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教师的“点拨”作用

2015-12-11麻彦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习题设计点拨逻辑性

麻彦平

摘要: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教师的“点拨”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给予学生“点拨”,从而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接受和掌握新知识。小学生的思维基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点拨”学生观察事物的特征,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教师还要把握好学生运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因材施教,要顾及到各个类型学生的接受程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题,这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其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

关键词:小学数学;点拨作用;思维能力;形象思维;逻辑性;数学教学;习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279-02

教师是把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传授给教育对象的教育工作者。伟大的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就明确指出:“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教育的进程,他就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的伟大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小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育。为此,教师应把小学数学的着眼点放在打好数学知识基础、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上,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素质,指的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而来的人的主体性品质。素质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质量、水平、特点和倾向。一个人素质的发展,一方面是人类文化和社会文明个体转化,另一方面是个体潜能的开发,两者相互作用推动着人的素质的发展。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它是每一个公民所必须具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素养。如何把这些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向小学生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开发他们的潜能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的主攻方向。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教师的“点拨”作用。其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在学习新知识时,抓住问题的关键,给予“点拨”从而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接受和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学生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接着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爸爸吃了半个西瓜,小明也吃了半个西瓜,他们共吃了多少个西瓜?学生作如下回答。

A生:小明和爸爸共吃了一个西瓜。

师:为什么?

A生:因为1/2+1/2=2/2=1所以他们正好吃了一个西瓜。

师:有不同意见吗?

B生:A说的不对。(师:为什么?)这一问题老师提出的不明确。如果他们吃的是同一个西瓜的一半。A说得对。假如爸爸吃的是一个西瓜的一半,小明吃了是爸爸西瓜的一半,这两块西瓜一个大,一个小,怎么能拼成一个西瓜呢?虽然他们每人所分得的份数相同,都是平均分成2份,所占的都是2份中的1份,但它所表示的这一份的大小不同。

师追问:也就是什么不同?(这是一句关键的“点拨”,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作了较好的铺垫。)

B生:单位“1”的量不同。因为有两个单位“1”,所以大西瓜的1/2大于一半西瓜的1/2。

师:这道题该怎样改动才能是正确的呢?

C生:爸爸吃了一个西瓜的一半,小明也吃了这个西瓜的一半,他们共吃了多少个西瓜?

师:现在可以计算了吗?为什么?

生:略。

师:如果把“小明吃了一个西瓜的一半”改为“小明吃了一半西瓜的1/2”,又该怎样列式?能直接说出结果吗?为什么?

通过教师的一步步“点拨”,学生发现了问题所在,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掌握这节课所学的新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基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还比较笼统,不够精确,注意力也很不稳定。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小学生要掌握一些前人的知识或间接的经验,光靠直接的感知或具体形象的思维显然是不够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照顾小学生的特点,“点拨”学生观察事物的特征,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并要求他们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

例如,讲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用摆学具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摆圆片,要求2个一堆,放3堆。

师问:“一共有几个圆片?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2+2+2=6。

这时教师直接“点拨”:“像这样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表示2×3=6。”

师问:“2在加法算式中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呢?”使学生了解这个乘法算式表示3个2相加是6的意义。

通过这样的引导与“点拨”,学生很容易对乘法意义有了初步了解。

接着教师出示3+3=6,提问:“这与前一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你能用圆片摆一摆吗?”让学生直观感觉到与前一个算式的摆法不同。

学生摆好后,师问:“与之前的圆片摆法有什么不同?怎样列乘法算式?这里的2表示什么?3呢?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从而使学生对乘法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对数学教育的重点要求,而其关键点在于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特点选择适当的“点拨”。在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过程中,无论是引导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是建立学生的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进而使学生对这些具体知识理论有更深层次的了解,适当的“点拨”可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将这种思考形成一种习惯。由于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由这些逻辑引申出来的数学概念极为丰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概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教师对学生概念的掌握与数学中思维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运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能力,要有意识地把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

例如“20以内进位加法”,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①让学生摆卡片,在桌面左边摆6张卡片,右边摆5张卡片,一共有11张卡片,怎样列式?又怎样计算呢?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算的过程)②学生试着说出:“左边的6张卡片和右边的4张卡片,合起来是10张,10加1是11张卡片。这时教师“点拨”学生:这样的计算方法就是凑十法。照样子再进行几次操作:7+5、7+6、7+7。这样再现形象,理解算理,最后离开图像,看算式直接说结果。由此教师的“点拨”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变抽象思维。

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有人说:“教育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的学生,他们时时都在变化,时时都在产生新的问题,而且每个学生之间又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教师的劳动产品不能像机械生产的产品一样都是一种型号。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种特殊的创造才能,像从事艺术活动一样,而且还要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点拨”。

一般来说,一个班级是由优、中、差三种学生组成。处于中等的学生总是占大多数,而“尖子”学生和后进生总是少数。教学时要面向大多数中等生,要在习题设计、课堂提问和教学方法选择上,分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尖子”学生的潜力,用他们的潜力“点拨”后进生。如在习题设计上可分基本题、变式题、混合题、综合题与选作题五个层次。提问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上、中、下不同等别的学生回答。在教学方法上,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可多采用直接的“点拨”的方式让他们感知知识,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表象,再逐步抽象;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可以采用比较抽象的“点拨”,让他们讨论、尝试及阅读进行学习。

在指导学生读数学书的方法上给予“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法则、性质、规律、公式等,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考途径和方法。

书是知识的载体。小学数学教科书是数学的依据,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位无声的教师。教师教会学生读书,也就教给了学生终身受用的本领。因此,教师教会学生读书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刚开始读书时认为读书中的汉字就是读书,针对这种情况,在读书前教师主要让学生明确读什么,另外还要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学而不思,光读不想则毫无结果,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所以每次读书之前,教师要拟定明确读书提纲。

如读“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时,读前出示提纲:①小数点向左或向右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②为什么小数点向左或向右移动,小数值总是整十、整百、整千地扩大或缩小呢?这样带提纲入读,读有方向,使学生知道要读什么,有目的地读。

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常常因审题不清造成列式错误,教师对审题的方法应予以“点拨”。设计对比练习和一题多变练习,提高审题的正确率。

如:一条绳子长30米,用去它的1/3还剩下多少米?一条绳子长30米,用去了1/3米,还剩多少米?让学生注意两题区别在哪?让学生知道一字之差,题中的数量关系就不一样了。还有“降低了”、“降低到”,“增加了”、“增加到”等词的不同理解。要让学生注意,不能弄错。变换了题目叙述形式,提高了学生审题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贵在“导”、重在“学”这一教学规律,把数学教学的重心放在“启发思考”,适当的“点拨”,疏通障碍和启迪思维上来。让学生在会学、会想、会讲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素质,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猜你喜欢

习题设计点拨逻辑性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逻辑性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以数据分析观念引领统计习题的设计
有关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探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预习,小学高年级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石
初中化学习题设计的研究
例说物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