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味淡墨写育新

2015-12-11子岚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临沂作家文学

子岚

夏日的阳光以它从不曾有过的热情,热烈地拥抱着大地,在这炎热的季节,静读高振的《育新往事如殇》,隔着薄薄的纸张跟随他的视角,追忆起了四十年前的那一段流金飘香的岁月,追忆起了五十年代那代人所特有的金色年华里属于青春的足迹,静静地感受高振淡墨浓情抒写着“育新”的足迹和沉在岁月深处的百味人生。

用最简便轻松的方式,让读者在快乐的阅读中把看似复杂的人生道理轻易领悟透彻,需要作者内在深厚的功力。这种功力,更需要一定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高振一向以博学厚重著称,古典诗词歌赋,中外文学名著,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美学人文,无所不通。因此,他的文章总是底蕴深厚,引经据典、援桐引凤,随手拈来,无不恰到好处。正如《育新往事如殇》。在舒缓有致的叙述中,把四十年前的那段岁月、那段特殊的历史再现的同时,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一次次还原历史,在阅读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特色和那些事件所留下的心灵的冲击和感受。

首先是强烈的历史感。从三年自然灾害出生时所处的贫脊时代里的生活环境,到母亲感人肺腑求儿读书的信件;从育新创建的艰难过程、命名出处,到育新学子“愚公壮举”般自力更生地建设;从快乐苹果夜餐的纯朴,到“一帮一、一对红”的红色再现;从运动场,到文艺汇演;从誓师大会,到荒诞廉价的专业学习……,高振没有对一个学校四十年的成长、发展历史倾注更多的笔墨,也没有把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舍弃,而是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用大气磅礴的叙述魄力、驳杂丰富的叙事内容和独到老练的修辞智慧,把四十年前的一个个历史事件、一段段真实而荒诞的故事以及特有的教育体制,通过对一个学校、一帮年轻身影的描绘,浓缩在了自己的笔下,投射在“育新”四十年的历程中,为我们展现了同一空间下多元化的历史存在,既有用意深远的现代红色革命文化,也有“文革”后期人性的扭曲,以及所特有的思想困惑与精神挑战,让一张张历史的页面沉重地翻过,迸发出生命真实的声响,传递出一丝丝历史真实的回声。但纵观这些特有的记忆,作者似乎又向我们昭示了一种答案、一种未来和来自历史记忆和灵魂深处的信心与感慨。

其次,很强的文化感、历史感、丰厚的文化积淀带来多重的审美享受。在近一万字的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内容、丰厚的意蕴,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感受到作者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积淀。古典诗词、音乐等多方面的素养在作者的笔下交相辉映。细细读来,有一种“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感受,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简洁、老到、质朴、诗意。回忆历史的作品,大都生涩难读,但高振把一个时代的风物、事件、感受用不枝不蔓的语言叙述的清楚明了、详略得当。简练的语言中,还广泛具有非常主观的色彩:“静静地坐在浅夏的雨帘里,移开耕读书字的目光,窗前一脉青黛葱茏的叠石,一泓烟波浩渺的雨色荷塘;守心的风儿如此轻盈,绵缠着荷花,散逸扑面润怀的芬芳。”“久久凝视水雾缭绕的青青碧叶,细细追问风雨吹打的尖尖小荷,怀石逾沙,翻晒曾经的梦,追忆似水年华,遥远复遥远的青梅往事,奔涌流淌……”这样的描写很多,往往在这样浓彩重色的语言之后,就是作者舒缓、精练地叙述。在这样的叙述节奏中,给读者留出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如“曹蔚云一只心爱的钢笔在忙累中丢失了,如同黛玉葬花,她将最爱——钢笔,遗葬在了操场,心疼地嘤嘤哭泣。”“组织声势浩大的‘反击右倾翻案风游行示威;驻城各校学生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杀声震天;经过东方红电影院,环绕‘语录碑一圈,再到红卫兵广场愤怒声讨!……”曹蔚云哭泣之后的结果如何没有交待,游行示威的情节怎样也没有细说,这种删减体现了作者创作的一种用心,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的同时,为阅读过程中的再创作留下了广阔的天地。

文学是“人学”,它的表现对象是人的思想感情与性格命运。所以,“文”与“史”是相通的,在《育新往事如殇》中,人类最本真的纯朴、可爱更是跃然纸上:在舒缓的叙述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一群青春四溢着的身影。他们年轻、向上、阳光、有朝气,就如同当年的我们或者正如每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一样的多动、好玩、群乐,同时也展现了那个时代单调业余生活里年轻者无畏的勇气和令人涕笑皆非的“玩乐”:课间广播体操时,坐在电机和水泵间的宽皮带上晃荡的初中生,因高年级学生恶作剧而使胳膊皮开肉绽露出了骨头;孙云岭用蛇蜕的皮,吓得胆小的同学大叫而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借着月光以拾结溜猴子为名去摘青苹果,因无处可放而藏于背心后的滑稽之相;政治老师李善元赞扬女生“可上九天揽月;夸奖男生“敢下五洋捉鳖”后引起的诗词语录争先恐后的唱和激越场景……在这样的阅读中,竟也能听到岁月深处的欢声笑语,感受到岁月那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般激扬着的青春,沸腾着的热血,燃烧着的力量。越过四十年的光阴,心里又怎会不生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慨呢?

文章不是无情物。“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写作需要情感的浓度和思想的深度,因此,我赞同“文以载道”,更认同作家要担负起社会道德责任,文学作品要努力具备应有的道德品格等这样的格言和教义。从“育新”走出的高振的作品,真挚、敦厚,更有一种浓重的情感,氤氲在字里行间。读他的作品,更能感受到他的厚道、大气。与其说那段青春的岁月令人回味,他的文章感动人心,我倒更认同打动人心的是其文字背后的人格和高贵的灵魂以及作为文人的那种特有的文化自觉。高振热爱文学、爱护作者,他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了临沂文学的发展以及临沂文化事业的繁荣之中。多年来,临沂作家协会组织、团结、支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作家,热情为广大作家提供方便和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鼓励和提高作家的创作积极性。王常芳、曹国英、尤克利、若荷、乔洪涛、季海东、妩冰……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还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被欣赏传播,影响深远,在山东乃至中国文坛上都占有重要位置,让全国文坛刮目相看。作为临沂市作家协会主席,在对青年作家的扶植、培养和成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联合鲁迅文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山东作家协会举办文学讲习班、临沂文学艺术中专学校;创办文学报刊《洗砚池》《沂蒙山》《作家信息报》《青年诗人》《鲁南文学》《临沂文艺》;编辑文学书籍5000多万字;联合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日报社、中国散文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举办各种全国大奖赛、作品研讨会、各类创作座谈会、研讨会;举办“《洗砚池》文学奖”“临沂文学奖”等等,着眼未来,曾长期在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热风》《文艺报》《中国艺术报》帮助工作,这些举措都切合实际,更好的为广大作者联络、协调、服务,让作家们在从事孤独而艰苦的文学创作的同时,心中涌动着归属后的暖烘烘的感觉,从而保持了临沂文学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读《育新往事如殇》是对一段历史的温习,也是对一种叫做“育新”精神的学习。我会尝试着像高振一样,时常记住或找回一些丢在了昨天的记忆 。

猜你喜欢

临沂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临沂兴盛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临沂利信铝业有限公司
山东临沂:铁腕治污,久久为功
逾100克拉的“巨钻”临沂出了5颗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