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以创新研发支撑教学活动的模式探索

2015-12-11戴素江陆勇星刘正怀章跃洪郭生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教学活动

戴素江 陆勇星 刘正怀 章跃洪 郭生霞

摘要:高职教育的办学条件与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科研的特殊性,科研要立足于为教学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科研与教学脱节现象,本文提出了通过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共同组建项目研究团队,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培养教师与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新产品试制,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通过科研项目的教学化改造,实施项目化教学,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最终实现以创新研发支撑教学活动的新模式,为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创造条件。

关键词:创新研发;教学活动;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222-02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了对高职院校技术服务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通过技术研发、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直接服务产业经济。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办学条件与培养目标决定了科研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科研旨在借助研究过程与成果,反馈教学、指导教学,培植亲产的氛围,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但目前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矛盾十分突出,有的教师因教学而放弃了科研;有的教师则因科研而影响了教学,教学和科研在许多高职教师那里处于顾此失彼的状态。如何使教学和科研从相互制约转向相互促进,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与教学存在的矛盾及根源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存在于思想意识和工作活动中,教学与科研条块分割,界限分明,处于相互脱离、相互排斥甚至相互对立的一种状态。

1.教学任务重与科研时间少的矛盾。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特别是近几年连年扩招,学生人数的增长远远超过了教师队伍的补充,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负担一再加重。高职院校教师将绝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教学活动上,很难再腾出大量时间来从事科研工作,教学与科研在时间上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

2.教学工作量明显与科研工作量难以计算的矛盾。高职院校教师一般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奖励性部分与教师的工作量相关。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是显性的,根据承担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等各高职院校都有一套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而如果从事科研的话,除了能完成考核任务外,科研所花费的时间难以计入工作量,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收入,导致了科研积极不高。

3.教学内容与科研成果相脱节的矛盾。教学内容与科研成果脱节是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少数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和研究型大学一样,从事基础的理论研究,而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本人的教学内容相脱节,在应用上缺乏可操作性,因而无法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部分高职教师对于自己所任教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改造不够重视,因为教学与科研分配时间的矛盾,没有及时系统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应用于教学。三是一些高职教师对于如何将技术应用研究成果系统改造为教学项目的方法没有掌握,无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教学内容究竟能否与科研成果相结合,关键还在于教师是否具有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意识。

二、高职院校科研与教学矛盾解决的策略与途径

1.准确科研定位,创造科研与教学结合条件。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建成的,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在发展定位上的区别,决定了其在科研的价值取向上应有自身的定位。高职院校科研应避开本科院校在理论研究上的强项,发挥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的优势,凸显应用性价值取向和目标特色,针对生产一线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开展一些应用课题的研究、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工作。这样不仅可以直接推动产学结合,加强校企沟通,使企业了解学校,学校贴近企业,而且从实用性出发,加强了科研的可操作性,让更多的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其科研项目,提高教师创新研发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的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更吻合,有利于及时将研究成果引入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营造科研与教学结合氛围。高职院校要克服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使二者从相互脱离、相互排斥走向相互融合,从相互制约转向相互促进,就必须要制订科研教学互动的评价标准、方式、步骤等操作方面的内容,积极引导教师吸收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要注重对研究过程和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评价,特别强调将技术应用研究成果系统改造为教学项目,并应用于教学。把科研对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人才培养的贡献,作为一项重要指标。通过评价,引导教师将科研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将教师科研和技术服务的业绩与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贡献结合起来,将学生培养目标列入项目考核指标中。通过制订与评价结果相对应的激励办法,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及时性、有效性,做到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3.探索创新研发支撑教学活动的模式。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拟定了三个层次来构建教学和科研融合、互补的模式,实现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1)依托校企共建的研发中心,引导学生参与创新研发。我国现阶段产业变革时期需要培养大量具有创造力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必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如何将科研工作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快速发展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是企业与高校为了一个共同的创新目标,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在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和研发能力共同完成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建立的开放的、长期的、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的创新联结行为和基本制度安排。我们可以依托校企共建的研发中心,由企业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共同组建项目研究团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要求研究团队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工和指导,学院根据学生承担的任务和完成情况给教师计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教师能够高质量按时完成科研项目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2)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我们以“技术能手”为引领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开展技术攻关与创新、技艺传承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等项目为目标,在一个或几个技能大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实践参与、反思讨论、共同协商等方式,获得技能知识、提升技术水平、提高职业素养,从而使学生沿着旁观者、参与者到示范者的轨迹不断发展,逐渐成为该行业内的技术能手。工作室还是一个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工作平台,可以针对企业具体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或将优秀的设计和理念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高。(3)依托科研成果的教学化改造,实施项目化教学。由于研发中心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所能带领和培养的学生人数有限,为实现学生创新活动的规模化、集成化,并引导学生在工程项目中开展创新实践,应将应用型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与成果引入课程的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具系统化及实用性。通过科研项目的教学化改造,实施项目化教学,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

科研成果的教学化改造与实施是一个复杂的教学开发过程。首先应梳理教师的应用型科研项目,选择适合教学化改造的项目,建立项目库,以备各课程组使用;然后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课程学习型工作任务,从项目库中分析选择符合知识技能教学要求的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再次分析这些项目引入教学所需的师资、设备、技术资料等软硬件条件,对符合教学软硬件条件的项目,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进行补充、完善,设计多元方案提供不同组学生实施,完成项目教学化改造;第四,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成立项目组,选出组长,确定团队成员的职责;第五,借鉴企业项目开发实施流程,各团队独立完成方案确定、技术准备、样机制作、试验验证、总结等工作任务,提交设计方案、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书等技术资料及产品实物,并通过团队答辩形式进行评价考核。科研项目教学化改造后,实施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体现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以项目需要带动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学以致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掌握了知识,增强了实践能力,同时,得到了科研基础训练,提高了相关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怀满.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科研素质发展瓶颈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101-103.

[2]刘志忠,张丽梅,孟凡茂.将科研项目引入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探讨[J].高教论坛,2009,(5):68-70.

[3]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62-65.

[4]黄涛.大学教师职业双重性的矛盾探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3):110-113.

[5]王培伟,崔金刚,杨琴波,李黎,陈瑜,张腾.公共研究平台科研与教学双轨并行模式探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4):118-119.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