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力的独立学院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2015-12-10涂远平刘晓林于惠钧
涂远平 刘晓林 于惠钧
摘要: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独立学院基于就业力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解决就业难问题的现实需要。本文基于就业力对独立学院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索,对大学生就业力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深入和细化,并对提升大学就业力途径进行了思考和分析,有助于推动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就业力;独立学院;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95-02
一、引言
201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将达到749万人,比去年又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只有提高自身的就业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在当今多元化社会上立足。独立学院以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发展目标,致力于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在培养合格人才上面临不小的挑战。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是独立学院的重要任务。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始终是高等学校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独立学院要提高教学质量、谋求长远发展,基于就业力改革独立学院教学模式就势在必行。将独立学院教学模式改革基于提升就业力时,必将有效改进独立学院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力,培养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基于就业力的独立学院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学生自身发展的利益诉求。截至2014年,全国独立学院共有283所,涉及学生数百万。改革独立学院教学模式,着力提升这一数量众多的学生的就业力,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切实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成长。大学是学生踏入社会前的“培养基地”,也是学生成为社会人的“中转站”,它应当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对某行业或职业构筑起较为系统完善的、知识与能力镶嵌的结构框架。大学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和理念,以学生的理想状态或形象为着力点开展教书育人活动,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与人格全面发展,追求精神富足、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2.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二者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高等教育转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为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要使学生适应社会需要。无论哪种层次哪种类型的大学,其培养的人才都是为社会服务,也即社会服务是大学当仁不让的社会责任。大学在“为真理而教”的同时,更应实践“为社会而教”、“为市场而教”。无论如何,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高质量始终是人才培养探索的终极目标,要培养不仅有“高深学问”,而且还要有“高深技能”的人才,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支撑点。
3.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高等教育转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2014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指出,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紧迫。作为区域人才培养者和提供者主体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就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前瞻性地思考和把握其人才需求状况,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的同步或超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同步的自我調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考虑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针对性,培养适时对路的高素质人才。
三、基于就业力的教学模式的特点
1.针对性。基于就业力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培养地方和行业所需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具有较大的适用性。在人才培养的数量、类型、层次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转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中介性。教学模式处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循环互动的中介环节,其作用表现在教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也表现在对教学实践的抽象概括,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体现在基于就业力的教学模式中,其一,提升就业力的目标指引和督促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反过来,真实发生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又不断丰富着该教学模式的内涵。另外,通过对经过社会检验的毕业生的调查和回访,来审视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培养过程。从毕业生的角度,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评价教学效果,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反馈至学校,学校据此做出调整,改革教学,提升学生的就业力,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好地面向社会。
3.实践性。以就业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该模式能为实践所检验并且可以重复使用,换而言之,这种教学模式是可以复制的,不会随使用或运用主体的不同而改变效果;除此之外,和其他教学模式相比,该模式尤其注重实践教学,因为其适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自然毫无疑问应该居于核心地位。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要切实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文件强调实践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基于就业力的独立学院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1.合理定位是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的基石。高校能否找准定位,影响到学校未来的发展。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应当结合实际,贴近家长、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慎重考虑其合理定位,以便在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站得一席之地,实现快速发展。潘嫩元教授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中有两条规律是最基本的,一条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一条为教育的内部关系基本规律,是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独立学院在完成合理定位这一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注意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建立起和社会诸因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往复,顺应发展潮流,促进社会发展;同时也考虑到教育和人之间的水乳交融,遵循教育的内部基本规律。
2.促进独立学院以教学模式为重点的改革。独立学院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学校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时,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理应是纳入参考范围的重要依据,各种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既定培养目标来开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第一,学校要培养出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人才,就应将这点纳入教学思想。第二,专业是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承担者。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地方经济服务,而地方经济的发展模式,其具体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取决于地方的自然和资源等情况,往往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这就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相结合。专业课程是高等教育内外关系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方高校与社会交流互动的程度与效果如何。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也就是将现有知识体系整合成课程要依据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通过课程体系更好地教授给学生,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应注意增强课程设置的实用性。第三,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在满足具体专业学科理论的基本要求上,教学内容应更具应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应以适应终身教育为度,专业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加强。面对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挑战,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的有效性大大缩短。所以,顺应终身学习的步伐,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和成长的能力。
3.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合理目标。母体高校在教学理念和质量保证体系方面占据优势,相比而言,独立学院却拥有灵活的办学机制。独立学院可以和母体高校互通有无,形成共生關系,实现优势教学资源的共享,培育各自的特色,发挥各自的作用,通过优势互补获得整体的办学优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是扩大学术性精英教育规模,而是要大力发展应用性教育,大大增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数量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不同类型大学有不同的人才质量标准,独立学院应当明确自身定位,注重内涵,努力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看齐,承担起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担。
五、结束语
独立学院以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发展目标,致力于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研究独立学院基于就业力的教学模式,对客观教学实践进行抽象,有助于我国独立学院开展面向区域,服务经济建设,追求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路子。
参考文献:
[1]何云峰,丁三青.大学教学的品性、发展困惑及改革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2]董华容.地方应用型大学和区域发展:以共生系统为新视角[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
[3]张志胜.社会需求视角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本科的课程设置[J].山两农业大学学报,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