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讨论式教学化解研究生思政课“三低”问题探析

2015-12-09刘天旭覃奕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6期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三进

刘天旭+覃奕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环节。但高校思政课“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点头率低”的“三低”现象表明,“三进”还是一项艰巨任务。高校研究生思政课采用讨论式教学,避免独断的灌输式教学是改变思政课“三低”现状,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头脑”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三进”;“三低”;灌输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6-0178-03

长期以来,高校“两课”教学一直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进入21世纪后,推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自然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首要政治任务。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果内容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已经形成常态。不过,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教室相对容易,进头脑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高校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学生头脑这一重要环节上付出了巨大努力,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依然面临着“进头脑”难的尴尬和困境。针对这些难题,几年来,笔者就研究生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某些重点难点内容尝试采用讨论式教学,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进头脑”的难度。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低”困境

目前,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课教学还面临着一些尴尬和困境,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思想政治课的“三率”低,所谓“三率”就是指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到课率”衡量学生是否到场听课,体现的是学生对这门课的预期和态度。到课率低就意味着一些学生对这门课不感兴趣,并直接“用脚”投票,不愿来上课;“抬头率”体现了学生与教师互动的频率和程度,反映的是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抬头率低就意味着教师的授课单调乏味,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和风格不太认同;“点头率”反映的是对教师观点的认同程度,也就是对知识内容体系、立场的间接认同,这是教学内容是否“进头脑”的最终指标。不幸的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三率”还不能令人满意,而且“三率”还呈现出逐层递减的态势,即到课率要高于抬头率,抬头率要高于点头率。

首先,学生到课率相对比较低。不少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都有体会,目前,思想政治课课堂学生到课率比较低。根据笔者几年来观察估计,思想政治课学生大致分为三类:约15%的学生一般不到课,约25%的学生根据教师授课风格和课程内容主题或到课或逃课,约60%的学生会持续坚持到课。教师保持思想政治课学生到课率的常用办法就是点名,并将学生出勤率与课程学分直接挂钩,连续缺课几次取消平时成绩。但点名对于85%的学生来说是不必要的,因为60%的学生不管点不点名都会主动到课,而15%的学生不管点不点名一般不会到课,点名只对中间约25%的学生约束性大些。所以,学生大部分比较反感频繁点名,只是在到课率异常低时,到课学生才会愤愤不平地赞同点名。这样,与学生的专业课相比,思想政治课学生的到课率相对较低是一个普遍现象。

其次,学生课堂抬头率较低。即使教师频繁点名,强制保证学生的到课率,但身在曹营心在汉,学生可能人到教室了,心不在课堂上。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现状不尽如人意,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抬头率较低,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但仍有一些学生在做作业、看外语或课外书。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不少学生成为“低头一族”,吃饭、走路时看手机、聊天,甚至打游戏,这种技术进步的负面影响也波及到了思想政治课堂。通过调查发现,在学生到课率80%的情况下,约有30%的学生几乎不抬头,埋头上网或者写东西、看其他书籍。思政课学生抬头率低,说明学生对所讲内容不感兴趣,或者是对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的无声抗议。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对其信心的一个打击,教师上课无精打采,思政课更容易变成教师的“独白”,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再次,学生点头率更低。如果教学规模一百人的班级有85%的到课率,其中又有约30%的学生几乎不抬头,那么,到课学生的抬头率大约有64%,而这60余名学生中,能够赞同老师所讲内容的观点,使学生信服及满意的,即使按照80%的标准,也只有50人左右。这样,一百人的思政课教学班,到课的学生约85人,能够抬头的学生约65人,能够点头的学生只剩下50人了。也就是说,学生的点头率只剩下50%左右了,学生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呈现出逐步递减的特征。这与党和国家在高校思政教育方面的巨大投入是很不相称的,亟需改变。

