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字逻辑设计课程考核模式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2015-12-09陈彦金燕华王茜
陈彦+金燕华+王茜
摘要:为更好发挥课程考核对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指导教师改善教学的效果,对作者所在高校的数字逻辑设计课程的考核环节展开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问卷调查中反映的情况,对目前我国数字逻辑设计课程的考核模式中普遍存在的考核结果不真实、不公平、考试形式不灵活等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针对平时成绩考核和课程设计考核模式的改革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育;数字逻辑课程;考核模式改革;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5-0051-02
“数字逻辑设计”课程,又名逻辑设计或数字设计、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等,是国内外电子和计算机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1,2]。该课程介绍数字电路的原理以及设计方法,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设计”等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必要基础。课程考核表面上最直接的作用是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同时也是帮助教师纠正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即课程考核既是尺子,又是鞭子。目前我国数字逻辑设计课程考核模式主要还是以理论考核为主,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和期中成绩三部分的评价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作业、论文和课程设计等构成。例如北京交通大学于2010年成功申报“数字电子技术”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其考核环节包括5个部分:英文阅读和总结(10%)、作业(10%)、项目研究(10%)、期中考试(20%)和期末考试(50%)。北京科技大学成绩分为平时成绩(15%)、课程设计成绩(15%)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三个部分。我校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30%)和期末考试(40%)。平时成绩包含出勤、随堂测试、作业、课程设计和小论文等。
本质上课程考核或评价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掌握和初步应用相关知识的手段。作者在电子科技大学进行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六个学院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在大范围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本文将对目前我国数字逻辑设计课程考核模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对形成问题根本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
1.考核结果不真实、不可信。数字逻辑设计课程教学在我校已经开展几十年,为了赶上迅速发展数字逻辑设计技术,我校多次进行了课程改革,教材也多次更换,同时还配套相应的实验课程。然而,学校这种以理论考核为主的方式仍然导致学生对知识掌握肤浅、知识点孤立的现象。在本次问卷的最后一项专门设置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自由给出对本课程考核的意见。有很多同学反映,目前很多学生应对考试的方法是平时不用功、临时突击。课堂学习的东西“保质期”短,考试后不久就会将相关知识基本忘记。在对考核方式弊端的问卷调查中,41.3%的同学认为学生参与各考核环节的主动性差,容易出现作弊、成绩不真实的现象。例如,在对课后作业存在抄袭现象原因的调查中,有47.1%的同学承认是因为贪玩而不愿意做作业,才导致以抄袭方式来完成。总的来说,目前对平时成绩的考核结果严重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有效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改革。
2.平时成绩评价方式不公平。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作业、小论文和课程设计等。作业和小论文均由学生课后完成,因此无法保证每个人都是独立认真完成的。有25%的同学认为课后作业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60%的同学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抄袭。课程设计考核方面,出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的目的,普遍采用学生组队(3~5人)完成,然后共同提交报告。75%的同学认为这种组队完成、报告提交的课程设计考核方式搭车现象严重,甚至存在能力较强的同学一个人帮助几组同学完成设计的情况存在。另外,50%以上同学认为应该公布详细的平时成绩评价标准,并在期末考试之前就公布平时成绩,否则有失公平性。因此,目前的平时成绩考核结果无法公平、有效衡量学生的掌握水平和付出。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付出,助长了不良学风,甚至沦为教师调整分数的工具。
3.考试内容不灵活,不能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的期中和期末考试试卷一般采取统一出题、流水改卷的方式来完成。出于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为减少教师判卷时的误判现象,出题的老师往往绞尽脑汁将题目进行重重限制,从而避免答案出现过多版本给教师判卷带来过多麻烦。其结果是多年来考试题型呆板、不灵活,学生通过购买往年试题,采用题海战术应付考试内容,虽然通过考试,但仍然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4]。23.5%的同学认为考核模式重笔试轻实践,自己并不具有基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9%的同学认为应该采用开卷考试,32%的同学认为应该采用页纸式等半开卷形式进行考试。
