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本科培养方案的初步研究

2015-12-09施全峰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5期
关键词: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施全峰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本科培养方案的研究引起了高教研究人员的更多关注。本文结合多次参加制定(修订)本科培养方案的实践,对本科培养方案的内涵界定、内容结构、构建基础、构建培养方案的动力、培养方案的评价,做出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本科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5-0116-03

我国的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培养什么人(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与怎样培养人(人才培养的方案、途径、制度、质量评估)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两个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也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工作的核心。本科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实施规划,决定了构建培养方案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演变

本人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十几年,最初是没有“培养方案”的说法,每年只是对各个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进程表,后来有了结构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对各个高校的教学计划产生比较大影响的是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成为各高校制定(或修订)教学计划的依据。随着高教“大众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学分制的推广,又出现了“指导性教学计划”和“培养计划”的提法,最后才出现“培养方案”的这样的名词。同样的,作为教学工作或人才培养过程的蓝本和依据,培养方案有一个演化的过程。从教学计划到培养方案,这个变化不应该只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从指导思想到内容结构的深刻变化。从“教学计划”到“培养计划”,反映了高等教育的育人观念从单纯地传授知识为主向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转变;从“培养计划”到“培养方案”,反映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由规格化的“刚性”,增加了个性化的“柔性”。这个变化也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特别是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改革的历程。

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与结构

在教育学词典中“教学计划”解释为: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培养方案”解释为:高等学校根据各层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对象特点制定的实施培养活动的具体计划和方案。是学校指导、组织与管理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这样的解释在内涵上是相近的,没有本质的区别,不足以说明培养方案在内容和结构上变化。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培养”包括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培养的内容、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既包含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又有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能力和素质的养成,涵盖了“教学”的范畴。“计划”与“方案”都是属于工作计划的公文,“计划”与“方案”都应该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的比较深入、细致的安排和打算。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到何种程度”,既要明确工作的目标,工作的内容和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甚至还应该包括对工作质量的评价办法。相对地讲“方案”比“计划”繁杂、全面一些,“方案”往往是多线条多层次的。因此,培养方案的内容与结构应该与以前的教学计划有本质的区别。区别应该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在设计的指导思想上,培养方案应该体现“面向学生”的理念。以往的学年制下的教学计划往往是面向教学管理人员的,学生并不了解教学计划的内容,没有规划学业的空间,更谈不上个性的发展。而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下,在坚持人才培养规格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培养方案不仅是人才培养的脚本,组织教学工作的文件,也成为学生制定修业计划和导师指导学生的重要依据。因此,培养方案不应该只是放在文件柜中与学生绝缘的档案,而必须是面向学生的,是对学生开放的成才指导书。

2.在内容上培养方案应该是多主线、多方位的。教学计划内容的主线是教学工作,特别是课堂教学。而培养方案不仅是课堂教学还包含了课外活动,不仅有校内培养,还有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目标出发,融知识传授、技能实训、人文修养熏陶为一体的。

3.从结构上看培养方案应该体现相当大的“柔性”。这种柔性应该是在“刚性”的指导下的。所谓的刚性就是要坚持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也就是说人才培养规格既不同于高职,也不同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柔性主要体现于对时间的柔性(即对学生选课进程的宽容度、弹性学制),对空间的柔性(任课教师的选择,校际学分的互认),对学习内容的柔性(自主选择专业,选择课程)。

三、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

培养方案不是空中楼阁,其构建应该是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应该是在教育教学理念上的基础之上的,这决定了构建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既是构建培养方案的基础,又是推动更新培养方案的动力。其次是教学资源的基础,没有充足的教学资源,特别是优质教学资源为支撑,培养方案的构建就是无米之炊。教学资源的开发是高校最基本的建设,其核心是教师资源的建设。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教学资源短缺已经成为许多高校面临的难题。教学资源开发的目光已经从校内走向了优质教学资源(国家级精品课)跨校共享、学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开发实习就业一体化的社会教学资源。其三,培养方案的构建还要与人才培养制度相匹配。建立在先进的办学理念之上人的才培养制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构建培养方案不能临渴掘井,也不会一蹴而就,而是要厚积薄发,注重改革成果和资源建设的积累。

