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方法

2015-12-10马劢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3期
关键词:学习需求课程实施社区教育

马劢

摘要:课程实施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目前见诸文献的各种课程实施概念主要面向学历教育系列中的课程,而社区教育有其特殊性。本文以笔者所建设并讲述的“悦读红楼”系列课程为例,探讨社区教育中课程实施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社区教育中的课程实施提供思路。

关键词:课程实施;社区教育;学习需求;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028-02

一、社区教育中课程实施的含义

1.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历来专家学者对课程实施所下的定义颇多,一般来说,“课程实施是‘一个预期的课程是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其基本研究范围包括课程方案的落实程度,学校和教师在执行过程中对课程的调适情况,课程实施各要素在这一过程中的特征以及决定这些表现的影响因素,学生对课程实施的投人程度以及他们的需要,等等。”

2.社区教育中的课程实施。目前见诸文献的课程实施概念主要面向学历教育系列中的课程,其前提是该门课程已经建设完成,课程实施主要探讨如何将已建设完成的课程落实在教学实践中,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是截然分开的两个环节。但社区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学历教育,其课程往往是因需求而建,常有边建设边授课边检验边调整的情况。因此,在考虑社区教育中的课程实施策略和方法时,应将课程建设环节纳入课程实施环节中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考量,这样更符合社区教育的现实。下文在探讨社区教育的课程实施策略和方法时,便将课程建设纳入实施环节,将其作为整体进行探讨。

二、社区教育中课程实施的策略

1.面向学习需求,创建适用性课程。学习需求指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处现状与其所期望达到的状况间的差距,也是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只有找准学习需求,针对需求创建课程,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内驱力,促使其投入到学习中来。美国进步主义成人教育学派的代表马尔科姆·诺尔斯在《The Adult Learner:A Neglected Species》一书中指出:人类随着个体不断成熟,其人格将从依赖型向独立型转化,成人在社会生活中累积起来的经验为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成人的学习计划、学习内容与方法,是与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任务密切相关的。人类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学习目的也会逐渐从为日后的工作准备知识,转向为直接应用知识而学习。从中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一,参与社区教育的成人是以自身的内在需求为驱动力的学习者;二,成人学习者以有效地解决问题、更好地处理工作、更好地面对生活以及个人的兴趣为学习的根本出发点;三,成人学习是基于经验的学习,成人生活中累积的经验是其学习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并发展这种优势,能够使其更好地学习,并通过学习得到提升。可见,在针对社区中的成人开展社区教育的时候,务必将其学习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首要考虑因素,创建适用性高的课程。例如笔者所在的A社区,据调查,很多居民对文学鉴赏类的课程颇感兴趣,又由于毗邻大观园,居民对《红楼梦》的兴趣较为浓厚。因此在创设课程时,笔者便创设了名为“悦读红楼”的系列讲座。由于符和居民需求,讲座一经开设便吸引了很多居民,目前该讲座已经发展到第三个系列,每个系列都有新的居民加入,同时还拥有了一批固定的学员。

2.立足学习需要,落实课程实施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不能脱离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如前文所述,参与社区教育的成人学习者以其自身所积累的生活阅历和经验而得天独厚。社区教育的课堂,传授知识不是重点,引导学习者利用自身阅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重点,教育者应将注意力放在辅助学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上。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激发其内驱力。笔者在设计“悦读红楼”系列讲座的教学环节时,首先进行了学习意愿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摒弃了纯学术研究式的讲授,而是以居民生活经历和文学鉴赏能力为基础,选取著作中经典的段落分类讲解,同时将《红楼梦》与其他古典文学经典进行对比,以讲故事的形式将知识传递给学员。讲述过程中有意识地将阅读方法传授给学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员的阅读能力。经过检验,这种形式深受学员欢迎,教学效果良好。

