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数量变化》的教学设计
2015-12-11刘晶茹
刘晶茹
一、说学生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文科班,在学习了必修上册自然地理之后刚开始进入人文地理的学习。对于人文地理现象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多,感受也多,但是学生头脑中多是不成系统的现象与感受,没有过对这些现象的深入思考,没有形成正确的人文地理思考方法,思维习惯和正确的人文地理观。
二、说教材
必修二教材开始进入了人文地理的学习。人文地理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四大热点问题。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因此本章在人文地理的学习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而本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是本章的第一节。本节要求学生理解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国家与地区人口的分布状况,探讨形成原因,从而总结出人口增长模式,最后形成对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深入思考。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对于人文地理的学习内容与方法形成了初步的认识。
三、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公式,学会运用公式进行地理数据计算与比较。能据图说出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口增长的差异与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并分析原因。掌握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转变,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2)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地理材料并从地理材料中提取信息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取了课前自主学习,课上读图分析,读材料分析,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形成预习的习惯,学会细心观察,深入探究,互相交流与合作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人口增长模式。难点:人口自然增长时空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演示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生动视频资料展示,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人口问题的共鸣。小组合作探究法: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又能加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读图分析法:在小组合作探究法的基础上,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习惯与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让学生从情境材料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六、说结构
(一)课前准备
自主学习。课前发给学生导学案,导学案分两部分:预习案与探究案。让学生先行预习导学案中的预习案部分。预习案中主要将有关人口部分的计算公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多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交给学生,并设计两道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课前计算,完成基础知识储备。探究案主要在课堂上进行。
(二)课堂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全球第70亿人口出生的视频新闻。通过视频让学生谈谈感想,由此引入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并引入本节的学习目标。主要让学生找出学习目标中的关键词,从而引出高中地理能力培养的重点与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形成本节课的主板书。
[讲授新课]
1.人口的自然增长。(1)公式与计算。检查预习案中的公式与计算题。①让学生回答预习案上的公式。在介绍公式时,注意讲解公式中的分母——年平均人口的计算方法(年初人口与年末人口数之和除以2,并指出高中地理中常用的是年初人口数进行计算。②让学生到前面讲解两道数学题。第一题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人口增长的数量多少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还和人口基数有关。第二题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比较不同地区多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教会学生地理计算的技巧与方法。[过渡]给学生出示两组图片,第一组是关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图片,第二组图是关于德国鼓励生育的政策,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出不同地区,不同历史阶段人口增长特点不同。(2)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与空间变化。探究主题一: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差异。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中的图1.2、1.3、1.4,小组合作探究三幅图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呢?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和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引导学生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描述不同阶段人口数量的多少与人口的增长速度,并归纳出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使人口的增长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地理坐标图的能力,归纳读图方法:①读图名与图例。②读横纵坐标代表的地理要素。③读两个要素的变化关系。④读特殊点。⑤分析影响因素。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坐标系的横纵坐标在时间与数量上的不均匀变化。探究主题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读1950—201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图,引导学生读出不同大洲人口数量与速度的差异,并分析影响这一差异的原因。注意在速度方面的计算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地理统计图的能力,如何从中获取信息:①认清图例,辨别柱子的色泽、长短所表示的含义;②比较同一时段(时间)不同对象,同一对象不同时段(时间)柱子的长短,确定其含义。探究主题三、四:读导学案中英国和中国两个家庭的材料,从材料中找出人口增长速度不同的原因。提高学生在材料中提取归纳信息能力。并让学生预测不同国家人口变化趋势,从而与前面不同国家人口政策相呼应。[过渡]为了更好地研究人口问题,我们绘制了人口增长模式图。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让学生读图,找出图中重要的信息。指出人口增长模式图的不同阶段,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自然增长就绪的高低特点,分析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以及世界不同国家目前在人口增长模式图中所在阶段。[过渡]有人做过这样一种假设,如果让全球70亿人口照一张全家福,只要美国洛杉矶一个城区就够了,为什么我们还这么紧张呢?因为人口问题还会引出资源与环境问题。引出小女孩在联合国的发言视频。
3.作为地球的孩子,你能为地球做点什么?本部分让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理解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自身行为的思考。
(三)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形成完整的课堂知识结构。
七、说手段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手段为多媒体与导学案。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导学案教学,让学生在课前对本节课的有关地理数据计算的内容有所了解,让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与技巧在地理数据统计中得到应用,这部分内容在课前完成对于本节课重点内容的完成有重要的作用。
八、说效果
本节课采用直观演示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方法,使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掌握了当堂知识,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九、课堂实录
教师:同学们,首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教师:同学们,看到丹尼卡的降生,你有什么感想?学生活动:谈感想。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本节的学习目标,仔细阅读,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学生活动:分析教学目标。教师:好,下面大家拿出导学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各组一起回答。教师:好了,看来大家公式掌握得还不错。不知道大家运用得怎么样?谁能给大家讲讲第一题?为什么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了,但这一年的净增人口反而多了?人口数量增加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还与人口基数有关。学生活动:回答并讨论。教师:好了,大家轻松一下,看几幅图片。这几幅画是在宣传什么政策?计划生育。这些做法呢?鼓励生育。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当今世界的不同的地点,人口增长状况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大家翻开教材第2页,看图1.2~1.4这三幅图,考虑一个问题:我们从图中能读出什么信息?给大家3分钟时间。学生活动:小组研究。教师:好了,我们看图1.2和图1.3。①总体变化趋势。②各段人口数量多少(读纵轴)。③各段人口增长的速度。(不能仅从斜率看)④两个重要的时间点(阶梯状)注意:这个图中的横轴时间和纵轴的人数是不均匀的。不能简单地看上升幅度,要注意读数据。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好,看下幅图:人口数量多少、人口增速快慢(非洲,拉美,亚洲、北美洲、大洋洲、欧洲)。大家发现亚非拉三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是哪类国家?而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为什么?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好了,我们以上探讨了人口的时空分布状况,那么为了更好地研究人口问题,我们根据出生率和死亡率绘制了人口增长模式图。大家看人口增长模式分几个阶段?分别是什么?原始型:出生率高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传统型:出生率高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代型:出生率高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看图: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过程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哪一个先降低?是原始型转变为现代型的关键,而从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出生率下降是关键。考虑一下,发达国家应位于模式图的哪一个阶段?发展中国家呢?学生活动:提取人口增长模式图中的信息,并在小讨论中得出答案。教师:好了,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希望这样的思考仅仅是一个开始。今天的课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