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方面的思考

2015-12-10闵思鹏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3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闵思鹏

摘要:欲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就必须对课程加强建设与改革,如何改革,改革的收益在哪里,改革的重点又是什么,问题多多,不一而足,笔莫能罄。本文对为什么要改革、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方面的陶冶三方面做了细致的诠释,解读了大量的细节。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学生思想;以仁治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201-02

一、为什么要改革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以后,何去何从?社会发展快,就业人数多,学生心神不定忐忑难安,家长顾虑重重心急如焚,以故,我们先对就业之难略作分析。

1.就业困难何其多。曾几何时,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困难露出冰山一角,尔后形势愈加严峻,其中高职院校的专科毕业生的问题更为突出,困难更大,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问题为全社会所关注。2002年,全国大中专应届毕业生72万7千人,然而,十年之后,这个数字翻番5倍左右,可谓极度膨胀。就业市场压力重重,专科毕业生就业出现非常大的困难,而且据专家估算,未来很长时间内这种困难都难以缓解。

2.就业困难形成因素解读。困难存在,原因诸多,社会的自然发展趋势,经济的影响,企业自身的因素,毕业生所受的教育所限,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政府的管理方面,有主观、客观原因,不一而足。全球经济虽高速发展,但屡受冲击,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海啸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很多企业不断裁员,而被裁员者是“有工作经验”的人,何况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现将困境因素僭述于下。①政策导向力度缺乏。政府对就业困难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比如大力宣传,支持毕业生到边远地区,到基层单位,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并给予大力的支持,但是收效甚微,与社会的期望值尚有一定的距离,究其原因,一些措施收到实效并非轻而易举,如今是市场经济,人才流动要以利益导向为主,政府的一些措施对于毕业生来说,缺乏实质性的益处,毕业生对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没有独到的认识,固有的观念挥之不去,对就业的前景抱有迷糊的认知,行动缓慢;并且国家政府机关的人才使用机制欠缺一定的科学性,公务员选拔制度积重难返,人才流动萧规曹随,利益分配机制循常习故,改革缺乏力度,进程缓慢,严重制约了人才的发展。②毕业生眼高手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以后,大多具有眼高手低的缺点,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偏高,喜欢豪华的大都市,喜欢门庭显赫的超大企业,喜欢所谓铁饭碗式的国有企业,喜欢热门行业,看重白领职业,而这些单位竞争激烈,甚至经常裁员,这些毕业生始料未及;与之相反,西部地区、北部地区、偏远乡村,这些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毕业生又是望而却步,毕业生忽略了对自身的正确评估,他们好高骛远,急于工作,却因为操之过急而急功近利,因急功近利而失去了很多大好的时机。事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没有经过磨练的人生往往经不住现实的一击,应从小做起,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基层,积累经验,将来一定有大的机会来临。③观念落后。毕业生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大部分人热衷于白领阶层工作,鄙薄一般性、技术性的工作,不甘心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这种思想长期影响着就业取向,一时还难以扭转。人贵有自知之明,石勒是奴隶皇帝,朱元璋曾经放猪谋生,大学生要抛弃“高学历情结”,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起。

3.突破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策略。①思想破臼除窠。各行各业都能创造价值,“蓝领”与“白领”不一定就泾渭分明,各职业型态彼此融合,初入职场,身居普通职位在所难免,历经磨练,才能够脱颖而出,求职时要有正确的定位,心态端正,吕坤说,“待机若死,乘机若矢”,有相当的参考意义。②实行毕业生多证制度。国际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比如德国,从业人员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在我国,应该效法先进国家,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教学中,高职院校应及时地在教学安排中引入有关职业资格培训的课程,让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能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落实双证书制度或多证书制度。

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高职课程改革任重道远,这项系统工程的设计,需要参考各方面的因素。教学要以人为本,授人以渔,改革要破臼除窠,大刀阔斧,不要萧规曹随,固守陈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巧妙地引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个性,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学习当中,培养学生富于创造的激情,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出现问题,善于分析,善于推理,善于解决,无问题时善于质疑。宋朝张载说,在可疑处而不疑者,无学也,学则须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才是真正的求学精神。审慎研究教学内容,安排好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求,考虑学生的内在能力,结合社会条件与学生的职业目标来组织教学与开发课程,启发学生勇于探索,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更上层楼,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熟悉网络技术,必要时联合企业、行业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

1.课程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是为就业服务的,基础理论知识要扎实,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没有实践,学无所用,纸上谈兵根本不适应社会的需要。教学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学生毕业就可以在合适的岗位上大显身手,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学生在岗位上能够游刃有余;改革高职课程内容的做法包括:一是高职课程改革既要重视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研讨,又要开发出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本土课程。二是既要重视传统课程内容的改革,又要重视新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三是注意教学的实践性,与企业紧密合作,关注企业动向与需求,注重产学相结合,推行导向性的实践方向,教学知机识变,搞活开放。

2.专业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就是专业课程改革,细致入微地研究教学目标,领悟教学真谛,洞悉教学方向,研究各行各业的特点。高职教育,旨在突出职业能力,因此教学的内容必须实用,而且要具备综合性。如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就可综合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概论、前厅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康乐服务等,各个方向都会涉及到一些,其他的包括旅游管理学、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管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酒店管理学、旅游文化学、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旅游规划、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客源国、地区概况等,当然还有旅游专业英语,不胜枚举。endprint

三、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方面的陶冶

1.以仁治学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申明,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使人们团结与自强不息的尤其是精神文化。文化代表着小到个人大到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建设;祖国的强盛和繁荣,需要文化的裨益。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此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笔莫能罄,安可言喻?国家文化软实力皆赖此提升。教育我们的学生,努力学习,胸怀坦荡,认真掌握文化知识,与人无忤,效法圣贤,处处谦让,心静无垢,德行渐长,智慧日增。让他们能够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掌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本领,严格拒绝腐蚀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杜绝不良思潮,凝聚社会精英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繁荣,用新时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润心灵,武装头脑,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一度做到宰相职位,《宋史》记载范纯仁说“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这就给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审慎要求自己,让自己的德行不断升华,团结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维护党的政策,团结在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洗涤世风,移风易俗,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宣传公共道德,去除不良习气,弘扬时代新风尚,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培育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他人,能够承担社会的责任,从我做起,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义无反顾,引领学生走出思想困境,加强公共道德,增加自信心,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

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手段。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期学生思想动荡,需要高职高专院校加强思想教育的力度。随着西风东渐和经济全球化,鱼龙混杂,利弊相生,各种各样的文化相互激荡,让学生们应接不暇。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事,学生们的认识能力还不是很高,真善美与假恶丑容易混淆。随着物质的发达,很多人精神空虚,行为虚妄,对社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社会的矛盾日趋复杂,社会利益关系、就业方式与分配方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状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就业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对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冲击,学生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低,自我调节、心理保健能力差,所以出现的问题多多,以致有些人甚至出现颓靡、堕落与崩溃。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手段,让学生对这个社会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有自信心,善于挖掘自己的潜力,勇于张扬个性,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能够准确地辨别是非,通过思想教育,能返本还源,洗涤身心,壮大、深邃、丰富、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生活和集体的归属感。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路漫漫其修远兮,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别具一格,重视创新,开展特色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届时才能够解惑果就传道功成,真正解决高职教育面临的系列问题。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