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岂可迷人眼深草亦能识马蹄
2015-12-11蒲厚东
蒲厚东
摘要:近体诗的排序,是对学生有关近体诗格律和基本结构知识的综合性考查。近几年纯粹让考生排序的题型比较少了,但它常常表现为另外一些形式,如对对联、判断古诗的体裁以及梳理某诗的结构思路等。
关键词:近体诗;排序;格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259-02
近体诗的排序,是对学生有关近体诗格律和基本结构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如果能够顺利地解决近体诗排序的问题,则其他派生的问题自然都是小菜一碟了。在这方面,先前已有同仁做过精彩的总结,不过,但凡开创性的工作,都总有些不完美。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再次对这一课题做了一点探讨,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要能准确地给近体诗排序,必须先掌握近体诗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结构
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它们都基本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模式,用来考试的诗歌必然更是如此。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在绝句以句为单位,在律诗以联为单位,它们各自承担的责任大致如下。
1.起:或交代事件的缘由、开端,或写景状物,多是粗线条记叙。
2.承:承接起的部分,着力细致描写。
3.转:开启新内容——从表达方式看,往往由记叙描写转向议论抒情;从所写内容看,往往由外部景物转向人物本身。因此第三句或颈联常常是前后部分的分水岭。
4.合:收束全篇或另辟新境(如以景结情的诗歌)。
二、格律(与本专题相关的部分)
1.无论绝句还是律诗,都必须在偶数句押平声韵,且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关于韵脚,还须注意一些字的古音与今读并不相同,像“听”字,今读一声,古音则是四声(这个读音现在保留在四川话里,当然只能是老年人的口语里;年轻一代自小接受普通话的教育,基本上已经不知道了)。如欧阳修诗《画眉鸟》:“听”是第三句的最后一字,若按今读,则全诗末字皆平声,就不合诗律了。又像“看”字,今有一、四声,作“看见”、“探望”诸义解时读四声,而代表相同意义的读音在古代却是读一声。(该字在古代是否只有一声,待考。)李商隐的《无题》:“看”在韵脚上,只能读一声。又如王维的《画》:不仅印证了“看”字古读一声,还证明“听”字在古代确是读四声。因为根据近体诗的粘对规律(后文论及),“听”必与“去”粘,须同为仄声;“看”又必与“听”对,故须为平声。当然,考查现代学生的试题必不至于如此刁钻,但是了解这些知识,对我们阅读、欣赏古诗,却是不无裨益的。
2.二四六分明,即每句的二四六字必须符合平仄(大体上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入声属仄声,较复杂,兹不论。顺及、入声对于了解古诗词的押韵非常重要。如柳宗元的《江雪》、李清照的《声声慢》均押入声韵,而这个声调如今只保留在某些地方的四川话里,国人绝大多数不知其所以然,惜哉!)要求,而在排序题里,只消考查第二字就行了。
3.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词语或短语须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相对(即相反)。下面分别就律诗和绝句的排序进行详细地讨论。
三、律诗的排序
第一步,找韵脚(即押韵的字)。押韵的要求尽如上述。如果所给诗句中有五句押韵,那就是首句也入了韵,可判定押韵的为一、二、四、六、八句;仄声字即便押韵也不能做韵脚。第二步,找对仗句。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属非常严格的对偶句,即上下两句相对的部分词类、词性要相同,平仄要相反。找出后闲置待用。第三步,确定首联和尾联。主要从结构、内容、表达方式来判定。一般是先写人叙事或写景状物,后发表议论抒发情感,即先记叙描写后议论抒情;首尾两联分别是思绪的开始和收束。第四步,确定颔联、颈联及一二句。运用近体诗的平仄粘对规则。“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平仄要一致。“对”就是同一联中下联的平仄须和上联相反。粘对都只看每句的第二字就可以了。粘对的图示如下。