二、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三低”的成因

造成研究生思政课“三低”的原因,既有外部社会现实的影响,也有高校对思政课安排的影响,更主要的是教师教学方式的僵化。

第一,当今社会快速变化的影响。我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无形中引导整个社会形成“快”就是“好”的潜意识,强化了国人对于高速度的过度追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发展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但社会问题也快速累积:贫富差距增大、地区发展不均衡、社会矛盾激化、权力腐败泛滥、社会丑恶现象层出不穷等现实问题也集中出现。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国人自由度提高的同时,思想的多元化、多变特征也更加明显,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趋增强,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变化十分剧烈,差异也十分显著。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环境下的活生生的个体,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思想潮流,都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并逐步改变学生的已有价值观念。处于生命力最旺盛时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生事物和社会热点问题比较关注,如果所学课程内容不能及时反映这种复杂多样的社会现实,自然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度过了叛逆高峰期的研究生,非常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自主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权利,对外部权威(如家长、教师)独断式的说教、强制、言行不一比较反感,但他们的性格又比初高中叛逆高峰期有所成熟,不再采用直接、明显的公开对抗,更愿意采取策略式的消极抗争方式,因而对于自己不太喜欢的思政课采取躲避、心不在焉和沉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这是形成高校思政课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三低”的社会根源。endprint

第二,高校思政课安排的影响。思政课“三低”的原因也有高校思政课安排的因素在内。首先是教学规模问题。高校工作者都知道,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无论是师资还是教学设施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短缺现象,所以,思政课常常以百人或者150人的大班形式上课。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在大教室上课,教师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大教室给学生分散座位、远离教师目光提供了便利。在教室大、学生人数多的环境下,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很可能听不清楚教师的讲课,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降低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其次是专业安排问题。由于教学班横跨各个学院,各学院优先安排本学院专业课,例如理工科院校研究生跟随导师专业实验、野外调查、外出会议交流比较多,各学院专业课时间很难协调统一,所以,思政课教学多数安排在晚上上课,以规避白天上课与各个学院的冲突,安排周末上课的也为数不少。这样,学生经过白天一整天的紧张上课,晚上自然会有松弛一下的心理和身体反应,如果遇到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请假或逃课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所以到课率低就可以理解了。即使学生克服惰性,坚持到教室听课,部分在点名压力下到课的学生也很容易产生“人到心没到”的问题,抬头率自然不高了。再次是课程内容重复问题。一个国家,如果全民都淡漠政治,出现政治冷漠,可能导致政治失序;但如果全民都热衷于政治,出现政治狂热,同样可能导致政治失序。目前,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开设有政治课,各层级教材虽然注意到了所授内容的偏重差异,但内容体系的交叉和重复也是明显的。研究生对重复进行的思政课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反感情绪,不利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展开。这是导致研究生“点头率”低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第三,教师教学方式僵化的影响。研究生思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的结构和各部分内容都是经过各领域专家精心组织,全国高校共同贯彻的,但没有出版统一的教材,目的就是为了照顾各地具体实际,为不同地域高校教学预留更大的选择空间。应该说此举已经充分考虑了不同高校青年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和理解方式差异,是非常有利于因材施教的。但恰恰是这种灵活性,给不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及呈现方式差异提供了空间,由此导致思政课实际教学效果产生了较大差别,出现了“三低”现象。

首先,对高中阶段灌输式教学的叛逆释放导致思政课到课率降低。在高考的竞争压力下,我国高中教学一般是“灌输式”,特点就是教师反复说教,学生被动接受,学生比较厌烦,但为了高考,又不得不忍耐接受。进入大学后,学生高中阶段受到压抑的对灌输教学的反感得以释放,本以为可以摆脱高考分数压力、不再消极被动接受说教了,但思政课班级比高中班级规模还大一倍的现实让一些学生希望破灭,于是逃课就成为这部分学生的集中释放的方式。

