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2015-12-10潘宏志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3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在从事知识、技能获取过程中,在理论研究、社会服务和技术开发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能力。本文通过对农业高校文科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和相关调研,分析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因素,进而提出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导师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强化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3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其形成

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的创造性潜力。它主要由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经验、创造性人格和认知风格、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实践技能等要素构成。[1]我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的年龄一般在22岁至30岁之间,该年龄段的研究生更具创新所需的生理机能、智力品质以及思维能力。处于此阶段的研究生应该已经具有基本创新能力要素,但还需要在学习和工作生活过程中逐渐完善创造性人格特征、创造性认知风格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且需要进一步学习特定领域的知识、专门技能和创造性实践技能。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在从事知识、技能获取过程中,在理论研究、社会服务和技术开发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能力,是一个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过程[2]。创造一个有益于研究生能力形成的外部环境是极其重要的,否则研究生将没有积极性积累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力。

二、影响农业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

本文通过分层抽样方式发放调研问卷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进行调查,调研对象为农业高校文科在学全日制研究生,博士生每个年级选取10名、硕士生选取5名,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42份。问卷中要求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从“影响很大”到“影响很小”)的里克特(likert)五点量表上作唯一回答,统计时均按照5、4、3、2、1计分,统计分析采用SPSS进行。问卷中涉及到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有18项(表1)。其中来自学院及学科的因素9项(1-9),来自导师的因素3项(10-12),研究生自身因素6项(13-18)。

调查发现研究生对每一个项影响程度的评价都较高,18项指标评价中“影响较大”及以上的指标(M≥4.00)有7项,评价“影响一般”的指标(3.00≤M<4.00)有11项。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不能从单一的指标或几个指标加以考虑。通过内容分析发现,排列在最前面的因素主要是来自导师和学院及学科(M≥4.0)。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一方面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导师在研究生的学术成长、人格发展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与我国学者黄学(2004)提出的“在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导师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的结论相一致。另一方面学院及学科的创新氛围和培养机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调研中研究生普遍反映社会实践环节较少,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研究方法论的课程偏少,学科对研究生创新活动的投入不够,特别是研究生寒暑期社会实践经费不足。部分研究生课堂教育仍然采用灌输为主而不是像国外那样采用讲座式教学和小组讨论方式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动性。学界普遍认为,哲学和人文艺术教育对提高一个人的科学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我国农科类高校普遍存在哲学艺术教育和数理训练的匮乏,另外,学院及学科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也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从研究生自身来说,其本科阶段的学习状况也会影响其创新能力的提高。本科阶段基础知识为研究生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很多本科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迫于就业压力继续读硕、博研究生,虽然能够通过考试,但是不利于长期发展,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加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建议

1.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①围绕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深化研究生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以创新为灵魂,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利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业界的影响力,多渠道搭建科学研究平台,建立多元创新培养模式,联合国内兄弟院校和国外优势办学资源,建立和完善校企、校所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机制。②探索建立跨学科、跨单位团队式联合培养,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对部分有专长的研究生可不受培养方案的限制,实行个性化培养和个性化管理。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课程选修平台,鼓励研究生根据兴趣自由探索加入研究团队。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遴选机制。完善导师遴选标准和办法,对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导师进行分类遴选,分类考核。在选拔研究生导师时,不但要看重学术能力、学术成果,更要看重学术道德。要大力培养勇于创新、学风正派的青年学者,打破导师终身制,多渠道引进导师。在导师招生资格上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学科发展要求来确定导师的招生方向及招生数额,对有科研项目支撑的导师才能招生,无科研项目支撑的则少招生或不招生。改革研究生的指导形式,实行“双导师”制,可以尝试在不同高校之间实行导师共享,或聘请外国知名学者、教授、产业高层人员、政府及其他部门有一定理论或实践水平的专业人员担任导师或兼职导师。

3.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和案例库建设。全面推进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课程体系的贯通,删除内容重复或差别不大的课程,将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建立本、硕、博相互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加大案例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加强案例库建设,逐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大纲”培养。加强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及科研论著的出版工作。

4.强化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探索建立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体系、研究生创新培养环境等研究生创新平台,通过以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和主题实验室为基础,构建研究生创新活动平台;以创新基金资助体系为载体,构建创新活动激励机制;以实践创新为基础为研究生营造创新氛围,以此激发研究生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校企合作,加强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规模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通过在企业工作站的生活学习,可以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提高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工作中锤炼个人的品行。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水平。国际化是衡量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标杆,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要坚持把国际化放到学科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国际化理念渗透到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探索建立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努力营造吸引国际顶尖科学家的学科生态环境[3]。

参考文献:

[1]丁海莺,丁松滨.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其形成[J].中国电力教育,2006,(6):18-22.

[2]王衡生.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3,(1):35-37.

[3]潘宏志,刘国瑜,陈金彦.基于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6):55-58.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
高职室内设计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浅谈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向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