图1是首句第二字为平声的粘对规律图,如杜甫的《岳登阳楼》;图2是首句第二字为仄声的粘对规律图,如杜甫的《旅夜抒怀》:现以打乱次序的王禹偁的《村行》为例作一具体解说:①马穿山径菊初黄,②万壑有声含晚籁,③荞麦花开白雪香,④棠梨叶落胭脂色,⑤数峰无语立斜阳,⑥何事吟余忽惆怅,⑦村桥原树似吾乡,⑧信马悠悠野兴长。排列这首诗的顺序可按上述步骤:第一步,定韵脚。据律诗押平声韵可知,①句“黄”、③句“香”、⑤句“阳”、⑦句“乡”、⑧句“长”是韵脚,且首句入韵。⑥句“怅”不是,因是仄声。第二步,找对仗的两联。据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相对的标准可知:②与⑤成一联;④与③成一联,即:②万壑有声含晚籁,⑤数峰无语立斜阳,④棠梨叶落胭脂色,③荞麦花开白雪香。第三步,确定首尾联。根据起承转合结构规律来考查。①“马穿山径菊初黄”是写景的开始,⑧“信马悠悠野兴长”是穿径时人马的情态,是意思上的承接。⑥“何事吟余忽惆怅”与⑦“村桥原树似吾乡”是一问一答,带有总结性质。从表达方式来看,①、⑧记叙描写,⑥、⑦议论抒情,因此断定①、⑧是首联,⑥、⑦是尾联,即:①马穿山径菊初黄,⑧信马悠悠野兴长,⑥何事吟余忽惆怅,⑦村桥原树似吾乡。①、⑧的顺序,似有根据已知答案硬找理由的嫌疑,这个问题可与颔联颈联的排序一并解决。第四步,确定颔联和颈联及一二句。查第七句第二字“事”为仄声,遂知本诗属第一种图形。利用粘对规则,依次上推,得“麦”与“事”粘,“梨”与“麦”对,“峰”与“梨”粘,“壑”与“峰”对,“马”与“壑”粘。遂断定④、③是颈联,②、⑤是颔联,⑧“信马悠悠野兴长”是第二句。因此,此诗的正确顺序是①⑧②⑤④③⑥⑦。通过第四步可以看出,根据粘对规律排序是最准确的方法,有时候参照起承转合及其他逻辑关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本诗第一句和第二句单从顺畅的角度而言,谁在前谁在后都是可以的,但依照粘对规律,则只有一种可能。又如有些诗歌,并不按照先写景后抒情等一般结构来写作,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律就不十分明显了,像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状景和写人交错混杂,参考先写景状物后写人论事或先记叙描写后议论抒情等结构规律均不能迅速为它排序,根据粘对原则从“去”字倒推则轻而易举。
练习:请将下面打乱了顺序的诗歌还原。①低徊愧人子,②归家喜及辰,③家信墨痕新,④爱子心无尽,⑤呼儿问苦辛,⑥寒衣针线密,⑦不敢叹风尘,⑧见面怜清瘦。答案:④②⑥③⑧⑤①⑦。简要说明:本诗开头一句即发感慨,其后五句记叙描写,最后两句复又议论抒情。请注意,它的表达方式的转换不是从颈联开始的,也就是说,该诗并不是全按我们熟悉的结构模式来写作的。再者,在我们从未见过此诗原貌的情况下,颔联与颈联的顺序恐怕还颇费周章。但只要确定了最后两句,从“徊”字开始,根据粘对原则依次倒推,其他句子的位置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绝句的排序
首句入韵的绝句的排序大体上分为三步:第一步,找韵脚,确定第三句。绝句通常一、二、四句押韵,由此可断定不押韵的就是第三句。第二步,根据粘对原则确定第二句。第三步,根据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律确定首尾两句。如1986年高考题:排列下边四句诗的顺序,把句前的字母填在方格里。□→□→□→□
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
解题步骤:第一步,找韵脚。只有D句仄声且不押韵,因此确定D句第三句。第二步,确定第二句。第二字与“条”相粘的诗句即是第二句,答案为“花”,故知C句是第二句。第三步,确定首尾句。从内容看A句状景,B句写人,再结合二三两句的文脉,可知A句是首句,B句是末句。由此可知,此诗的正确顺序是A—C—D—B。
练习:将下面的诗句按顺序还原。①宫中多少如花女,②画师何足定妍媸,③不嫁单于君不知,④汉主曾闻杀画师。答案:④②①③。第一步,找韵脚,将四句分为押韵和不押韵的两组。第二步,根据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律考查其内容的衔接情况,从而确定全诗的排序。例:试将清代诗人厉鹗的《湖楼题壁》按正确顺序还原。①盈盈记踏春,②何况倚阑人,③朱阑今已朽,④水落山寒处。解析:第一步,找韵脚,分组。显然,“春”、“人”是韵脚,故知①、②句在偶数句位置,③、④句在奇数句位置。第二步,根据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律考查其内容的衔接情况。句中有“记”(记得)、“今”字样,全诗似在忆旧说今。④“水落山寒处”应是交代当初踏青的地点和风物,与①“盈盈记踏春”密切相关;③“朱阑今已朽”,②“何况倚阑人”,二者从物到人,更兼“何况”一词,明显构成递进关系。遂知正确顺序为:④①③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