三、社区教育中课程实施的方法

1.立足需求策略,优化课程开发流程,按需进行课程设置。第一,优化课程开发流程。社区教育中的课程开发,必须从需求出发,随意设置的课程难以吸引居民,更难以解决居民的实际需要。社区进行课程开发,要突出两个环节,一是调研分析环节。除进行一般的学历、职业、性别、年龄等方面的调查,还应考虑对其知识、技术、能力、心理需求等方面的调查,以便真正实现“按需供课”;二是学习人员亲自参与到课程的开发环节,以便其随时将自己的体验与开发者沟通,以利于将不合理因素减到最少,提高课程的适用性。笔者在开发“悦读红楼”系列课程的过程中,首先通过问卷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意愿。调查表明,受访者对《红楼梦》有深入了解的热情,学员普遍希望通过学习,理清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不拘于原著,也了解其他经典著作。依据调查结果,笔者将《红楼梦》的鉴赏课设计为一个系列讲座。以第一个系列“悦读红楼”为例,“悦”与“阅”同音,表明本课程的类型——文学鉴赏;“悦”也体现了课程的基调,愉悦、愉快,符和学员来参与社区教育的心理预期;同时“悦”还表明本课的目标,希望学员通过学习本课,掌握一些品鉴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阅读的乐趣。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还请来一些教师和居民进行课程体验,根据他们的反馈调整课程内容,课程讲授的过程中也分阶段发放问卷,了解居民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继续进行调整。第二,按需进行课程设置。社区教育,要转变传统的以学科为核心的课程设置方法,转而以“实际”为核心设置课程。“实际”一是指成人的实际经验和能力;二是指成人实际亟待解决的问题、急需获得的知识、急迫要掌握的技能乃至迫切要解决的心理需求。鉴于以上两点,社区课程的设置应打破专业的学科化,将课程按照需求分层分类。我们可参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社区居民的学习需要分层,包括心理需求、技术需求、能力需求、自我超越需求等。如笔者在与社区居民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老年居民有与人交流的心理需求,于是便开发了一个以“故事里的事”为主题的讲座,既能够欣赏文学作品,又能够讲故事、谈人生。这类的课在学校教育中是罕见的,只有在社区教育的环境下,本着学习者的需要出发应运而生。

2.利用多种方式,优化课程实施过程。第一,根据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仅要适合课程的内容,更要适合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笔者在实施“悦读红楼”系列讲座课程的过程中,依据学习需求,采取多种教学法。如采取讲授法,满足学员“听故事”的需求,将枯燥的理论融入故事中,调动学员以往的阅历,让学员轻松理解所学的知识;采取对比阅读法,满足学员提高文学鉴赏力的需求,让学员利用对比阅读法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采用活动体验法,让学员完成一个与教学相关自己又感兴趣的任务,让学员在体验作品情节的过程中产生移情,对作品的主题理解得更深入。此外,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笔者还在课上精心剪辑了1987版《红楼梦》的影片,将经典情节提取出来,并按照类型剪接在一起。例如将表现爱情主人公性格的场景剪接;将同一个阶层的人物剪接到一起等,让学员轻松了解故事情节的同时自然地将同类型的人物进行对比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比阅读的意识。第二,利用科技手段,更好地落实教学内容。一方面,利用科技手段,将课程内容以多种形式进行呈现。例如,笔者利用所掌握的ppt技术,创制多媒体课件,使ppt不仅是板书的电子化,更是多媒体资料的载体,内嵌视频、音频、动画等丰富的媒体资源,课堂活了起来,学员也很喜爱。另一方面,利用科技手段,整合课程资源,为学员提供便捷的移动学习平台。目前E-learning飞速发展,MOOC的方兴未艾,微课的初步崛起,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更多元更便捷的教育手段,也提供了更新的教育视角和学习思路。研究表明,国外早有利用数字技术建设社区教育网络的成功先例。早在2001年全美就有约90%的公立高校提供电子媒体的远程教育课程。英国目前更以建立“社区学习网络”为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策略。为更好地整合课程资源,使学习更便捷,笔者开展了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悦读红楼”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的课题研究。目前,针对“悦读红楼”课程已建设有多种媒体资源,并录制了微课,这些资源将嵌入正在建设的“悦读红楼”手机移动学习平台以及网络学习平台。这两个平台搭建完成,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居民随时随地学习的意愿。

四、总结

社区教育的课程实施,要立足社区教育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要符合社区教育的特性,将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视为一个整体,环环相扣,采取科学的方法,将课程内容落实。

参考文献:

[1]谢翌,马云鹏.关于课程实施几个问题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4,(4).

[2]张伟远.美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挑战及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4,(8):50-56.

[3]刘亚楠.信息化环境下社区教育网站的设计与构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2-3.

[4]王峰.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8.

[5]桂清扬.学习的未来,从E-Learning到M-learning——戴斯孟德·基根博士新著解读之一[J].中国远程教育,2003,(4):74-76.

猜你喜欢

学习需求课程实施社区教育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