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015-12-09延光海齐鹏朴红梅李良昌秦向征李光昭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6期
关键词:科研能力培养

延光海+齐鹏+朴红梅+李良昌+秦向征+李光昭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对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升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我国医学本科生培养状况出发,结合自身从教经验,探讨如何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医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6-0046-03

任何技术的成功突破都离不开科学研究,对于医学同样如此。医学本科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兼具医学临床实践与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当前,医学本科生的培养偏重实践技能,却忽视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医学本科教育旨在通过医学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获得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同时培养其医学科研的初步能力。

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每一阶段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都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合理定位。从广义上来说,医学生科研应当包括动手实验和理论培养,而且这种培养应由低年级开始,让学生从系统学习医学知识之初就将科研的思想贯穿深入到日常学习之中,直至整个学业的完成。暑假期间,我校组织学生立项实验,目的在于培养临床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和基本技能,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思想兼备。

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科研的本质,拉近学生与科研攻关的距离,消除对科研的神秘感。在教学上不再将学生的学习范围局限在书本理论和实验室,要让学生走出书本和实验室,拓宽学习领域,学会自己查找文献,选定论题并与导师展开讨论。具体来说,科研工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以某一问题的发现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和解决问题或提出新的见解,是一个人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全面展现。

一、我国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条件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历史特点,由于我国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区别。目前来说,如果将国外的医学教育全盘引入我国医学教育中来,会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再加上我国医学教育已经形成一定的教育模式,全部推翻再进行重建是不现实的。所以,想要构建完善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当前医学院校教师的理论化教学方式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其教学的流程与量化考核有了体系化的基础。基于以上医学教育的相关情况,将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纳入教学的整体规划,将其放在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不断推动优秀医学人才的进步,从而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生进行科研的前提。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齐头并进的同时,也就能更快更好地进入创新阶段,直接拉升了学生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兴趣。由于长期受固有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致使学生迷信权威,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要保证科研体系的成功建立,就要不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躬身实践的恒心,使学生在科研探究中乐于学习并能主动钻研新知。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少医学院校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定期举行学术讲座,深入浅出地渗透科研方法,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付诸行动开始探究之路,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保持积极的研究动力。

二、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条件的构建

(一)建立和谐的学术互动与资源共享机制

大学是各种学术观点开放包容、汇集交流的重要场所,有效的学术互动是完善学术理论、传播科学观点的有效方式,学术互动的畅通与自由需要大学的支持和保护。而本科生由于受到固有培养目标的限制和束缚,接触本领域前沿研究的机会较少,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因此,医学院校需要建立医学本科生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与互动平台,由学校订购相关学术刊物供学生翻阅;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会,聘请具有权威的高校学者、教授进行讲座与交流,了解本专业前沿最新研究动态,使校内师生之间展开充分的学术互动,让学生也能获得与他人展示、分享、讨论科研成果的机会,帮助学生积极促成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提高学术互动的价值和效率。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学校课题研究中,实现高校软件与硬件资源的共享。不断完善校园信息网络,方便各方交流沟通,将优秀师生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校本教材,进一步实现深层次的成果共享。

(二)建立系统的学生科研计划机制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是长期而复杂的医学教育的研究课题。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的科研计划和培养方案,并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之中,保证学生科研得以系统科学地分阶段实施。学校结合自身情况与学生意愿建立独具特色的本科生科研培养计划,并将此项计划纳入到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之中,建立详细完整的学生培养档案,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追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科研能力的发展,并能够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一步完善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办法和评价指标。在本科一年级期间,学校就要有针对性地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查阅中外文献集工具书、医学信息、医学情报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然后根据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学生培养计划,从而保证科研活动的有效性以及人才培养的高效性。在经过学校系统的培训后,学生能够对自我科研能力有更为清晰的认知,通过协助教师完成课题,分组研究,为学生毕业后工作和科研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从长远来讲,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素质。

(三)建立客观合理的师生评价机制

当前以考试为主的学生评价体制仍被我国的大部分医学院校所采用。虽然很多高校也打着学分制的旗号,但其基础仍然是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难以适应学生科研培养体系的构建,因此,建立客观合理的师生评价机制已成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发展的科研学分制度,更是评价机制建设的重中之重。学生的科研活动仅仅靠外界的督促和管教难以获得其能力的长足发展,重点在于学生的内驱力。要想使科研活动成为学生自觉的活动,除了要提升学生科研兴趣外,还需要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激励医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寻求自我能力的提升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通过精神或物质奖励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endprint

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协助。而目前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热情并不太高。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任务,很难再抽出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科研。因此,对于教师的评价,需要采取更为合理的激励措施,即应将对学生科研的指导情况纳为指标之一,鼓励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科研。可以在教师工作业绩评定、职称晋升和津贴、教学奖项的评定等方面将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方面的工作表现考虑进去。

