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
2015-12-11中共南宁市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
中共南宁市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战争中,南宁作为中国西南的战略要地,是连接西南、中南、华南和海外的交通枢纽,是日本军队切断国际援华通道和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进占中国西南地区的必争之地。在8年抗战中,南宁发生过中日桂南会战和两次沦陷。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肆意杀戮残害平民,焚烧房屋和公共设施,劫掠财物,奸淫妇女,南宁人民饱受蹂躏,生命和财产蒙受巨大损失。为了进一步核准战争给南宁造成的损失,本课题组自2006年起,组织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南宁的首次以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主题的调研活动,目的是通过对抗战损失的调查,以大量确凿的史证与数据,核实、确定侵华日军对南宁造成的破坏与伤害程度,其意义在于揭露这场战争的性质,同时,起到系统整理抗战损失史料,深化地方抗战史研究的作用。课题调研分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两大方面。
抗日战争时期南宁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工作始于2006年6月,基本结束于2008年12月,历时两年多。由于抗日战争距离今天已过七十余年,给本次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课题调研带来一定的困难与不便。为此,课题组除对南宁市和武鸣、宾阳、横县、上林、马山、隆安等六县档案部门进行详查外,还采用市县联手的方式,组织大批人力对现存有民国资料的广西图书馆、广西档案馆、广西桂林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桂林市档案馆、(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相关资料部门进行全面的资料征集。共查阅相关的档案、文献、报刊、史志等资料7000余卷(本),收集、复印资料2万余份,扫描、拍照资料4500余份。课题组组织有关史志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等40多人,组成11个调查小组,以有关文献资料、史志资料和当年新闻媒体报道为调查线索,对当年日军轰炸、破坏、杀戮、强奸等犯罪重点地区与现场,进行专门的个案调查(个案调查是以死亡10人以上为立案底线),深入到有关地区、街道、企业、村乡,走访了当事人、知情人共3243人,其中75岁以上的本籍老人占1/3。与此同时,调查组还对提供个案调查资料的重点证人、证物进行了(笔录、录音、录像、拍照等)取证,并将178位重点证人(主要的受害人)的口述资料在当地司法公证部门作了“保全证人证言”的公证,以法律的形式支持证人资料的真实性、确定性。
一、南宁抗战损失调查的历史回顾及认定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自当年起,主张抗战的国民党桂系当局旋即调兵遣将,开赴抗日战场。后方的南宁民众以应征入伍和出钱、捐物等形式支援全国抗战。1938年1月8日,日军飞机对南宁空袭,首开战争对南宁的摧残。之后至抗战结束的7年多,南宁遭受日军飞机的上百次空袭,先后于1939年11月和1944年11月两度被日军占领,人民生命和财产蒙受巨大损失。
综观以往对南宁抗战损失的调查与研究状况,大致可分为两大块,即民国时期对抗战损失的调查和新中国成立后对抗战损失的研究。
(一)民国时期对抗战损失的调查
抗战时期,国民党当局对抗战损失调查是重视的。早在1939年7月1日,行政院始以“吕字7434号”训令,颁布了《抗战损失查报须知暨表式》。该须知涉及人口伤亡查报方法、公私财产直接损失分类办法、财产直接损失查报办法等12项主要内容,并通令各部会及省市按规定及时查报抗战损失情况。就广西当局而言,大规模的抗战损失调查进行过两次。首次调查统计始于1940年12月,广西当局根据国民政府颁布《抗战损失查报须知》规定,制定了《收复桂南沦陷各县抗战灾情调查实施办法》,对日军在桂南造成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状况,进行过一次系统的调查与统计,并于1941年5月公布了《桂南十九县沦陷期间财产损失比较》(民国二十八年十一月至二十九年十一月)。尽管这一时期的调查,尚处于初始阶段,既不规范,也不完整,调查统计数据还存在有遗漏(如隆安、那马、隆山等县的日军轰炸损失未列入统计,间接损失未作统计等),但重要的人口伤亡与财产损失的数据做了收集和统计,大体可以反映出当年广西的损失情况。