四、构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动力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由此在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上。教育部启动的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也是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开展的。如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成为高校各项工作的核心目标。

各个高校在更新办学理念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整合、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实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培养制度进行规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追求成为构建(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的核心动力。

如果将学校的人才培养看成是一个系统的话,这样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系统的内部,另一方面来自于系统的外部。系统内部的动力又分为两部分,一是学校实现建设与发展目标,由教育教学改革直接推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也必然导致落实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具有实践意义的培养方案的构建。另一部分来自于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期望值的提高。“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而满足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期望,满足学生对成才的期望,应该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出发点。

人才培养系统外部的动力主要是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不论是质量上还是能力素质上,都在不断地变化。高校要不断地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整合,在人才培养模式、规格等方面推进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些改革的落脚点首先就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

五、人才培养方案评价

简单地讲,对培养方案的评价就是对培养方案的质量做出判断,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不仅对培养方案构建的意义重大,而且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实践意义。对一个培养方案作出全面合理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困难的事情。

首先,培养方案的质量体现在何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培养方案的作用来看,培养方案应该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保障了培养目标的实现。二是从培养方案的内容和结构上,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知识传承与创新精神培养、统一规格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并且与体现办学理念、高效灵活的人才培养制度相匹配。三是培养方案的适应性。培养方案要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方案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而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不可能准确、全面地预见到变化的趋势,人才培养的周期是比较长的,使培养方案具有很强的适应形势和困难,但是这种适应性是构建培养方案不可不考虑的环节。

根据我们多次修订培养方案的实践体会,对培养方案的评价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构建培养方案的评价,二是培养方案运行结果的评价。

对构建培养方案的评价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构建培养方案要有一条鲜明的主线。这条主线是: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结构→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育人环境氛围的营造→课程体系(包括实践教学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课程设置(包括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及校外实习)→专业人才培养进程的时间表(教学计划进程)。这条主线从上到下层层递进,逐层细化,从下到上逐层符合,层层落实,使培养方案确实把人才培养的理念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2.培养方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主体各要素的和谐发展。人才培养主体的各要素包括:教育主管部门(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五个方面。培养方案的构建中既要坚持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又要从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现状出发(主要是教师队伍数量、结构、水平),合理安排教学改革的进度,教师的负担要适度,保护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培养方案的构建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活动要循序渐进,既要坚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又要照顾到学生个性发展、自觉成才的需要。培养方案的构建要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3.培养方案在要有足够的“柔性”。具有“柔性”,应该是培养方案针对学生的重要特征。这种“柔性”也可以认为是“弹性”或是“选择性”,体现在培养方案的结构上、内容上。培养方案的“柔性”还要与教学管理制度的“柔性”相配合。培养方案只有坚持了“柔性”的设置,才能给予学生以选择的自由,才能发展学生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才能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方案运行结果的评价实际上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应该包括学校自我评价、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评价、社会评价三个方面。

1.学校自我评价。所有高校都会定期对本校的教学质量开展评价,征求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包括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配置、学生就业情况等方面。综合这些意见就可以对已经执行的培养方案的运行结果进行评价。

2.教育主管部门评价。从教育部到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开展各个层次各个项目的评价,比如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这些评估的最核心的价值标准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直接或间接地评价了培养方案的质量。

3.社会评价。高校的教学质量时时刻刻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方面的评价。其中影响最大也备受争议的是所谓的各类大学排名,它对考生及其家长的影响很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能间接地反映出社会对高校的评价。这些都能折射出培养方案质量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17.

[2]朱九思,姚启和.高等教育辞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202.

[3]曾冬梅,席鸿建,黄国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5).

[4]魏所康.培养模式论[M].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秦玉祥.培养计划与教育教学改革[J].航空教育,2003:1-4.

猜你喜欢

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30米快速跑》单元教学计划
以本为本,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动态教学计划管理体系研究
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深度学习与启示——以美国《埃及金字塔》教学计划为例
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美国史教学计划”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制订探析
对于学分制教学计划管理模式的分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