(四)建立稳定的科研保障机制

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仅靠学生单方面的努力并不能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还需要有师资、设施及经费的保障。师资方面,学校要对教师定期进行培训与考核,鼓励更多具有较强学术科研能力的专家、教授加入学生科研的指导工作,组建一支专职本科生科研带教导师,以保证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同时,学校还要在资金上给予充分支持。科研活动耗资巨大,因此,需要对学生科研设立专项资金,并纳入学校科研的整体预算。可以尝试在各学院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预算与管理委员会,对师生申请课题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根据课题研究价值,划拨科研经费并协调专业设备的管理与使用。通过这一机构的设立,既能够使科研经费真正用于学生的科研活动,又可以避免无效科研及重复科研带来的浪费,以保证科研资金最大程度地合理运用。

(五)充分利用实验课

为本科生安排带教导师能够提高部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但导师人数和精力有限而学生人数众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如果仅以此种形式,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收效不大。因此,导师指导与医学实验并行,才能使学生的科研能力既有客观指导又有个体探究。开展实验一方面能够验证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并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学生在实验中可以发现问题并努力地解决问题,培养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所以充分利用好实验课,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自己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疑点,根据现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对部分探索性强的实验深入挖掘,从而获得较为系统的科研训练。此举拓展了学生科研培养的方式,使更多学生能够受到科研培训,提升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

三、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从实践出发,获得科研感悟

实践是科研工作的直观表现,它生动地解释了实验,易于使刚刚入门的实验工作者接受,并产生兴趣。因此,加强对医学本科生实验技能的培训,并作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才能强化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科研能力的意识,使学生在自主动手中熟悉并掌握科研实验的方法,拓展科研思路。

(二)获取科研信息,形成理性思考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之后,就需要尽可能多地获取相关科研信息,为科研设计做理论准备,从而确立清晰的科研思路和富于创新性的科研设计。获取科研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如查阅相关文献、听取学术报告等。阅读医学专著既能够获取相关研究领域已经成型的规范化的概念、理论和科研方法,了解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与动态,同时还能够作为学生翻看查阅的工具书使用。另外,互联网也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具有即时、便捷、高效等诸多优点,学生能够借助网络平台获取最新的科研信息,形成理性思考。

(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科学研究中不断重复着的两个过程。科学实验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而困难和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大量阅读文献资料,找出问题的原因和症结所在,并通过实验中的细致观察,提升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生缺乏对科研实验的系统训练,实验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中的具体操作都是被动的,大多只是机械地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因此只有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实验技术之后,才能够自主探究,积极探索。

(四)撰写科研论文

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学会借助PubMed等检索工具查阅本研究方向的相关外文文献,从而对该领域内的科研动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通过书写综述,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此外,通过文献查阅及撰写综述,学生还能够深入了解科研方法及科研成果,为日后个体的科研活动奠定基础。

撰写科研论文是检验学生科研能力水平的重要方式。学生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从而将个体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教师要从论文框架、具体内容及论证过程等方面加以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初步的论文撰写规范。同样,在暑期实验结束后,我也要求学生撰写论文,这对于他们而言,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论文格式,掌握统计方法,为以后可能从事的科研工作做准备。

(五)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是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的基地,因此,对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自然科学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医学科学领域也发生着巨大变革,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不仅要求医学专业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扎实的医学基础以及熟练的医学实践技能,而且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前瞻性和创新精神,即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人才。要想进一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必须在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教育视野从智力领域向非智力领域扩展,关注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不断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品质。

(六)设立一定的奖励制度

要想提升学生科研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促进医学生在科研过程中个人目标的达成。因此,可以通过适当的精神或物质等奖励手段,激发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如制定一系列奖励制度和规定,鼓励在科研上取得优异成绩者,在学年评优评先、毕业生就业、研究生免试推荐等工作中优先考察,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同时将市场需求与提升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四、展望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医学专业同样发展迅猛。原有的医学生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医学的发展,培养兼具实践技能与能力的本科生已是大势所趋。各高校需要不断探索适应现代社会的医学生教学和科研模式,完善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医学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综上所述,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阶段地慢慢渗透入学生的学习之中,更离不开导师有针对性的规范化的培训与指导。当然,本科生习得和积累的知识有限,又受到物质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其科研成果所产生的影响力不能期望太高,但在本科阶段所掌握的科研方法和经验却是终身受益的,必将对其今后的专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进而推动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德亮,陈富舟,谷蔚琼,吕奔,唐怡庭,潘爱华,罗学港,曾志成.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新模式的探索[J].医学与哲学,2005,(05):74-75.

[2]陈静芳,周光纪.如何加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04):48-49.

[3]张天一,苑文英.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05):103-105.

[4]张玉林,吴昊,陈德喜.医学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3,(02):266-268.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研能力培养
浅析科研能力、学术修养与科技论文写作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研能力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