第二次大规模调查是在抗战结束后。当抗战进入尾声的1944年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成立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后改为行政院赔偿委员会),着手为开展对敌国要求战争赔偿事宜做准备。1946年10月,颁布的《抗战损失调查实施要点》,明确划分中央各部会及地方各省市县机关抗战损失调查的职责、调查的事项,并限各机关3个月内调查呈报完毕。广西当局则率先从1945年8月起,开始本省抗战损失调查。广西当局依据内政部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颁布的抗战损失调查办法和抗战损失查报须知规定办法,制定了《广西省抗战损失调查计划》和《调查须知》等。1945年11月6日,广西当局成立广西抗战损失调查统计资料整理委员会,并划拨243万元(1945年国币)作调查专项经费,在全广西80个县市局展开拉网式的调查,调查工作至1946年3月结束。共投入专职人员300多人,回收各类调查表1023120张,实际调查经费开支500万元(1946年国币)。1946年11月,广西当局完成了《广西省抗战损失调查统计》资料上报。①参见白日新《广西省抗战损失调查经过》,载《广西年鉴(第三回)·附录》(1948年编)。此外,在抗战结束后广西当局还整理了《广西省抗战损失概况及请求救济统计》(1945年11月),以及战时、战后地方的各类统计资料(如月报、季报、年报等),各县自编的年鉴、县志和一些抗战损失专项调查与统计,相关地方新闻媒体、学术团体、军事机关的有关报道和记载等档案、文献资料。
尽管广西当局在抗战期间和战后做了大量有关抗战损失的调查与统计,遗憾的是1949年全国解放时因政权更迭,国民党广西当局将大批原始调查资料转移、销毁或丢失,遗下的资料寥寥无几,且零散不全。同时,在抗战损失个案调查方面的资料整理,基本空白甚至是盲区,给日后的抗战损失研究带来了诸多的困难与存疑。
(二)新中国成立后对抗战损失的研究
综观新中国成立后广西地方的抗战损失研究,是零散的,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地方有关部门曾对抗战资料进行过一些整理,但多数是用于政治教育、纪念文章、回忆录和乡土历史教材等。进入七八十年代,以自治区政协为主的各级政协文史部门,也先后收集了一批抗战回忆资料。八九十年代,广西各地在编史修志时,亦将部分抗战损失资料收入地方志或部门志内。此外,部分资料还散见于一些纪实性书籍以及一些地方报刊为开展纪念活动、政治教育刊登的文章、资料等中。这些资料大多是以共产党领导的抗战英雄事迹为主,具有司法采信意义的资料和证物资料不多。
上述民国广西当局两次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抗日战争期间广西地区损失的社会调查,是供战后中国政府向日本国索取战争赔偿的资料依据。这些档案、文献资料,是当年广西当局依据中国法律和国际法,进行战争损失调查的统计资料,它无论是从史学、社会学或司法采证的角度,都可以认定资料的可靠性、真实性与权威性。
本次《抗战时期南宁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要件的调研报告、统计表、文献(档案)资料、大事记、人口伤亡名录等,均是基于上述历史资料,辅以当年报刊资料、现存历史证人(受害人)回忆资料等综合、整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三)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认定
经过大量的史实、史事和数据分析,我们认为:1941年5月广西省政府公布的《桂南十九县沦陷期间财产损失比较》(载广西省政府统计处编印《广西统计月刊》第一卷第五期);1945年11月广西省政府编:《广西省抗战损失概况及请求救济统计》;1946年12月由广西省政府统计室公布《广西省抗战损失调查统计》;1948年编:《广西年鉴(第三回)》等四大资料提供的数据,均是当年收集、整理的官方资料,且这些资料是在日本政府刚刚宣布投降,社会各界对抗战记忆最为鲜活的时期收集、统计的,与其他资料比较它是最全面、最直接、最有说明力的资料。此外,当年广西是单一政府治理地区(没有存在并存政权和地域割据),统计覆盖面齐全,不存在有统计学上的严重遗漏或重叠问题,是抗战时期南宁地方历史最权威的资料,应予以采信,并作为本次课题调研要件数据的主要依据。
二、抗战前后人口与社会经济状况
(一)人口状况
民国元年(1912)南宁成为广西省会后,人口与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据民国广西人口资料统计,抗日战争前的1936年,现南宁所辖的民国9县(邕宁、武鸣、宾阳、横县、永淳、上林、那马、隆山、隆安)共有338560户,总人口为1870216人。其中,邕宁县有80878户,总人口462203人;邕宁县县治(南宁)有22176户,人口111355人。①由于民国邕宁县现已改为南宁市区,故本文中没有单独设立邕宁县部分。
在抗战期间,受战争影响,9县总人口呈缓慢增长态势。抗战前的1936年9县总户数338560户,总人口1870216人。抗战结束后的1945年底,9县总户数342733户,总人口1912380人。9年间,9个县的总人口仅增加42164人,大大低于抗战前10年的人口增长率。以战前10年邕宁县人口的增长为例,1927年总人口为352116人,至1936年为462203人,期间,实际增长110087人。对比之下,战时9个县的人口增长的总量,尚不足邕宁县战前增长总数的一半。尤其是沦陷区人口增长比例在战时,不增反减。以邕宁县为例,1936年人口总数为462203人,1945年则为409613人,减少了52590人。当中,最为严重的是邕宁县治(南宁),抗战前(1936年底)人口总数为111355人,战争结束时(1945年)人口总数为66730人,减少了44625人,人口递减数达40%。
表1 抗战前后9县人口统计对照表