二、思考和对策
1.加大随堂测试在平时成绩中的比例。平时成绩一般以出勤、作业、课程设计(或小论文)为构成部分。仅仅依靠出勤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往往出现人在心不在的现象;课后作业可以通过临时抄袭的方式来完成;课程设计也可以从互联网上的内容大量参照,且批阅课程设计需要占用教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导致教师往往只能以“阅”的方式简单化评价课程设计。以上现状使得现有平时成绩的评定方法存在一个共同缺陷,即无法真实评价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加大随堂测试所占比重来提高平时考核的有效性,这样学生必须重视课堂内容的消化,能够大大减少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56%的学生赞成引入随堂测试的环节,并且其中绝大部分认为随堂测试在平时成绩当中所占的比例应高于10%。这也反映了学生对学习效率和成绩评价公平性的要求。另外,在关于作业量的问卷调查中,30%的同学认为平时作业较多或很多。有了随堂测试,甚至可以适当减少课后作业的分量,让学生合理分配有限的精力。
2.引入课前预习任务及其考核环节。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任何人都无法在大学阶段获取一生所需的所有知识,学生必须培养自己的自学的能力。因此,可在每次上课之前布置一定的课内、外知识阅读任务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预先学习一遍。上课后第一件事就是布置少量与预习任务相关的小测试题,考核和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例如讲卡诺图之前一节课结束时,可布置卡诺图的由来、作用、化简方法(原理)、适用范围等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或课后讨论等方式完成,然后下次正式上课时给出一两个简单的卡诺图化简问题作为随堂测试,检验学生预习的效果。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可以把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留给启发式教学、回答问题方面,真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通过该督促手段,可以公平、真实评价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和实际效果。第三,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主动参加到学习中的积极性。endprint
3.引入答辩机制的课程设计考核模式。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理论考试题型多年不变,题型既不灵活也无法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一般依靠课程设计作为理论考试的补充手段。课程设计是综合考查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手段,已被广泛采用。目前的课程设计考核方式多以交设计报告为主。对课程设计的评价方式也多以教师阅读后直接给出分数为主。实际情况是,学生往往以大量参照互联网上的内容甚至照搬的方式来完成课程设计,没有起到锻炼的效果;另外,教师一般要求组队完成课程设计,实际真正完成设计的人只有1、2个人,过程中“搭车”现象严重不能公平、真实反应学生的付出。另外,作者认为可引入答辩机制来评价课程设计的真实水平。即参照学位论文的答辩机制,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如15分钟)能够清晰地呈现出设计的思路、过程,并回答答辩委员会老师提出的相关疑问。答辩机制的引入,必然提升学生对待课程设计的重视程度;促使他们在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更加周密、细致地开展设计。同时,答辩机制的引入也锻炼了学生表达、呈现设计想法的能力,对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引入对课程设计的答辩考核模式,可以大大促进学生完成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参与度,客观评价每个学生的水平。
三、结论
目前我国高校的“数字逻辑设计”课程考核模式主要由平时、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的方式构成。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文献调查,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这种考核模式存在不真实、不公平、不灵活的普遍问题。为了更好发挥课程考核在评价学生和指导教师方面的作用,急需针对以上问题针对考核模式进行改革。笔者提出了通过增加随堂测验的比例和增加课前专门测验的方法来提高平时成绩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另外提出通过对课程设计采用答辩式考核的方式来增加考核的公平性,督促学生重视对课程设计的投入,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提出增加学生专题演讲的方式作为补充,鼓励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创新能力。上述各种考核改革的实施还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实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进一步验证和调整,真正发挥考核环节的尺子和鞭子的双重作用。
参考文献:
[1]何乐生,余鹏飞,“数字逻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7(2):115-116.
[2]韩建,刘祥楼,周围,等.脉冲与数字电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10):19-20.
[3]黄丽薇,王迷迷,陆清茹,等.提高“数字逻辑电路”课程质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307(12):53-54.
[4]沈姗姗.面向计算机专业的《数字逻辑电路》教学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2,(2):106-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