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朗诵表达技巧运用的一些体会
2015-12-10张亚丽
张亚丽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0)
谈谈朗诵表达技巧运用的一些体会
张亚丽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0)
朗诵训练是说话训练的开始,是口语训练的开始,也是更高层次的朗读,是通过有声语言表达文学作品的艺术活动,在朗诵训练中可以使人们掌握语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能力,朗诵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朗诵技巧;作品理解;表情达意;重音;节奏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主题思想,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诵比朗读的要求要高,朗诵时不能看作品,而是面对听众,除运用自己的声音表达作品外,还可以借助手势、眼神等肢体语言来表达感情,通过朗诵更能表达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教育作用,从而引起听者共鸣。下面谈一谈我对朗诵技巧运用的一些体会。
一、理解作品内容,确立作品基调
朗诵时要想把作品的主题思想准确表现出来,朗诵时就要确立作品的感情基调,作品的基调可能是欢快的,愉悦的,也可能是忧伤的……朗诵者要通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理解作品,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的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的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深入、感情真挚。
好的朗诵者是靠声音来传达作品和自己内心的真挚情感,通过自己的情感来打动听众,朗诵时感情要真挚,通过声音表达自己通过作品文字体悟到的诗意,不能是凭空想象,望文生义,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更有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辅助动作要为体现作品的思想感情服务,而不是故意夸张的吼叫,声情不能泛滥,不能暄宾夺主,要对作品有正确、深入的理解。比如朗诵《再别康桥》这首优美的抒情诗时,要了解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通过描绘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细致入微地将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无可奈何的离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感受细腻,解诗深刻。
理解作品,并不是照着字面上的意思进行,这样的朗诵可不能打动听众,朗诵者除了要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用自己的感情做基础,去探索作者的意思和动机,朗诵者如果不能走进作品,不能把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变为息的思想感情的冲动,做不到情不自禁,那是不能唤起听众的共鸣。朗诵者要因深入理解作品而使自己深受感动,再通过丰富的表达方式去感动听众,听者和朗诵者双双进入了诗的意境当中。
3.想象丰富,表演逼真。
朗诵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意境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这还不够,朗诵者还要有丰富的想象。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感情等要像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经历一样,与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经历相印证,那就是朗诵者和作品融为了一体,感情必然真挚,表演必然逼真。比如《再别康桥》七节诗七个画面,每一个画面都是色彩斑斓,定有美感,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金柳的艳影在波光里荡漾,青青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榆阴下清泉如彩虹,撑船在星夜里放歌,鲜明优美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加上丰富的想象,朗诵者把静止的文字变成了一幅幅富有流动美的画面呈现在听众眼前。
二、抓住感受,表达情感
任何一篇作品, 都要靠形象来反映生活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诵就是通过有声语言吸引听众,让听众明白作品中的形象和要表达的情感,听众不但获得教益,而且得到美的享受。情感是声音的源泉,朗诵一句话或一篇文章,都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抓住自己的感受,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传递出去,表达时感情要充沛,不能只是嘴动而已,而是要在理解作品的同时得到具体感受,再形之于声,最后及于听众,也就是说要正确理解,准确表达。朗诵的好坏,关键是看朗诵者是否通过有声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出来。朗诵不是简单地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而是要把语言符号变为活生生的,听众觉得有血有肉的有声语言,朗诵者就要有极强的理解感悟能力,通过自己对作品的咀嚼,理解作品,获得具体的感受,刺激听众的,加深听众对作品的认识,获得共鸣,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境界,因此感受作品,表达情感是一名好的朗诵者必备的能力。
三、学会运用朗诵技巧
朗诵者朗诵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有声语言把作品的内容、情感表达出来,理解作品,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只是个人对作品有了深入的了解,要想向听众传达自己感受的作品要表达的情感,还需掌握一定的朗诵技巧,成功的朗诵要能引起听者共鸣,这是真实的情感和技巧表达的统一。朗诵技巧主要包括停顿、重音、节奏等。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是朗诵者在朗诵时气息的需要;二是句子之间的关系和内部语言关系的需要;三是为了强调突出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四是给听者理解和接受的缓冲,帮助听众理解作品含义,加深印象的需要。停顿一般有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是朗诵者由于气息需要,在保证语句意思完整的情况下作出的短暂的停歇。生理停顿,不能妨碍语句表达,不能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指句子一般的间歇,反映句子的语法结构关系的,朗诵时一般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停顿的时间长短。比如段落间的停顿时间较长,其次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停顿,再次是冒号、分号的停顿,停顿最短的是逗号和顿号。
3.强调停顿。
强调停顿是比较特殊的停顿,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情感,在书面上没有任何标点符号,也不需更换气息的情况下作了停顿,或者是在有书面标点的地方,原本较短的停顿的地方延长了停顿的时间,这样的停顿我们叫强调停顿。例如:“蓖麻开花了,开出一串串淡红色的小花。”在“开花了”后作一个较长的停顿,以突出表现此时人们的激动兴奋之情。
(二)重音。
朗诵是把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再造,不论朗诵者对作品理解的如何透彻,不论他对朗诵设计的如何精美,最终都是通过有声语言进行表达,听众也是通过朗诵者的有声语言来理解作品的,朗诵者的声音很重要,语句的意思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如我不会写诗,“我”为重音时,强调的是我不会,他人可能会;“写”重音时,强调的是写诗,我不会写诗,但可能会朗诵诗歌;“诗”为重音时,强调我不会写诗,但可能会写散文。
1.语法重音。
语法重间是由于句子的结构表现出来的重音,是有规律可循的,位置往往也是固定的,比如一般常在语句中充当谓语、中心词的修饰词语,还有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等。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是为了突出表达某种感情而把语句中某些有特殊意义的词语加以强调的音,也叫逻辑重音。它往往受说话的环境、作品内容和感情表达的需求影响,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朗诵时首先要研究作品理解作品,了解作者真正的意图,快速地准确地找到强调重音。个人的体会是能表明语句意思的词句,表示并列、对比、递进、照应等关系的词句,表达强烈情感的词句,比喻性的词句等重读是强调重音。
(三)节奏。
朗诵的节奏是在朗诵过程中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形成的回环往复,节奏是整首诗的骨干,支配朗诵者所有的声音。
同一个句子,因为语言目的、语言环境、思想感情的不同,语气和节奏的要求也不相同,有的作品节奏较快,多轻少重,词语密度大,少抑多扬,多用来表达欢快的情感;有的作品节奏少扬多抑,音强着力,少轻多重,词语密度疏,多表达庄重肃穆的氛围和情感;有的节奏语速较缓,声柔不着力,语势平稳,表现幽静美丽的场面或舒展的情怀;有的节奏语速快,少抑多扬,音强有力,表现紧张急迫的情况或抒发激越的情怀。
通过朗诵,学生锻炼了朗诵能力,也提高了理解能力,在一篇篇美文中淌徉,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朗诵也变得自信了,在他人面前,在大庭广众之下也不再担怯,也更加认识到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1]卓玛.关于朗读技巧的几点思考.新课程(下).2015(01).
[2]史颖.谈朗诵艺术中表达技巧的运用.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6).
[3]彭兴露.语文课堂上的朗诵技巧.课外语文.2015(02).
[4]刘恒普.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J].吉林教育.2010(10).
H019
A
1671-864X(2015)12-01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