从现有资料综合分析,抗战时期现南宁所辖的民国9县人口增长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第一,战争造成大批平民直接死亡和失踪。据民国资料统计,现南宁所辖民国9县,战争造成的直接死亡和失踪总人数为近3.5人。其中第一次沦陷期间死亡人数8700多人,失踪人数3100多人。第二次沦陷期间,直接死亡人数为2万多人,失踪人数3000多人。①参见广西省政府统计室《广西省抗战损失调查统计》(1946年12月印),载广西省政府统计处《广西统计月刊》第一卷第五期(1941年5月编印)。这些直接死亡人员通指被日军杀戮和空袭造成死亡的平民百姓;失踪人员绝大部分是被日军拉夫和强征劳工人员,并在日军强迫劳动中被虐待死亡、染病死亡;有的在完成劳工任务后被枪杀等下落不明者;少数人在外避难时客死他乡,被定性为“死亡人员”。
第二,大批青壮年男性被当局征召入伍。据有关资料统计,民国时期广西总人口约1500万,抗战8年间被征调入伍者近100万人,②参见白崇禧《再造新广西,建设新中国》,载《广西民政》1946年第2卷第3期。约占广西总人口的1/15,是全国征兵参战比例最高的省份之一。以桂南一隅的隆山小县为例,抗战时期全县总人口约为110351人(1937年数),8年抗战征兵11268人,占总人口的1/10;隆安县人口总数104097人,8年征兵9600多人,占总人口的近1/10。据民国资料记载,抗战8年载入国民党政府军阵亡名录的南宁(9县)本籍将士有1895名。③参见《隆山县年鉴·历年征遣兵役人数》(1944年编),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抚恤处纂订《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名录》(1947年12月编印)。
第三,因军粮等战备物资征调增加,居民缺衣少食,减弱了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了人口的死亡数量。广西历来粮食自给率低。抗战爆发后,一方面受到战争的直接破坏,劳动人口减少,生产力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的需要,当局从地方征调的粮食、物资和生活用品增大,税赋加重,民众缺衣少食,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保障。抗战期间,南宁等地相继发生过几次重大自然灾害,以粮食为主的生活必需品匮乏。在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夹击下,抗战8年现南宁所辖的民国9县民众病死、饿死(即间接死亡)的人数高达2.7万多人。④参见广西省政府统计室编《广西省抗战损失调查统计·各县市人口伤亡统计》(1946年12月编印)。
第四,出逃在外躲避战争。这些人主要是城镇和日军占领区民众。从1938年初南宁受到日军飞机轰炸开始,为躲避日军对战略要地、人口稠密城镇的多次轰炸,部分居民开始逃离家园。1939年11月和1944年11月,日军对南宁的两次进攻与占领,造成了市民大规模外逃,沦为难民。南宁光复后乃至战争结束,仍有少量在外谋生而不归者。
综上所述,在现南宁所辖的民国9县人口系数中,以桂南会战中心地带的邕宁、宾阳、上林、武鸣四县受战争影响最大。其中,邕宁、宾阳两县人口总量在战前与战后相比,出现负增长。
(二)社会经济状况
抗战前,邕宁、武鸣、宾阳、横县、永淳、上林、那马、隆山、隆安等9个县经济结构,均以农业为主,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优势,生产方式和技术条件比较落后,封建剥削严重,加上土地贫瘠,山多田少,丰歉收成全凭天公决定。9县土地总面积为37081875亩,其中耕地总面积3429939亩(1934年统计数)。水稻、陆(旱)稻和玉米、小麦4种农作物为9县民众的主粮和农业经济支柱。1937年9县四大粮食作物总产量分别为:水稻4735276担,⑤担:中国市制重量单位,一担等于一百斤。陆(旱)稻297702担,玉米1045231担,大小麦155968担(缺横县、永淳两县数)。1936年,9县财政岁入1942126元(国币)。另外,农副产品和土特产有甘蔗、花生、木薯、黄红麻、烤烟、茶叶、桐油、桑蚕等种植与加工等,农业类经济占9县经济总量的八成以上,其他经济成分诸如手工业、商业、运输、矿产等占其比重很小,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8.6%(1931年数),基本处在自然经济发展状态。
抗战爆发后,9县经济全面萎缩,且随着战争的拖延逐步走向崩溃。自抗战爆发后,一方面大批青壮年被征入伍对日作战,造成生产劳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的破坏与消耗,生产原料缺乏,税赋增加,对生产领域投入锐减,导致经济全面倒退。尤其是1939年~1940年,日军为切断“桂越国际交通线”,对邕宁、武鸣、宾阳等战略要地,进行大规模空袭和封锁,先后进行过近百次的空袭,地方商贸活动陷入瘫痪,外贸出口易道西南。在建中的湘桂铁路黔江段南宁至镇南关路段(路基已经完成),也因日军入侵桂南而全面停工,甚至拆毁。在抗战8年间,桂南先后两次沦陷,南宁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重大,社会经济遭受巨大的破坏。以农业大县邕宁县粮食产量为例,1937年全县水(旱)稻总产量为1290080担,玉米总产量171430担。沦陷期间的1940年,水稻总产317690担、玉米为9450担,分别是1937年产量的1/4、1/18。抗战结束的1945年,全县水稻总产量245000担,仅是1937年产量的1/5。1945年县财政岁入152098218元(国币),与1936年的606656元相比,面额上增长了250多倍,但实际货币贬值的幅度要大得多。
