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公共卫生人才的特色培养
2015-12-10陈华谢章斌肖海燕王忠海
陈华 谢章斌 肖海燕 王忠海
摘要:公共卫生问题趋于全球化已成为广泛共识。结合国家《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武汉大学在公共卫生人才的特色培养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全程双导师制”培养,培养过程与国际接轨,顺应医学科技内在需求,积极开设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的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全球化;全球健康;交叉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21-0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艾滋病、SARS、禽流感、埃博拉等传染性疾病的蔓延,疾病无国界已成为广泛的共识,诸多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亟待跨国界、跨学科、跨行业的联合行动和各种力量的汇聚才能得以解决。这就需要一大批既掌握公共卫生基本知识和技能,又具备国际沟通和协调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原国家卫生部2011年发布了《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为我国未来十年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总体目标和方向。《规划》在主要任务中提到要“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探索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等,这对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球化背景下,培养与时俱进的公共卫生人才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武汉大学作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多学科交叉优势明显的综合性大学,对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具有独到的优势,经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全程双导师制”培养、培养过程与国际接轨、开设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等特色。
一、实行“全程双导师制”培养,促使理论与实践融合
导师,是高校大学生学习和学术指导的直接承担者,是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关系最为密切的师长。建立“导师制”,可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实现知识传授和经验传授的有机统一,实现专业引领和人生引领的有机统一。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通过不断探索,多年来逐渐形成了“全程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1.“全程双导师制”培养做法的特点。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紧密结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须满足社会、人类的公共健康需要,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公共卫生问题,制定了每位学生自进校之日起,配备一名校内教师作为“第一导师”(简称“一导”),一名校外导师作为“第二导师”(简称“二导”),以“一导”为主、“二导”为辅,共同开展教学与培养工作的一种导师制度。学院从2006年开始在研究生教育中实行“双导师制”,2007年又在本科生教育中推行,随后逐渐过渡到“全程双导师制”。学院利用校外丰富的现场资源建立多个教学实习实践基地,从国外合作高校、政府部门、省市疾控、医院、保健单位、科研机构、校内交叉学科单位等聘请了数十位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素质的专家行家、知名人士担任校外兼职导师,让学生在校外兼职导师所在的单位实习实践,针对实际问题开展研究。让校外导师参与到实践项目、实践课程教学、论文写作等培养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工作。
2.“全程双导师制”培养的三个层面。博士生培养。主要通过校内博士生导师与国际知名大学和优势学科的专家教授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生。学生入校后第一阶段,在国内“一导”的指导下学习理论课程,从事课题研究,第二阶段在国外“二导”指导下,到国外继续课程学习,进行深入的课题研究。目前学院有半数的博士生在美国或香港的大学从事博士论文的课题研究和项目研究。硕士生培养。学院根据不同的专业研究方向,聘请该领域经验丰富的校外“二导”,由校内、校外两位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业。学生有较多机会参与校外导师的课题研究和工作现场实践,促进了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为硕士生研究选题拓宽了思路,也为地方科研注入新的活力。本科生培养。新生入学后,可双向选择校内外“一导”、“二导”作为自己的指导教师。校内“一導”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培养潜质,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指导学生利用武汉大学公选课平台合理选修课程,解答学生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校外“二导”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带着实际问题进行探究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去。
3.“全程双导师制”培养的效果。过“全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探索,学院学生在创新实践、科学研究和就业效果等方面成效显著。近些年来,学院本科生已连续多年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武汉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目前在研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项,结题5项,分别获得优秀、良好的成绩;结题和在研校级项目57项、暑期社会实践26项,学生参与面达86.6%。在“一导”“二导”的共同指导下,7名本科生学位论文获评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9项实践创新成果获省级校级大学生科研成果奖;1名研究生的《湖北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调查报告》研究成果被纳入2008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1名研究生主笔撰写《湖北省中医基本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高度认可,并授予学院“2009年国家中医基本现状调查优秀组织奖”;13名硕士研究生团队承担的“对全省17个市州实施医改以来的群众满意度的第三方评估”的结果报告被多家国家级媒体报道等。
二、培养过程与国际接轨,让学生具备国际视野
《规划》强调,“国际合作是加快医学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对国家医学科技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武汉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努力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全球意识和开放精神,能承担国际合作、参与国际事务的高素质人才。学院先后与海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与国际发达高等教育的对接,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生交流等方面融入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元素。
1.师资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首先需要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教师自身的工作与国际接轨,能把学生带到与国际接轨的学习研究平台。近五年来,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通过外引内培,教师学缘结构的国际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学院大力引进海外人才充实教学与科研队伍,除大力引进专任教师外,学院还利用国外优秀教师资源,通过聘用美国杜克大学、夏威夷大学、韦恩州立大学和我国台湾中正大学等多位教授作为珞珈讲座(客座)教授,进一步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与多元化。同时,学院制定专任教师出国研修计划。通过外引内培,引进了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开拓了教师国际视野,提升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2.课程的国际化。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改革中,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国际接轨,做好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结合专业和课程设置,有选择引进外文原版专业教材,如《全球健康》、《健康教育》等。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开展教材建设,在已有课程中增开国际性内容。在课程的国际化探索方面,学院通过开办本科国际化试点班,进行本科生国际化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3.教学的国际化。积极探索符合国际主流教育思想的教学模式,综合借鉴国外教学体系,在教学改革中逐步与国际接轨。教学过程注重吸收国际上先进的培养内容和方法与本土教学方式方法的融合,部分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医疗保险》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相关内容也要求由珞珈讲座(客座)教授讲授。在本科生教学中,注重植入全球性、开放性教育理念,引入国际上先进的专业知识等;学院在研究生教学中借鉴了美国MPH培养模式和做法,重点打造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战略品牌等。
