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中基于人才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良性促进关系的研究
2015-12-10赵宇宁窦峥国强綦俊炜宫妍吴博文
赵宇宁 窦峥 国强 綦俊炜++宫妍++吴博文
摘要:在研究型大学中,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校管理者关注的焦点,只有这两项工作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工作。本文从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解决的策略,建立两者之间的良性促进关系。
关键字: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促进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064-02
大学的基本职能一直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对教育的再认识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大学与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侧重。近年来,国家教育部相继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等重点发展项目,旨在促进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很多高水平大学也提出了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这也是符合社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然而,要想办好研究型大学就必须处理好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师在做好人才培育和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能做好科学研究工作,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一、教学与科研工作不协调带来的问题
教学与科研这两项工作属于不同性质的活动,不可避免地产生相互影响,一直以来二者的完美结合几乎没有出现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大学、同一大学的不同学科和领域中,也都存在教学与科研的地位失衡的问题[1]。在强调科学研究工作的研究型大学中,两者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
1.教师时间和资源有限带来的问题。教师是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主体,负责组织、实施教学和科研活动。一方面教书育人是每位高校教师的人生价值所在,其主要精力必须是从事教学活动,这是其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大学同时也担负着知识创新、推动科技发展的任务,而科研工作由于其创新性、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又势必要耗费教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不管是对一所高校还是一位教师而言,精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投入大量的时间授课和指导学生,必然无法专心于科学研究和出差调研等工作,而工作重心都集中在科研工作上,又无法保证按课表安排完成授课工作,这就出现了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争抢教师的局面。
2.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和评价体系带来的问题。有学者认为,研究型大学“是以学术研究为主要任务,教学体现科研,侧重研究生教育,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而服务于社会来实现大学的有用性”[2]。且不论这一说法的正确性,就现阶段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来看,确实提高了科研工作在大学中的地位,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与科研经费在大学经费组成中的重要地位紧密关联。目前社会上对于高校的各种排名、评估、认证都是以高水平论文、获奖和重大科研项目等作为重要指标来评价大学的。这种做法导致各大学为了排名又将这些科研指标转嫁到各教师身上,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引导教师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在大学里,一名教师所取得的成就、职称评聘、年终考评等工作主要是以其科研成果的产出来评价的,基本上很少有教师因为授课效果好,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而获得晋升和加薪的机会。另外,科研项目经费又为学校及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与教师的收入息息相关,当大环境的引导和学校的激励都偏向于科研工作时,势必会对教学工作带来更大的冲击。
3.科研工作定位不准带来的问题。科学研究工作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前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从事科研工作的机构大概分为三类,即政府的科学研究机构、企业科学研究机构和大学。对现代科学研究进行分析,普遍认为科研工作可以又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生产)研究三类[3]。由于这三类科研机构各自的目标、组织、任务不同,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也有所侧重。根据相关学者对美国这三类机构科研经费构成统计数据看[3],企业的研发机构主要以开发(生产)类科研为主,瞄准市场,争取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政府的科研机构基本均衡发展,既掌握核心的技术成果,还要做好产品的开发和技术的储备工作;而大学则以基础研究工作为主,应用与开发研究为辅。由此可见,大学开展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科技发展、学术进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而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当大学或教师混淆了大学开展科研工作的目的时,就会对其主业——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就会出现老师变老板,师生关系变为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出现为了完成项目而影响学生学习和毕业的情况。
二、协调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策略
研究型大学重视科研,同时又要兼顾教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需要大学立足于整体和长远发展,从学校的大局出发,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管理体制和评价方式方面进行协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才能推进研究型大学的良好发展。
1.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教学工作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来组织安排各类课程环节,要求教师严格按照课表安排进行授课,不能因为科研出差或做试验而随意停、调课。为了不把教师限制在教学工作中,就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为教师松绑,建立利于教学和科研双方面的管理模式。比如每门课程都配备双授课教师,一名教师作为主讲教师,一名教师作为辅助教师,当主讲教师因科研活动不能授课时,由辅助教师接续讲授该门课程,并在工作量认定时对双方的工作有合理的体现。这样就可以让教师既能讲好课程,又不会耽误科研工作。这些具体的管理办法要依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来不断调整和改进。
2.明确研究型大学中科学研究工作的定位。大学作为知识的传播机构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这是社会赋予学校的首要任务。科研工作、社会服务等职能都是围绕着如何能更好地培育人才、输出精英这个主体来开展的,搞清这个问题,明确大学发展的根本目标,才能更好地开展其他工作。因此,在研究型大学中为了高质量地培养学生,发挥大学科研紧跟国际学术发展前沿的优势,科研工作要以基础性研究、创新性研究为主,占领学术制高点,与研究所、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工作有所区别,在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下,将先进的学术成果转化为科技生产力,推动全社会的科技发展。不能本末倒置,为了科研经费承接大量“短、平、快”的生产项目,分散了教师的注意力,也达不到对学生教育和培养的目的。endprint
3.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评价及考核体系。要想保持教学与科研工作积极促进的关系,就需要从业绩津贴分配、教师职称及岗位评聘、实验室资源分配等几方面统筹考虑,建立对教师教学、科研工作协调配合的考核评价体系。体系是由多方面的制度共同构建出来的,但不论在哪项制度中,最首要的问题就是处理好教学激励与科研激励的平衡关系。这里说的平衡,不仅是指同一个教师自身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平衡,还可以是不同类型教师之间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大学不需要每个人都是全才,都能既做好教学工作又做好科研工作,也应该允许擅长做教学的教师多做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多做科研,从教师队伍整体上达到教学与科研的平衡。通过这些制度、体系建设,大学应该让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都能各得其所,一方面让专注于教学的教师有晋升和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要综合考虑大学科研工作发展的定位和目标,完成大学应做的科研工作。
4.营造具有科学精神、学术自由的学术氛围。在很多大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在对二级学院进行年终考核时,学校要根据之前与学院签订的考评指标来核发学院年终的业绩津贴总额。这些量化的指标主要是与科研相关的要求,比如每年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科研到款的数量、参加国际会议的数量、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数量等。这些指标在逐年提升,今年达到了,明年就要求增加更多,教师为了完成指标疲于奔命,很多时候只能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为了科研到款而跑关系、拉项目,偏离了大学科研工作的主旨,同时也造就了大量的垃圾文章和低水平、重复性的科研项目。我们都知道科研工作有其内在的自然发展规律,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要允许错误和失败存在。大学要用包容的态度来对待科研工作,营造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不要为了达到各种科研指标就急于求成,不要靠硬性规定、下指标等行政手段来推动科研工作。
三、建立研究型大学中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良性关系
教学与科研两项工作非常重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能互相促进,处理不好就会互相影响,因此,要想达到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大学就要努力营造两者互相促进的良性关系。首先,要利用研究型大学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和高水平成果的优势,鼓励科研教师将科研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入到教学工作中,同时也将学生由传统的教室教学模式带入实验室边教边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经济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毕业生。其次,不能盲目追求科研项目的数量,不要急功近利的强调科研成果的产出,而是要重视纯粹探究的基础研究、追求原始性创新的科研成果,坚持科研工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在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加强高水平人才培养,从而最终体现在研究型大学所特有的追求卓越的精神气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上。
教学与科研工作一直是大学的主要工作,要想达到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必须根据不同大学的定位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相关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授课中,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更多知识和能力,再参加到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从而达到“教研相长”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士宏,陈武元.论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化工高等教育,2006,(1).
[2]孔养涛.如何有效协调发展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J].新课程研究,(2012),(1).
[3]胡建华.大学科学研究的性质、地位、作用之比较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