低敬业度的原因及改善建议
关于高校薪酬结构对教师工作绩效的影响分析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