4.学生的国际化。多年来,学院通过联合培养、科研实习、暑期交流、交换生等多种形式和国外高校、研究机构互派本科生、研究生学习交流。一是把学生送“出去”交流学习。近几年来,学院通过“3+1+1”和“4+1+1”等联合培养项目与国外合作伙伴共同培养中国研究生9人,实现短期交流本科生、研究生56人次。2008年以来,学院每年选派3-5名学生作为“夏季交换生”到美国夏威夷大学进行一个月的交流学习,至今已派出25名学生。自2013年开始,每年暑期选派10~15名学生赴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进行科研实习。目前,学院又与泰国玛希隆大学签订协议,双方建立实习基地,自2015年开始,互派学生进行中短期交流和科研实习。二是吸纳国外学生到中国学习。近年来,学院接收国外学生来院短期交流和留学生来院学习达34人。近3年,接收2名国外访问学者来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5名中非友好项目学生、1名亚洲学生攻读硕士学位;接受美国、瑞典、日本等发达国家18名本科生、研究生进行为期4~6周的学习和联合培养。
学生通过国际交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及优势课程,开阔了国际视野,具备了一定的全球意识和开放精神。如今,学院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已结出硕果。自2012年来,已有多名学生在国际学术论坛或国际大会上崭露头角,发出中国大学生自己的声音,展现中国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和形象。
三、率先开设“全球健康学”专业,培养特色人才
《规划》提到,“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推动以提高素质与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健康管理、心理卫生、公共营养、老年护理、社会工作等相关人才培养。促进新兴与交叉学科和专业的人才发展。”武汉大学顺应医学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推进医学科技的持续创新,于2012年9月申报并成功获批在国内开设全球健康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全球健康学是一门以公共卫生学为基础的,涵盖临床与基础医学、生物学、社会学、人口学、环境科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传统预防医学专业强调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在医学领域和医学模式下公共卫生技能的培养,但在涉及需用全球视野通过跨学科、综合性来研究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时,仅用传统的预防医学和相关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需要也无法解决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需要培育新兴学科增长点,通过跨学科融合,应对日益凸显的全球卫生问题。
1.成立全球健康研究中心,打造全球健康学科平台。武汉大学2011年6月成立了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该中心充分利用武汉大学的综合性学科优势,通过整合校内与健康相关的学科资源,共同研究全球性疾病流行与蔓延对我国产生的危害。中心下设人口与健康、环境与健康、行为与健康三个研究室,聘请国际知名专家担任研究室主任,根据研究领域的需要不断吸纳海内外、校内外、跨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通过凝聚国内外智力资源,中心以健康不平等、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与健康的关系、突发事件与健康的关系等作为重点研究方向,逐步形成国际交流窗口和高水平智囊库。
2.开设全球健康学本科专业和硕士专业。全球健康学是具有高度国际化和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系统培养全球卫生人才,既是国家战略需要,也是适应全球卫生合作和发展的需要。2007年起,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加快了国际化办学的步伐。随着视野的拓展、理念的更新,在思考如何拓展新兴学科的过程中,武汉大学逐步把申办新专业的目光聚合到全球健康上。学校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在整合美国等国外高校相关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于2011年正式向教育部申报“全球健康学”本科新专业。2013年,武汉大学又申报获得了全球健康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全球健康学专业将充分利用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资源优势和學院国际化办学的先发优势,培养一批能承担全球健康领域理论研究、政策评估、国际卫生资源整合、全球疾病控制等方面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在全球化视野下,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十年磨一剑,坚持把“全程双导师制”培养和国际化办学,努力开拓全球健康新兴领域等作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特色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循着特色办学的路径,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快速发展,整体实力得到很大提升。当然,学院的特色办学在推行的过程中仍需继续完善,将这些特色进一步研究凝练,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不断发展,通过特色办学带动学院人才培养、学科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卫人发〔2011〕15号)[EB/OL].[2011-04-28].
http://www.gov.cn/zwgk/2011-04/28/content_1854246.htm.
[2]杨克敌,杨世秀,欧阳宁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24-25.
[3]宇传华,毛宗福,肖海燕,陈华.新医改形势下对公共卫生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1).
[4]肖模银,王全,王培刚,陈年芳.以开放纳新的态度推动高校办学国际化—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际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大学教育研究,2012,(1).
[5]万成松,郑莉,邹飞.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关于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与改革,2007,(1).
[6]詹平.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与改革[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4,(5).
[7]陈年芳,肖海燕.多途径提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教论坛,2011,(4).
[8]韦小敏,张志勇.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0).
[9]张爱华,何江,洪峰,王荣,李军,姚茂琳.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11,(3).
[10]郑斯宁.指导研究生的几点体会[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9-11.
[11]施建军,王丽娟,韩淑伟.实施“本土国际化”战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精英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5):19-22.
[12]毛宗福.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6).
[13]肖海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新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6).
[14]王培刚.全球健康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3,(7).
[15]肖海燕.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2014,(2).
[16]刘纯,毛宗福,肖模银,陈年芳.国际化视野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