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年制高职护生实施“1.5+1+0.5”培养模式的效果分析

2015-12-10张自珍赵其辉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3期
关键词:期末考试护理学思维能力

张自珍 赵其辉

摘要:目的 探讨“1.5+1+0.5”培养模式在3年制高职护生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1级3年制高职护理专业6个班随机分为对照组(n=175)和实验组(n=168),每组3个班,对照组采取“2+1”传统培养模式,实验组采取“1.5+1+0.5”培养模式,比较两组护生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及儿科护理学期末考试成绩,毕业前1个月,采用《临床思维能力考核评分表》评价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并考查护生心肺复苏、无菌技术、静脉穿刺、中心吸氧、吸痰、导尿、暂空床等常用护理技术的掌握情况。结果:实验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期末考试成绩及临床思维能力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护生心肺复苏、无菌技术、静脉穿刺、中心吸氧、吸痰、导尿、暂空床的考核成绩显著上升(P<0.05)。结论 “1.5+1+0.5”培养模式有助于3年制高职护生掌握专业知识及常用护理技术,并提高其临床综合能力。

关键词:“1.5+1+0.5”培养模式;高职护生;临床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214-02

随着高职护理教育的迅速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护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护生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未来临床工作的需要[1]。3年制高职护生是未来护士的主力军,对于这种护理人才的培养,通常采取的是“2+1”模式,即前2年在学校学习,最后1年在医院实习,但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割裂了学生与专业教师的联系,得不到专业教师的指导,不能从理论上反思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阻碍了其职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2,3]。因此,本研究将我校2011级3年制大专护理专业3个班作为实验组,实施“1.5+1+0.5”培养模式,并将其他3个班作为对照组,实施“2+1”培养模式,比较两种培养模式对护生临床主干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成绩的影响,从而探讨“1.5+1+0.5”培养模式在3年制高职护生中的实施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方法,从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3年制大专护理专业23个班中,选取3个班共168名护生为实验组;另外选取3个班共175名护生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均为女生,两组护生基础成绩、生源素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2.教学方法。对照组护生采取传统培养模式,即“2+1”模式,前2年在学校进行全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临床课程教学,第3年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临床实习。对照组采用新的培养模式,即“1.5+1+0.5”模式,第1~3学期在学校完成部分公共课、全部专业基础课、全部专业核心课等临床课程教学,第4~5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临床实习,第6学期又返回学校继续完成部分公共课、非核心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学习。

3.观察指标。①临床主干课程期末考试成绩:教学结束后,由学校教务科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卷,组织护生在相同时间进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及儿科护理学4门临床主干课程期末考试,并由同一批教师双盲阅卷。②临床思维能力评价:利用费鸿设计的《临床思维能力考核评分表》评价护生临床思维能力,该量表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护理技能、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和思维的独创性等5项内容,每一项10分,应用同一病例以笔答形式完成整体护理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评分。③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技能操作考核采用我校自编的《护理学技能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主要考查心肺复苏、无菌技术、静脉穿刺、中心吸氧、吸痰、导尿、暂空床,每一项操作满分为10分,由两位专业教师评分,取其平均分。在2011级学生毕业前1月,对两组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问卷要求当场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343份,收回有效问卷343份,有效回收率100%。

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1.5+1+0.5”培养模式对护生临床主干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的影响,见表1。

2.“1.5+1+0.5”培养模式对护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影响,见表2。

3.“1.5+1+0.5”培养模式对护生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成绩的影响,见表3。

三、讨论

目前,我国3年制高职护生的培养主要采取“2+1”培养模式,这是一种由理论→实践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忽略了临床专业课教师的作用,割裂了护生与老师的联系,当护生在实习过程中碰到问题时,不能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与讨论,很难获得专业教师的指导,因而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新的“1.5+1+0.5”培养模式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螺旋式循环,弥补原“2+1”培养模式仅为理论→实践的不足,给护生一个反思、重新整理知识以及向专业教师重新请教的机会,能有效地解决她们在实习过程中碰到的难题,而且将实习提前半年,护生也更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常用护理技术的掌握。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护生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的期末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并且心肺复苏、无菌技术、静脉穿刺、中心吸氧、吸痰、导尿、暂空床等常用护理技术的掌握情况也优于对照组,提示“1.5+1+0.5”培养模式更有助于提高3年制高职护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其运用所学的医学理论、智力以及经验,对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并实施护理措施的决策能力,是护士职场竞争力的核心体现[4,5]。一个优秀的临床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护士作为护理实践的主体,其观念的养成与行为的改变与其所接受的护理教育密切相关,而且这种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需要反复实践练习且不断完善的过程。本研究比较了这两种培养模式对3年制高职护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实施“2+1”传统培养模式的对照组比较,实施“1.5+1+0.5”培养模式的实验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护理技能、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和思维的独创性得分显著增加,表明1.5+1+0.5”培养模式优于传统的“2+1”培养模式,能够明显提高3年制高职护生的临床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1.5+1+0.5”培养模式是一种良好的培养模式,对于3年制高职护生专业知识、常用护理技术的掌握及临床综合能力的提升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最后半年需要找工作,对学习的重视不够,发生逃课的现象比较多,难于管理。因此,这种新的培养模式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必梅.谈高职护理教育改革[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120-123.

[2]张自珍.校院合作培养模式对五年制高职护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8(11):3945-39.endprint

猜你喜欢

期末考试护理学思维能力
期末考试
《护理学杂志》稿约
培养思维能力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培养思维能力
期末考试
十年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