表2 抗战前后9县主要粮食产量统计对照表 单位:担
三、侵华日军在南宁的主要罪行
1938年1月8日,邕宁县治(南宁)首次受到日军飞机空袭,拉开战争蹂躏南宁的序幕。在其后7年间,日军飞机空袭从战略要地扩展到其他居民密集区、县乡圩镇和村屯等。1939年11月,日军为切断桂越国际交通线,迫降重庆国民党政府,于11月15日,以日军第五师团(师团长今村均)、台湾混成旅团(旅团长盐田定七)为主力,在日军第二派遣支舰队、海军第三联合航空队等部队协同下,偷袭钦州湾,进攻西南战略重地南宁。11月24日,南宁首次沦陷。邕宁、武鸣、宾阳、横县、永淳、上林等6县亦先后沦陷。1944年,日军为挽救太平洋战争的颓势,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由北向南发起攻击。同年11月24日,占领南宁,南宁第二次沦陷。
在桂南两次沦陷中,日军铁蹄所到之处,烧杀掳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南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蒙受重大损失,社会经济遭受巨大破坏。在抗战8年间,侵华日军对南宁人民犯下的主要罪恶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狂轰滥炸
据本次抗战时期南宁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的不完整统计,从1938年1月8日的首次空袭至1944年10月19日的最后一次空袭,日军对现南宁所辖的民国9县进行过多达131次空袭,出动飞机千余架(次),投各种炸弹、燃烧弹、手榴弹等数千枚,炸毁房屋数千间,直接造成平民伤亡达2600人以上。①参见刘家幸《日军对南宁的空袭·抗战时期南宁(9县)空袭一览表》。
(二)烧杀掳掠
在桂南会战期间,邕宾公路、邕钦公路沿线和抗日游击区的乡村被日军烧杀掳掠,百姓有的被集体枪杀、活埋;有的被开膛破肚,用竹签活活钉死。在沦陷中,南宁(9县)有7万余间民房被毁和7万多头耕牛、1万多匹马、17万多头生猪、190万多担谷、41万多担大米被抢(日军第二次入侵掳掠数),社会财产和居民财物损失巨大。
(三)强奸妇女
日军在两次侵占桂南期间,除在南宁中山公园(今植物路)、南宁女中(今北宁路自治区储备局所在地)、新江西旅社(今中华电影院左邻)、金狮巷等处设有慰安所外,还到据点周边乡村、难民所大肆掳掠妇女供其奸淫,众多妇女被集体轮奸,甚至连六七十岁的老妇也未能幸免。一些妇女遭奸杀后割去乳房、用竹(木)签插入阴道,裸尸街头或村口,手段之残酷,令人发指。据1940年7月20日出版的《广西妇女》登载:南宁第一次沦陷期间,日军将金狮巷划为军妓区,将掳来的邕市妇女250余人充当军妓。①参见欧查《抗战三年来敌人对妇女的暴行》,载《广西妇女》(1940年)第六期;叶鸣平《日军的残暴兽行—奸、烧、杀》,载《抗战时代》(1941年)3卷3期;乔夫《日军在南宁的慰安所》,载南宁市政协《南宁文史资料》总第18辑。在宾阳,日军掳来当地妇女百余人,分几处供日军奸淫,每个妇女一天要被五六个日军强奸,在被掳妇女中,只有少数活着回来。桂林《力报》1940年7月5日《今日南宁》报道:“敌近在南宁,强拉妇女七八十名至小董,成立‘支那青年妇女同乐社’供敌倭发泄兽欲。”
(四)滥抓民夫
在南宁两次沦陷期间,日军在占领区强征(捉)上万民夫为其运输物资、修路架桥、扩建机场、挖战壕、修建据点和其他杂役等。这些被抓去的民夫受到非人道的对待,稍不如意就被打骂、枪杀,许多民夫死于非命,也有不少民夫在完成任务后,被日军集体枪杀。
(五)建立汉奸组织残害平民,掠夺民财
日军在两次侵占桂南期间,先后在占领区内,收买本地汉奸、流氓地痞建立维持会等傀儡组织,划定“顺民区”(留在沦陷区的民众称“顺民”,下同)进行殖民统治。在邕宁县心圩乡(现西乡塘区心圩街道办事处)建立“广西维持会”,在各沦陷区建立维持会的分支组织,在隆安县建立那桐、乔建、古坛、丁当、白马五乡办事处等。在沦陷区,日军利用汉奸组织为其派工征夫,颁发“良民证”,组织给养,强迫妇女供日军奸淫,设立烟(鸦片)馆、赌摊、妓院和开征地方捐税供纳日军,为日军刺探情报等。
以上五种情况,是日军对南宁人民犯下的主要罪行,是造成抗战时期南宁人口直接伤亡和直接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此外,南宁的间接人口伤亡和间接财产损失亦与日军发动战争、空袭和两次攻占桂南有着因果关系。
四、南宁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人口伤亡情况
据1941年和1946年民国广西当局两次普查和统计,抗战8年现南宁所辖的民国9县人口伤亡总数达219950人。②参见广西省政府《桂南十九县沦陷期间财产损失比较·(一)焚杀伤亡统计》(1941年5月),载广西省政府统计处编印《广西统计月刊》第一卷第五期;广西省政府统计室《广西省抗战损失调查统计·各县市人口伤亡统计》(1946年12月)。其中直接人口伤亡为72815人,间接伤亡总数147135人。③1941年广西当局未将那马、隆山、隆安3县伤亡人员数,列入桂南十九县损失统计。为与原始资料数据保持一致,故不列入本市人口伤亡总数。在伤亡人口中,有被日军飞机轰炸伤亡者,有日军占领期间杀戮、迫害的普通民众,有被日军强征的劳工和失踪人员,有因战争病困交加的难民,有被日军强奸、轮奸的妇女等。此外,未列入统计总数的还有在桂南与日军作战的国民党政府军上万名伤亡将士。
1.人口直接伤亡情况
