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与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2015-12-09蔡民强杨利红
蔡民强,杨利红
上海市长宁区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系统,上海 200335
动脉粥样硬化[1]是动脉硬化血管病常见的一种,症状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临床上高血压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增高。给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危害,研究表明[2]临床血清C 反应蛋白、脂蛋白a 及尿酸水平与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与心血管疾病有关。该次研究通过运用B 型超声测定颈动脉中层厚度(IMT)和测定血清C 反应蛋白、脂蛋白和尿酸浓度,来探究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三者含量的相关性,现分析2011年1月—2013年4月间来该院全科门诊高血压患者123 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来该院全科门诊高血压患者123 例,其中男67例,年龄在28~75 岁,平均年龄在(39.7±10.2)岁,女56 例,年龄在27~79 岁,平均年龄在(41.2±9.51)岁。所有高血压患者经B 型超声测定颈动脉中层厚度<0.9 mm 为IMT 正常组,≥0.9 mm 为IMT 增厚组,IMT 正常组41 例,男22 例,女19 例,平均年龄在(42.1±9.9)岁,IMT 增厚组82 例,男45 例,女47 例,平均年龄在(40.8±11.0)岁。
1.2 纳入标准
①所选高血压患者均随机选取,经临床诊断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高血压诊断标准。②所选取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均同意参加此次研究且临床积极配合。③患者均经诊断排除急性冠状综合症、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大动脉瘤、免疫性疾病以及心脑器质性病变等疾患。
1.3 测定方法
1.3.1 颈动脉中层厚度(IMT)测定 采用超声仪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位置,颈在双侧颈总动脉显示最清楚处,分别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共3 个心动周期的IMT,取其平均值。以IMT≥0.9 mm 作为颈动脉壁增厚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准。根据颈动脉中层厚度(IMT)分为正常组和增厚组。
1.3.2 血清指标测定 所有患者空腹半天在肘部正中静脉抽取血液6 mL,各取两毫升分别注入离心管,采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C 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a 及尿酸浓度水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血清C 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与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变量间相互关系采用多元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IMT 正常组和IMT 增厚组血清C 反应蛋白、脂蛋白a 以尿酸水平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IMT 正常组患者体内三者含量分别为4.1±4、284.4±88、421.2±59,IMT 增厚组患者体内三者含量分别为8.9±5、322.6±84、495.5±52。正常组和增厚组之间在血清C 反应蛋白、脂蛋白a 以尿酸浓度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2.34、7.14,P<0.05),见表1。
表1 两组之间血清实验检测指标关系对比[mg/L,(±s)]
表1 两组之间血清实验检测指标关系对比[mg/L,(±s)]
组别血清C 反应蛋白脂蛋白a 尿酸IMT 正常组(n=41)IMT 增厚组(n=82)t P 4.1±4 8.9±5 5.34<0.05 284.4±88 322.6±84 2.34<0.05 421.2±59 495.5±52 7.14<0.05
2.2 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IMT 增厚组)颈动脉中层厚度(IMT)与血清C 反应蛋白、脂蛋白a 及尿酸浓度水平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颈动脉中层厚度(IMT)与三者含量进行perso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779、0.731、0.820(P=0.001、0.002、0.000)。血清C 反应蛋白、脂蛋白a 以及尿酸浓度水平与颈动脉中层厚度(IMT)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1,0.002,0.000<0.05)。见表2。
表2 颈动脉中层厚度(IMT)与实验检测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2.3 血清C 反应蛋白、脂蛋白a 及尿酸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果显示,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IMT 增厚组)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和尿酸相互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任意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实验检测指标之间相互关系分析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3]是高血压病重要的伴随症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在中国的发病率、危害率和死亡率迅速增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安全。研究表明[4]颈动脉中层厚度(IMT)测量是预测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独立的危险因素。因此,多普勒超声测量[5]可以测量颈动脉IMT 可作为临床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简便、无创性指标。
研究证明[6],动脉粥样硬化不单单是一种脂质的沉积过程,炎症在粥样斑块形成、增长、破裂和磨损形成血栓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C 反应蛋白(CRP)是重要非特异性炎症标记物之一,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患发生的危险因素。CRP 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的一部分,它结合C-多糖,在Ca2+存在时可结合细胞膜上磷酸胆碱,可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调节淋巴细胞或单核巨噬系统功能,促进巨噬细胞组织因子的生成,所以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也可检测到CRP,所以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C 反应蛋白具有密切关系。脂蛋白a 合成主要是在肝脏[7]阻止血管内血块溶解,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脂蛋白a 含量升高会促使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生。在某些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大动脉瘤及某些炎症性等疾病可检测到脂蛋白a 的增高。所以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脂蛋白a 含量增高具有密切关系。
目前,基础病理研究表明[8],嘌呤降解为尿酸关键酶是黄嘌呤氧化酶,在冠状动脉内皮缺血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增高,所以尿酸高冠状动脉血管内氧化张力升高[9]。另外,体内尿酸含量过多可以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和脂质过氧化的过程,促进血小板在血管上粘附和聚集,促使血小板血栓形成,所以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尿酸含量具有密切关系。
该次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IMT 增厚组)其血清C 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高血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C蛋白、脂蛋白及尿酸浓度高于正常人,与文献报道一致[10]。对3 组因素与颈动脉中层厚度(IMT)进行perason 相关分析,发现血清C 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以及尿酸浓度水平与颈动脉中层厚度(IMT)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者血清含量与颈动脉中层内摸增厚密切相关,与相关文献结果一致[11]。3 种因素之间进行两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任意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者之间相互关系密切,但目前对于其协同作用机制、协同作用主导因素尚不完全清楚,还需要研究人员进一步探讨。
[1]Makina,Lip GY,SilvemanS,et al.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and hypretension:a forgotten association[J].JHum hypretension,2001(15):447-454.
[2]Badr K,Wainwright CL.Inflammation i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here,there and everywhere[J].curropin Pharmacol,2004(4):107-109.
[3]Huxley RR,Bell EJ,Lutse PL,et al.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in blacks and whites: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J].Ethn Health,2014,19(6):601-16.
[4]Oleary DH,Polak JF,Kronmal RA,et al.Carotidar-tery intina and media thickness as a risk factor for myo-cai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in older adults[J].NEngl J med,1999(340):14-22.
[5]Zhang X,Ang Q,Wang W.Application research on ultrasonic blood flow velocity measurement[J].Zhong guo Yi Liao Qi Xie Za Zhi,2014,38(1):50-53,56.
[6]罗明,俞文萍,邓兵.老年女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血尿酸水平关系探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2):106.
[7]陈波,杨志建,王连生,等.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2):1196-1198.
[8]郭纪群,葛均波.血尿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3,18(5):346-349.
[9]Jacob G,ElaineC,JustineD,et al.High-dose allopurinol improves endothelial function by profoundly reducing vascular oxidative stress and not by lowering uric acid[J].Circulation,2006,114:2508-2516.
[10]钟淼,蒋宜,史若飞.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关系[J].重庆医学,2010,39(14):1891-1893.
[11]Tavil Y,Kaya MG,Oktar SO,et al.Uric acid level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arotid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Atherosclerosis,2008,197:15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