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文性思想教学理念引入思想品德课堂
2015-12-10石洪辉
石洪辉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最根本的追求以及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的人文性。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将人文性思想理念引入其中,体现新课改理念,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思想品德课内在的人文价值需要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发掘。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思想品德课堂人文性把握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人文性思想教学理念;思想品德课堂;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274-02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最根本的追求以及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的人文性。初中阶段是学生涵养道德、提高人文素养、树立正确人生观、发展自己的重要时期。把人文性思想教学理念引入思想品德课堂,体现新课改与创新教学理念,推动学生更好的发展,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认识初中思想品德课人文性质的价值
(一)能够推动课程的完善发展
以往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灌输说教多、自主感悟少,学生的主动性难以调动起来,学生不乐学,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在于没有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的高度出发,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就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使思想品德课的目标真实体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使思想品德课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其科学性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从而推动本课程的完善、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在学校教育中曾经出现一种近视的功利主义倾向,一味强调升学应试,并以此为指挥棒,硬梆梆地传递、灌输现成的政治概念、原理和观点,教师居高临下,学生唯命是从,被动、服从,知识形成的过程遭忽视,学生成长中的需要被忽略,使原本应该具有和谐融洽气氛的课堂逐渐变得乏味、烦闷。在教学中将人文性的理念引入其中,能够有效地引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与愿望,并给予学生真诚的关爱和思想的启迪,让他们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唤起他们求知的热情。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大大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三)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促进作用
科学给人以真,艺术给人以美,人文给人以善。人文课堂无疑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最主要的途径。思想品德课重视人文性的发挥,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不断地完善与超越自我;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内化思想品德教育;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从小处着手培养教育学生,促使其形成良好习惯;总之,将人文教学理念引入思想品德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人文品味以及人文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塑造民族精神。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人文性的把握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这种内在的人文价值需要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发掘。本人通过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积极探索人文精神与学科教学的支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体现教学过程应有的人本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透彻地了解、把握教材,善于抓住人文精神的升华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充分的把握,恰当的发掘。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挖掘其他方面的人文资源,如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素材、体现当代人文精神的重大时政资料等等。如教师以地方革命传统资源——乌山革命根据地教育基地为载体开展思品教育实践,在实地考察、图书阅读、网上阅读过程中,乌山历史、乌山人的精神激励着学生去探究、发现、弘扬。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前辈在恶劣的条件下为祖国的解放事业不畏牺牲、英勇抗战的革命精神,继承革命先辈这种不怕困难、不畏艰辛的艰苦奋斗精神,养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感动之余,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在学生实践體验的前提下,教师把乌山革命事迹、新时期乌山人精神融入教材,与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章节相结合,学生在道德力量的熏陶、感化下,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在讲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框题时,当教师要求学生结合乌山革命斗争史,举例说明哪些人物是“中国的脊梁”时,学生们甚至会滔滔不绝开始介绍,这些英雄人物使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力量,接下来学生旁征博引,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个教学难点教师讲得少,没花太多精力,学生却学得多、学得扎实、透彻。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人文资源,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实践出真知的力量。
(二)构建开放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空间
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上看,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学比较封闭,缺少创新理念,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性理念的引入,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系统,留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与学习空间。如在“我们争做红色传人”综合实践课上,教师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播放“红色影视”光碟,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时尚感人的方式解读红色文化,让学生在感知、理解、判断之后,内化为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行动,从中引出主题“我们争做红色传人”。接着让学生分组分工,自主活动,创作演练,用自己擅长的表演形式和内容表达对革命英雄的敬仰,自觉传承弘扬革命传统,在活动中,学生以搜集到的资料作为依据,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通过思想的交锋达成了共识。通过活动,学生调动了所有感官,特殊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升华了他们的道德情感。最后,在课堂展示、汇报成果阶段,教师惊喜地发现学生的面貌焕然一新,他们用丰富饱满的情感、生动的表演诠释了当代具有“红色”性格、“红色”气质的中学生形象。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空间,使他们终身受益。
(三)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文教育
要保证人文教育实施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相结合。例如,在漳州市人大代表选举动员过程中,有些年满18周岁的中学生对选举漠不关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向学生讲述公民的选举权等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选举权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体现,每位公民都应该珍惜这项来之不易的权利。通过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又如,在上“让生命之花绽放”这一课时,谈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联系到新时代雷锋精神时,有的学生认识偏激,罗列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漠视生命的不道德的现象,他们认为当今世界已经不可能有“雷锋”的存在。针对这种思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及时点拨,积极引导。辩论中更多的学生用大量的事实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道德模范楷模等鲜活人物的感人事迹,印证了雷锋精神并没有过时,雷锋精神以其巨大的道德魅力始终矗立在人们的心中,激励学生为社会作出贡献,以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
(四)重视考试评价的人文关怀
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测试的环节上,教师要积极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试题严格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实际命制,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成长需要,注重挖掘与学生紧密相连的时政热点资源与典型素材,鼓励学生联系所学创新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凸显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功能,考核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在测试卷中出现这样的题目:“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你有哪些具体行动?请举例说明”。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维开阔,回答富有创造力,如“利用节假日时间,担任乌山小导游,为游客讲解乌山革命英雄事迹,弘扬革命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等。又如“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请你写一篇有关红色文化下乡传承的计划书”等试题,这些题目没有固定死板的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可自由发挥,拓展思维,体现能力,表达情感。学生答卷的过程就是一次接受教育的过程,是对自身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自我构建。
(五)优化研究性学习,为人文教育开辟新的渠道
人文教育具有体验性的特点,要让学生真切地把握人文精神,需要有亲身经历的心理体验过程。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体现了人文教育的体验性特点。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通过思想的交锋,最后得出科学合理的研究性學习报告等等。这个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例如,在“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治理”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中,首先通过指导学生查阅多方面的资料,对漳江口红树林的历史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考证,然后让学生了解红树林具体整治措施,在整治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应的对策,以及整治后所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经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写出调查报告,提交了一份保护和改善红树林环境的建议书,积极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深刻认识到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要自觉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意识,达到真正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中学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文素养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重视培养。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任重道远,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大胆质疑、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能够终身受益,自觉地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