直接伤亡,包括因战争直接造成的死亡、负伤、失踪三类人员。其中,死亡通指战死、杀死、其他因战争造成的(如轰炸、强奸、生物战、残害、吸毒等)直接死亡人员;负伤,通指在战争环境中因战争而造成的人员伤残,包括战场受伤人员,流离、冻饿受伤人员,生化战引起的疾病患者,妇女被奸淫或因受性奴役(慰安妇)和被迫吸食毒品而造成的伤残人员等;失踪,通指战场上的军事人员、战俘、壮丁、民夫和其他被掳人员下落不明者。
图1 抗战南宁(9县)直接人口伤亡比例
据民国抗战损失资料统计,在抗战8年间现南宁所辖的民国9县直接人口伤亡为72815人(死亡28778人,轻重伤37820人,失踪6217人)。①参见欧查《抗战三年来敌人对妇女的暴行》,载《广西妇女》(1940年)第六期;叶鸣平《日军的残暴兽行—奸、烧、杀》,载《抗战时代》(1941年)3卷3期;乔夫《日军在南宁的慰安所》,载南宁市政协《南宁文史资料》总第18辑。
各县直接人口伤亡人数如下:
邕宁县直接伤亡24857人(死亡9438人,轻重伤13195人,失踪2224人),武鸣县直接伤亡4375人(死亡2688人,轻重伤1122人,失踪565人),宾阳县直接伤亡12836人(死亡7228人,轻重伤3957人,失踪1651人),横县直接伤亡4467(死亡2824人,轻重伤1113人,失踪530人)。
永淳县直接伤亡3362人(死亡1918人,轻重伤676人,失踪768人);
上林县直接伤亡人5204(死亡3020人,轻重伤1891人,失踪293人);
那马县直接伤亡327人(死亡55人,轻重伤256人,失踪16人);
隆山县直接伤亡16860人(死亡1290人,轻重伤15400人,失踪170人);
隆安县直接伤亡527人(死亡317人,轻重伤210人)。
造成直接伤亡主要有四种情况:
(1)空袭伤亡
据不完整统计,南宁从1938年1月8日,日军飞机首次空袭南宁开始至1944年10月19日的最后一场空袭,日军飞机先后对现辖南宁的民国9县进行过大小131次空袭,至少造成2600多人的伤亡。其中,广西省政府1941年5月编的《桂南十九县沦陷期间财产损失比较》记载:仅在1939年11月至1940年11月一年间,邕宁县、武鸣、宾阳、横县、永淳、上林、那马、隆山、隆安9县空袭伤亡共1798人。其中,邕宁县(现南宁市区)766人、武鸣252人、宾阳365人、横县20人、永淳62人、上林68人、②参见广西省政府《桂南十九县沦陷期间财产损失比较·(一)焚杀伤亡统计、(二)空袭伤亡统计》(1941年5月),载广西省政府统计处《广西统计月刊》第一卷第五期。隆安115人、那马59人、隆山91人。③隆安、那马、隆山3县伤亡数据是依据马山、隆安两县《抗损》课题调研成果《伤亡名录》统计,存中共南宁市委党史研究室《抗损》卷宗。由此可见,处在桂越国际交通线沿线和桂南会战主战场的邕宁、宾阳、武鸣三地空袭伤亡最为惨重,且这些伤亡数据仅为普通平民,如果包括中国军队作战人员的空袭伤亡,数字更大。
(2)日军杀戮、残害伤亡
杀戮、残害平民主要发生在1939年11月至1940年10月的桂南第一次沦陷和1944年11月至1945年5月的广西第二次沦陷期间。两次沦陷期间9县直接伤亡总数为72815人,其中死亡28778人,重轻伤37820人,失踪6217人。据民国资料统计,在桂南第一次沦陷期间(1939.11~1940.11),仅邕宁、宾阳、上林、武鸣、横县、永淳6县被日军杀戮、残害伤亡总人数为10495人(含空袭伤亡数),其中死亡8702人,重轻伤1793人。当中,邕宁县伤亡达6053人(死亡5199人,重轻伤854人),④参见1941年5月广西省政府公布《桂南十九县沦陷期间财产损失比较·(一)焚杀伤亡统计、(二)空袭伤亡统计》,载广西省政府统计处《广西统计月刊》第一卷第五期;马山、隆安两县《抗损》课题调研成果《伤亡名录》统计。为6县之首。广西第二次沦陷期间(1944.11~1945.5),9县被日军杀戮、残害伤亡总人数为56083人(死亡20064人,重轻伤36019人)。其中,隆山县直接伤亡为16690人,居首位;邕宁县为16580人,居次位;宾阳县为8780人,居第三位。⑤同②。
(3)失踪
抗战8年现南宁所辖民国9县人口失踪总数6217人。其中,第一次沦陷期间,邕宁、宾阳、上林、武鸣、横县、永淳6县沦陷失踪3136人;第二次沦陷期间,邕宁、宾阳、上林、武鸣、横县、永淳、隆山、那马、隆安9县失踪3086人。①参见广西省政府《桂南十九县沦陷期间财产损失比较·(一)焚杀伤亡统计、(二)空袭伤亡统计》(1941年5月),载广西省政府统计处《广西统计月刊》第一卷第五期。在这两次沦陷失踪人员中,绝大多数是被日军强掳当民夫、劳工人员和妇女,并在战争中消失,直至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仍下落不明,在民国抗战伤亡统计中被定性为直接伤亡类别。
(4)国民党政府军将士牺牲
在8年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在南宁曾有组织地与入侵日军进行过大规模作战。其中1939年11月至次年2月的桂南会战,中方先后投入20多万军队,日方投入约10万兵力,围绕争夺南宁为目标,激战在南宁、武鸣、宾阳、上林和邕龙公路、邕钦公路一线。据当年主攻昆仑关的国民党政府军第五军参谋处统计,在昆仑战役中第5军“伤亡及失踪官兵夫卒”共计23211人(其中阵亡官兵3046人);②参见陆军第五军参谋处《昆仑关战役纪要·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伤亡统计表》,广西政协编:《广西文史资料》(1983年)第19期转载。国民党政府军第16集团军阵亡2296人;第36军第96师阵亡397人;第2军除有第9师师长、团长各1人阵亡记载外,其他阵亡将士不详。其余参战的第26集团军、第35集团军和第37集团军伤亡不详。另据日方资料统计,桂南战役中方阵亡为35000多人。其中,1939年12月1日前,中方阵亡6125人(当中合葬于南宁中山公园有4200多人);高峰隘战役阵亡323人;龙州一线阵亡1600人;宾阳战役为27041人。③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三卷第一分册《桂南会战》,中华书局1981年版;另编者注:日方资料可能将部分被日军杀戮的平民当作中国军人统计。
