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2015-12-10梁春英衣淑娟黄操军韩静
梁春英 衣淑娟 黄操军 韩静
摘要: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教育的热点问题,它影响着未来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研究生教育体系在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下,应当加强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培养。笔者在本文中就是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分析了普通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理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生的科研实践,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营造学术氛围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推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关键词:创新性能力;农业院校;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263-02
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所具备的创新素质和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技能的综合体现[1]。创新能力是经济竞争的重中之重,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进步灵魂。[2]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是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核心和基本目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是创新教育体系的主干,在创新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构建出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让创新能力培养逐渐完善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培育体系。
一、普通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培养现状
根据目前的研究生培养状况来看,旧有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学科专业教育和学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理论体系还不完善,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开展。
1.研究生生源不足,缺乏优秀生源。因受学科与专业的偏见和影响,普通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录取分数偏低,生源不足,一般情况下,学校需要降分录取。在研究生的录取过程中,我国的研究生录取制度还是采用以考试成绩高低来决定学生录取与否的标准,这往往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创新能力的审核以及对综合素质的考察,这样就使得生源质量的好坏与否教师不得而知,同时对创新能力的考查也就忽略掉了。这种不太理想的考核录取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2.导师学术水平和投入精力参差不齐。作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在教育研究生的过程中,应对本学科的前沿性问题进行熟练掌握,在教学中应突出学术的前沿性,对研究生的科研方法进行确认,合理的安排教学科研进度等,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与之相随的使命感[3]。但是有的导师教学和科研任务比较繁重,只顾忙于自己的科研课题,对学生培养采取放任的方式,缺乏责任心,缺乏学术指导,造成所培养的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够。还有部分导师科研项目较少,科研经费明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自己所带的研究生不能直接参与科研项目的实践和研究,只能“坐而论道”,缺少实践经验,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直接制约了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
3.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不合理。合理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与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及体系,同时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过多[4]。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严重不够,教学方式看重知识掌握的同时,忽略了研究生创造力及个性能力的培养,导致研究生缺乏批评和怀疑精神,教学手段单一,严重制约了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4.研究生学习创新主动性不强。对于部分研究生而言,希望尽快毕业,而不愿意过多地投入到付出时间过长、精力过多的创造性研究中去,进而放弃了研究[5]。还有一部分研究生没有深厚的专业功底,专业基础较为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些研究生过分依赖于导师的指导和帮助,缺乏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能很好地把握科研活动的基础规律,更不能进一步产生出创新的科研成果和新观点。另外,以就业为目标,部分研究生只选择专业课程,相对缺少其他学科的指导,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综合能力低下,进而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6]
二、普通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培养对策
结合普通农业学校建设发展目标以及相应学科的自身特点,突出学科发展特色和定位。通过有效的研究,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配置,提升学生创新素质及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并总结出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1.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积极倡导研究生对未知的知识进行探索、创新,鼓励研究生以独特的认知思维发展,倡导学术自由、独立思考的精神,很大程度上从整体上影响着研究生的创新能力。[7]通过自由宽松、和谐独立的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研活動,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营造开放式学术环境,突出研究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主动发掘与思索问题,引导其形成对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与判断力,培养其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逻辑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协调发展,形成积极的问题意识,形成自主、宽松的学术创新氛围,树立学术上人人平等的理念,鼓励合理竞争,赋予研究生更多的发言机会,形成活跃的学术氛围,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8]
2.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对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按学科的相互承续关系和内在逻辑体系,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整合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强化创新训练。在学科课程中,结合学生发展和学科特点,优化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布局和功能。开发跨学科课程与增加任选课程比重相结合,构建满足研究生个体需求的多元化课程体系。[9]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注重创新人格教育、渗透创新教育的内容,构建分层次模块化课程结构,逐渐将创新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综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操作动手能力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
3.加强研究生的科研实践。从实践教学出发,对原有实践环节的整合,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优化,建设集教学、实践和科研于一体的研究生创新基地,增设工程训练环节,突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具有包容性、开放性、鼓励性、自由和谐等特征的创新平台,为研究生的创新活动和创新思维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形成一个开放、舒适的团队氛围,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讨论,进而提高创新能力。探索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建设层次化实践教学平台,形成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4.开展创新能力训练。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平台,构建由“专业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组成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和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以单项模拟训练或综合模拟训练的方式,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获取创新创业的直接经验,认识创新创业的规律,把握创新创业活动的程序和方法。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的开放式创新训练基地,探索研究生创新学习机制,将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与科研方向及竞赛活动有机结合,实现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支撑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5.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更新教学观念,重点探索案例教学方法,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风气、研究习惯以及研究方法,以增强专业技能与科学探索能力,为学生提供创新基础。组成科研创新团队,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专题讲座、企业考察等多种形式,突出实战经验的传授,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其培养机制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仅涉及教育中的某一个环节,同时还贯穿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创新能力的整个培养过程,通过不断完善管理思路,在研究生选拔机制、教学模式、培养过程等多个方面着力改革,将创新当作研究生教育的主导核心,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将创新实践渗透到整个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顾万荣,马月璇,邹德堂,等.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农业教育研究,2013,(4):9-12.
[2]张军,李小昱,王为.试论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8,(1):75-77.
[3]王伟.导师队伍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27(4):131-133.
[4]樊兰.浅谈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8):26-27.
[5]曾红元.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4(3):42-44.
[6]劉超,衣淑娟,梁春英.面向现代化大农业的创新型人才培育体系——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电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
[7]崔海亭,彭培英.地方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0).
[8]瞿伟,刘晓武,李鸣放,黄晓玫.影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发挥的制度因素分析——国外研究生教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05).
[9]唐昆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