其次,部分高校教师的照本宣科导致学生抬头率和点头率降低。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责任心不强,认为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了,抑制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目前各高校课堂教学均实现了多媒体电化教学,但一些思政课教师只是将粉笔黑板书写文字搬到PPT上,减少了书写环节,所安排的课堂过程几乎原封不动照搬教材或大纲的顺序,形成干巴巴的政治宣言的复印件,最多插入一些电影片段,缺乏深入透彻的解释、说理过程。思政课课堂教学依然呈现为教师单向灌输、学生消极接受的模式。研究生已经经过四年大学学习,与本科新生比较,独立思考能力已经得到较大提升,遇事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他们不会因为老师说某个理论正确就轻易相信。如果教师课堂提问时对学生不够宽容,不能以平等心态与学生讨论,而以唯我独尊、真理在握的态度对待学生,那么这种态度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是一种严重打击,也是导致学生抬头率、点头率低的关键原因。

三、运用讨论式教学化解思政课“三低”问题的尝试

要化解“三低”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是降低灌输式教学的有效方式,也是化解“三低”问题的有效途径。因为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参与讨论,将教师在课堂上的“独白”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减少“满堂灌”现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讲授研究生思政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这一专题中,以“中国为什么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这一重点问题为突破口,让研究生对此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有效避免了“三率低”的尴尬,达到了“进头脑”的效果。

首先,第一次上课,在对本课程进行总体介绍时,就对研究生明确提出,第三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讨论问题是“中国为什么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让学生收集资料,准备讨论。这样,可以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来关注这一问题的有关讨论,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内容的积极性,也是对学生查找资料方式方法的训练,为其以后的论文写作提供先期指导。

其次,在本讲中,让学生自愿发言,由不同学生分别说出不照搬西方制度的原因,教师及时归纳、总结为三大理由:第一,中国现行制度具有合理性,以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为证明;第二,西方政治制度是西方的产物,有其得以产生和维持运作的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不适合中国,并以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实践为证明;第三,重点分析“照搬”的含义,“照搬”就是原封不动,拿来主义。世界上不存在制度完全相同的两个国家,所以绝不能“照搬”,但不能“照搬”绝不意味着不能借鉴、不需借鉴,只要对我国有利的因素,我们都会积极借鉴吸收。

再次,让相反意见坦率表达。比如,讨论过程中,一些同学认为中国应该采用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教师把这些观点大致归为三类:第一种论证是用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大跃进”、“文革”来证明我国政治制度的缺陷;第二种论证是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受欢迎,主张中国也应放弃;第三种论证是用中国目前的严重腐败来论证我国制度的不足,主张采取西方政治制度,彻底消除腐败。

对于第一种论证,我们运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以及西方“出错才是人类”等谚语来指出这种思维的片面性。对于第二种论证,我们指出其思维的模仿性和非独立性,别人怎样做,我也应该跟着做,这对于一个有主见的人来说是不可取的。对于第三种论证,我们指出这是对西方国家历史了解不足的结果。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崛起不一定就是其民主制度的结果,还有新大陆独特的地理位置、对印第安部落的大屠杀、对黑人奴隶的长期压榨等因素。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甚至激烈的辩论,使学生体会到在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上的各种不同观点。以学生发言表达观点为主,教师归纳分析、引导为辅,通过指出其逻辑前提的局限性来使其认识到自己观点的不足,从而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以提升。这样,整个教学进程中,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归纳总结时,学生均注视教师,抬头率低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辩论过程中,教师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再以高高在上的、独断者的姿态向学生灌输条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认同,点头率自然就提升了。由于研究生思政课是以专题形式编排大纲的,讨论式教学正好适合这种专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内容,通过这一专题讨论,使学生在逻辑上承认我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合理性之后,“进头脑”的目的可以说基本达到。

参考文献:

[1]杜新安.关于思想政治课“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2).

[2]秦宣.问题与对策: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

[3][美]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实用讨论式教学法[M].第二版.罗静,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讨论式教学三进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讨论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应用
讨论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讨论式教学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
“三进”推进下功夫 讲话精神进头脑
讨论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博弈名谱
“三进”为载体 学知做雪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