此外,还有现南宁所辖民国9县籍在省外阵亡的1895名中方将士等,④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抚恤处纂订《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1947年12月编印)。所有的军人阵亡者均未列入本次人口伤亡统计。由于史料欠缺,现仅找到部分阵亡将士名单,另建册收录入本课题《伤亡人员名录》。
2.人口间接伤亡情况
间接人口伤亡,系指在战争环境中因战争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包括被俘捕人员、灾民和劳工(含伤残和病故)。但民国广西当局只统计因战争环境造成的疾病伤亡一项,其余未作统计。8年抗战间,尤其是桂南两次沦陷期间,南宁人民被日军蹂躏,大批民众为躲避战争逃亡外地,沦为战争难民。仅在1944年11月至1945年5月的桂南第二次沦陷期间,9县间接伤亡总数为147135人(死亡27419人、伤119716人)。⑤参见广西省政府统计室编《广西省抗战损失调查统计·各县市人口伤亡统计》(1946年12月编);另:桂南第一次沦陷期间,广西当局未曾对间接伤亡做统计,故数据缺乏。其中:
邕宁县间接伤亡45989人(死亡6269人,伤病39720人),武鸣县间接伤亡10705人(死亡2805人,伤病7900人),宾阳县间接伤亡34860人(死亡6720人,伤病28140人),横县间接伤亡19878(死亡4008人,伤病15870人),永淳县间接伤亡9588人(死亡1668人,伤病7920人),上林县间接伤亡12650人(死亡3000人,伤病9650人),那马县间接伤亡2531人(死亡245人,伤病2286人),隆山县间接伤亡5270人(死亡1870人,伤病3400人),隆安县间接伤亡5664人(死亡834人,伤病4830人)。
3.南宁人口伤亡的特点
南宁人口直接死亡的一个典型的特点,是成年男性占多数。以1939年11月至1940年10月的南宁第一次沦陷为例,现南宁所辖的民国9县民众直接伤亡数13631人。其中,成年男性伤亡为6087人,占了伤亡总数的近半。而成年女性和15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男女均有)两项相加占另一半。在直接死亡的8702人,成年男性为4547人,超过了一半。⑥参见广西省政府《桂南十九县沦陷期间财产损失比较》,载广西省政府统计处《广西统计月刊》(1941年5月)第一卷第五期。由此可以看出,在战争法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直接摧毁对方的有生力量,因而,成年男性则成为日军杀戮、伤害的重点对象。
抗战时期,9县上万人伤亡的县有7个。其中,邕宁(伤亡70846人)、宾阳(伤亡47696人)、横县(伤亡24355人)、隆山(伤亡22130人)等4县人口伤亡最为惨重。
表3 抗战时期现南宁所辖民国9县人口伤亡统计表
在8年抗战期间,现南宁所辖的民国9县人口伤亡总计219950人。其中,直接人口伤亡72815人(死亡28778人,伤37820人,失踪6217人);间接人口伤亡总数147135人(死亡 27419人,伤119716人)。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9县籍从军阵亡在外的1895名将士、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桂南会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军阵亡上万名将士、在南宁两次沦陷期间与日军开展游击战中阵亡的中方将士和游击队员伤亡,以及战争期间征用外地民夫、杂役等人员伤亡,均未列入本次人口伤亡统计中。
(二)财产损失情况
自抗战开始至1939年桂南第一次沦陷前,南宁的公私财产损失主要是日军飞机轰炸造成的财产直接损失和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造成的间接损失以及一些因战争征调的物资、财物等。1939年11月和1944年11月桂南的两次沦陷期间,数万间房屋被毁,人民流离失所;十余万牛马被日军宰杀,生产工具被毁,大批农田荒芜;长期战争造成交通中断,流通阻隔,原材料短缺,工厂、商铺被毁,生产力受到空前的破坏。加上在抗战8年间,大批青壮年男性劳力被征召入伍,人力资源流失,军粮与其他物资的加重征调以及因防空、备战、迁移等额外支出,使9县的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巨大。由于抗战时期乃至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社会经济陷入瘫痪和崩溃,币种复杂且币值变化巨大,为保持数据的原始性,本课题财产损失部分调研资料,将按民国广西当局三个阶段公布的抗战时期损失数据为整理基础。
1.第一次沦陷损失(1939﹒11~1940﹒11)
1939年11月15日~1940年10月30日的桂南第一次沦陷期间,邕宁、宾阳、上林、永淳、横县、武鸣等6县共有186个乡镇、1571条村(街)和95971户人家直接受到战争的破坏与日军铁蹄的蹂躏,公私财产损失高达123411703元(1941年国币)。①参见广西省政府《桂南十九县沦陷期间财产损失比较》,载广西省政府统计处《广西统计月刊》(1941年5月)第一卷第五期。
(1)直接财产损失
直接财产损失,主要包括社会(公共)财产直接的损失和居民(个人)财产直接损失两大方面。据1941年5月,民国广西省政府统计处公布资料统计,桂南第一次沦陷期间,现南宁所辖的民国9县直接财产损失总计123198489元(1941年国币)。
社会(公共)财产损失方面:工业损失118920元(工业109870元、矿业9050元);农业损失10078元;交通损失1729951元(公路1511000元、水运218951元);邮电损失252160元(邮政2000元、电讯250160元);商业损失64679684元;教育(学校)损失1798899元;公共事业损失3816325元(机关3647742元、团体168583元);其他损失665500元。总计73071517元(1941年国币)。
居民(个人)财产损失方面:房屋损失41578间,折合国币16756086元;禽畜(牛、马、猪、羊、鸡、鸭等)损失,折合国币8531786元;粮食损失(谷772530.5担,米218159.1担),折合国币8660491元;服饰(花纱、布料、衣着、被褥等)损失,折合国币5613790元;生活用品损失,折合国币5409246元;其他(图书、古玩、金银币钞等)损失,折合国币5155573元。总计50126972元(1941年国币)。
(2)间接财产损失
在桂南第一次沦陷期间,9县除受到战争破坏和日军蹂躏直接造成的损失外,还有因战争增加的迁移、防空、疏散、救济、抚恤费用和伤亡人员医疗、各种营业利润、农业收成下降及其他间接财产损失。由于当年广西当局收集、统计间接财产损失面过窄,只有学校和机关迁移方面的损失数据,故第一次桂南沦陷期间的间接财产损失仅有213214元(1941年国币)。其中,有117所小学的迁移损失45638元;386个社会团体间接财产损失167576元。②参见广西省政府《桂南十九县沦陷期间财产损失比较》,载广西省政府统计处《广西统计月刊》(1941年5月)第一卷第五期。
图2 第一次沦陷现南宁所辖民国6县财产损失比例单位:国币元
2.第二次沦陷损失(1944﹒11~1945﹒5)
1944年4月,日军为挽救其在太平洋战争的颓势,打通“大陆交通干线”,发动豫湘桂会战。至同年11月,现南宁所辖的民国9县全部沦陷。在1944年11月至1945年5月,桂南第二次沦陷期间,南宁(9县)有226个乡镇、1754条村(街)和123160户人家直接受害,③参见《广西年鉴(第三回)·各县受损失乡镇村街数及户数》(1948年编)。公私财产损失总计89311302000元(1946年国币)。
(1)直接财产损失
据1946年12月民国广西当局公布的《广西省抗战损失调查统计》反映,9县在第二次沦陷期间,公共财产和居民财产两项直接财产损失总计83900345000元(1946年国币)。当中:
社会(公共)财产直接损失17100282000元。其中,工业损失423445000元、矿业损失4303292000元;交通(公路)损失11473349000元;电讯损失900196000元。
居民(个人)财产直接损失66800063000元。其中,房屋损失33347间,折合国币10267543000元;禽畜损失(牛74968头、马10116匹、猪178738头和其他家禽等),折合国币10386758000元;粮食损失(谷1904086担、米414560.4担、杂粮372085担、成油 62431担、油子 25731.1担),折合国币7086262000元;服饰(衣服、被褥等)损失(花纱14110担、布料324368丈和衣着、被褥等)损失,折合国币16868998000元;生产工具损失(犁耙锄225691件,水车8902架,牛马车、人力车、自行车等19463架,汽车5辆,民船1024艘和其他农具、渔具等)折合国币761095000元;生活用品损失(家具、寝具等),折合国币11663873000元;其他(图书、古玩、金银币钞等),折合国币8201877000元。
图3 第二次沦陷现南宁所辖民国9县财产损失比例单位:国币千元
(2)间接财产损失
第二次沦陷期间,据当时资料统计仅有公共财产(机关迁移)间接损失5410957000元(1946年国币)。
3.1943年(难民)损失
抗战8年间,由于当局和社会团体对抗战的捐助和战时难民的救助等历史资料的欠缺,在整个课题调研中只发现有些零星和无量化的记载,唯发现1943年广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广西统计年报·收容难民人数及发给给养费数统计》上有邕宁县府收容难民开支的记载,当年1月至12月,共开支65335.5元(1943年国币)。
抗战期间,由于民国货币值变化很大(贬值率上千倍),在未能准确换算民国币值前,南宁(9县)财产损失只能按当年广西当局的统计数据,分有两大块3部分(见表4)。
表4 抗战时期现南宁所辖民国9县财产损失统计 单位:国币元
资料来源:《广西年鉴(第三回)·附录》(1948年编)
五、战争对南宁的影响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它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国家安全、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给中国造成了重大的人口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对中国经济、文化事业造成毁灭性破坏,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与进步产生严重滞碍作用。对广西本地而言,战争打断了桂系当局经营和发展广西的计划,南宁由原先的商埠口岸变成了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军封锁华南口岸和占领越南,西南的外贸进出口通道转走滇缅,南宁口岸优势随之丧失,一度兴旺的埠外贸易基本停止,埠内集散、中转功能大大萎缩,并随着抗战中日双方力量对比的消长,把原战略后方的南宁推上了战争的前沿。在8年抗战中,日军对南宁的上百次空袭和两次占领,受害乡镇多达412个(次),战争给南宁人民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在农业方面,由于战争伤亡和兵源征调,造成人力资源的流失;空袭和日军掠夺造成大批畜力损失(其中,仅1944年第二次沦陷期间,耕牛损失74968头,马匹损失10116匹);战时疏散、民众逃离家园等因素错失农时季节,造成大片田地荒芜,粮食严重歉收,尤其是耕牛、农具等生产工具的损失,对战后农业的恢复带来严重的影响。在工商业方面,空袭、沦陷和长期的交通阻隔、生产原料短缺等因素影响,以南宁、宾阳、横州为代表的城镇工商业空前萧条,大批商店关门、工矿企业倒闭,失业人口成几倍增加。战争摧毁了南宁经济,造成粮食短缺,物资和生活用品极度匮乏,物价暴涨,货币贬值近千倍。以南宁物价为例,1937年,南宁每担中等白米价格为6.6元(国币,下同),南宁第一次沦陷光复后的1941年,每担米价涨到65.9元;以后一路攀升,至1946年6月,每担中等白米价格52150元,1947年为66000元,最终导致市场价格的彻底崩溃,被迫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时代。
这场战争不仅造成了南宁人口伤亡和经济财产上的巨大损失,也在南宁人民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尤其是南宁城区遭到持续不断的日机空袭,城市毁坏严重,上万人流离失所;两次沦陷让10万余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留在心灵上的伤痛长期挥之不去。即使事隔数年,甚至数十年,众多南宁人还摆脱不了空袭、逃难的噩梦缠扰,“躲飞机”“跑日本”成为老一代南宁人人生中最痛苦的经历与回忆。
六、调研报告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军队兵员伤亡资料甚少,统计数据欠缺
由于当年军队不属地方管理,战时的军队伤亡数据列为机密,在地方文献中基本找不到原始记载。另一方面,抗战结束后接着发生国共两党内战和政权更迭,国民党军队档案资料在政权更迭时严重缺失。尽管南宁作为桂南会战的主战场,但当年国民党军队与日军作战的实际伤亡数据资料难以收集完整,实际伤亡数字无法准确统计。
(二)政府和居民的实际财产损失数,大大超过调研统计数
由于战争结束已近七十年,当年遗留的资料奇缺,致使在战争期间的当局征兵优属、征工借粮、派购公债、赈灾救济、收容外地难民等损失无从统计。另一方面,也由于当年当局没有将战争造成的居民间接财产损失(如战时农田荒芜、劳力流失、错失农时等)列入统计项目,而现已无法收集和补充这部分的数据资料,故实际财产损失总数应大于本次课题调研统计的总数。
(三)日伪人员伤亡资料基本空白
由于日伪军队与政权人员属敌对失败方,在抗战胜利后无人去调查和理会这些死有余辜的人,除个别典型汉奸下场有资料记载外,更多的是历史资料上的空白。尽管史料上有过伪军进驻南宁(9县)和“征兵”的记载,但由于广西当局出于其他原因,未作资料收集和统计,故在本课题调查中没法反映这类人员的伤亡情况。
(四)妇女受性侵害调查难度较大,且实际伤害数远远大于反映数
9县在日军两次占领期间,日军对占领区的妇女施暴、强奸、奸杀等事件不绝于耳,但有名有姓的实据和反映在民国统计资料上的不多。在实际调查中,受害者与知情人、受害者亲属等基于传统观念,不愿详说,甚至不敢直面被害过程。故使调查采证资料难以收集,妇女遭受性强暴的案例与伤害程度,远比专题研究和个案调查所反映的资料与案例要多得多。
(五)重大个案有遗漏
自从抗战胜利后,除一些文史资料零碎地记载有日军在南宁犯下的罪恶外,当局没有及时将日军在南宁犯下的战争罪行与个案做过完整、系统的调查和整理,现仅依靠本次课题调研来挖掘出当年日军在南宁犯下的全部罪行,是无法做到的,故个别重大个案遗漏在所难免。
(六)民国币值变化大(度量不一),用币值数据说明问题有困难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之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20余年,经济发展缓慢而畸形,货币种类与币值变化无常。1940年11月,桂南第一次沦陷克复后,广西当局统计的财产损失时的币值,与1946年12月国民党当局对抗战损失统计财产损失时的币值,竟相差两千多倍。①参见白日新《广西省抗战损失调查经过》,载《广西年鉴(第三回)·附录》(1948年编)。由于币值的不同等,统计反映战争损失总值以及战前、战后经济发展定基比、同比等数值难度很大,影响了反映战争受害程度的量化统计。
(七)民间抗战捐款、捐物、捐工情况和数量难以统计
自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南宁民间社团声援东北三省人民抗日斗争已经开始。在抗战8年间,南宁民众捐献飞机、派募慰劳物资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地支援全国抗战的事例不少,亦见之诸报,但由于事隔久远,历史档案资料缺失,直接反映当年民间捐款、捐物、捐工的数量(除个别报道外),大都无法搜集与统计,因而这方面的资料基本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