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技术与产品”的中高职衔接方式探究

2015-12-09贺陆军

职教通讯 2015年3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中职高职

贺陆军

基于“技术与产品”的中高职衔接方式探究

贺陆军

中高职之间教学内容差异不是知识内容上的“深与浅”,也不是“技术环节”(技术设计、技术应用、技术开发、技术生产)上的“前与后”。而应该是产品“技术原理”的理论性的“强与弱”。因此,中职教育需要更多地从“技术方法”层面上为高职“奠基”,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有效途径。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技术与产品

中高职之间的“同类性”和相对“独立性”,为中高职衔接提供了客观意义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建立中高职衔接的最为重要的目的,是通过长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兼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其中,构建中高职课程体系是中高职衔接的本质特征,中职与高职之间的课程“接口”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问题。本文在对以“学科和知识”、“岗位与能力”两种衔接方式进行评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技术与产品”的衔接方式,并在中职教育进行了有效地行动研究。

一、学科与知识:构建“三段式”课程体系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展开逻辑一般称为三段式,即依据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含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三类课程,把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按照从文化基础课程到专业理论课程,再到专业课的顺序逐步展开。这种课程展开顺序所依据的是知识内在逻辑关系,其理论假设为:文化基础课程是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基础,而专业理论课程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课中的“知识”,是中高职衔接的“接口”。

按照三段式的思路,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还是有着一定的“市场”。这种衔接模式仅希望中职学校把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文化课、部分专业理论课的基础打扎实,便于学生进入高职后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课。

“三段式”课程体系存在着如下三个偏离: (1)偏离“实践—理论—实践—理论”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规律;(2)偏离职业学校学生“擅长形象”的思维特性;(3)偏离职业学校学生“喜欢实践”的行为特点。

其结果有三个方面:(1)“升大学”的“诱惑”无法唤起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深地陷入厌学的漩涡;(2)使中职教育变成“不伦不类”,而失去自身的特色和优势;(3)使中高职之间失去了相对的独立性,中职毕业学生无法形成从业资格和职业能力。

二、岗位与能力:构建“拼接式”课程体系

职业岗位(群)的差异是中、高职教育之间差异的“源头”,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差异是中高职之间差异的主要内容,进而表现为中高职之间培养目标的差异。一般认为,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形成以“怎么做”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能力——经验型技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形成“怎么做得更好”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能力——策略性技能。

以岗位为接口的中高职衔接,是以经验型技能和策略性技能为边界,划分人才培养阶段。由于岗位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多要素交织互动的综合发展过程,因此,需要在每个阶段中,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安排相应的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与职业能力训练课。

在这一思路下,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不再是按照从理论到应用的逻辑进行编排的,而是按

照从简单能力到复杂能力的顺序编排的。这种编排逻辑既能充分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又能照顾到不继续升入高职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要,并确保中职阶段的专业课程能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为学生首岗就业创造良好的技能保障。

对于中职教育的发展、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存在着如下的负面影响:(1)中职教育容易陷入“重复性”的操练,使中职教育的课堂失去了生机活力,而导致学生学习的厌倦、低效;(2)很难使中职课程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导致学生无法体验到技术理论知识的重要价值; (3)导致中职毕业学生首岗就业有“优势”,生涯发展显“劣势”,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三、技术与产品:构建“螺旋式”课程体系

产品的开发与生产需要技术的支持。从技术发明到技术生产,需要经历如下的技术环节:构思,提出技术原理;设计,绘制技术图纸;试样,研制技术样品;开发,试制技术产品;生产,批量制造产品。

(一)岗位分工渐模糊,发展需求更强劲

在未来企业,技术员、技术工人两者间的分工边界日益模糊;技术员和技术工人两者间人员的数量结构渐渐变化;技术员、技术工人两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在未来企业,技术工人也要从事数控编程任务,并参与技术研发活动。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总是希望从“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向“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跃迁。而社会的进步,给每一个人提供更加广泛的职业岗位的选择空间。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首次就业提供“敲门砖”,也要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奠基石”。

(二)技术方法有侧重,技术能力需全面

因此,不管是中职,还是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不能仅让学生“驻足”于某一“技术环节”,应该让学生“行走”于“技术全程”。当然,中职与高职教育有各自的“基础性”环节。中职教育是基于“技术生产”,而促进学生技术能力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是基于“技术开发”,而促进学生技术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产品不同路径同,差异是在“理论量”

要实现学生技术能力的全面发展,需要“产品导向”课程为支持。“产品导向”课程就是以“产品本体的生成、产品价值的创生、可流通意义的实现”为目标的任务引领型课程,也是以具体产品的形成为“内容”,以技术构思、设计、研制、试样、生产为结构的“项目化课程”。

产品的形成需要技术的支持。不同产品在构思、设计、研制、试样、生产过程中,所需技术的“理论含量”是不同的。中高职之间课程的相同点是:具有相同的教学性工作流程——“技术路径”,差异点是:要完成产品的构思、设计……,所需要的技术理论知识是不同的。例如,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中职教育开设“童车的设计与制作”,再到高职教育开设“电动车的设计与制造”课程。由此可见,“产品”可以成为中高职衔接的新“接口”。

以产品为接口的中高职衔接,是以技术的“理论含量”为标准,划分人才培养阶段,并各自构建以“技术全程”为结构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再以“产品为接口”,将两个课程体系的有机结合,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四)产品接口有优势,四大优势显成效

1.保持了中高职两个相对独立的培养阶段,使学生经过中或高职两个阶段的学习,分别具备从业能力。同时,又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技术能力的“全面”发展。

2.学生在产品形成的各个阶段,学生自然会遭遇各种技术问题,需要技术理论知识予以解释和解决。从而,促进了技术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这样,既解决了职业教育中“理论够用为度”的衡量标准,又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3.“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使技术理论知识不再是符号的表征,而是理解、解决技术实践问题的工具。在此过程中,不仅提高着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也丰富着学生的技术理论知识。

通过花溪红岩水库所处地域环境信息,构建水库移民安置框架;针对数据采集、数据管理等关键技术进行工程要点分析,并结合花溪水库工程进行实际应用,红岩水库移民均已得到良好安置,且生活水平较以往有所提升。

4.学生在技术实践问题情境中,会产生解决技术问题的冲动,而技术问题的丰富多彩和不确定性,使职教的课堂不再单调,激发着学生学习的

内驱性动力。而产品实用价值、经济价值的形成,又激发着学生学习的外在性动力。

四、设计与实施:探究“产品导向”课程模式

如上所述,“产品导向”课程是以“产品本体的生成、产品价值的创造、可流通意义的实现”为工作性目标的“任务引领型”课程。要重点培养中职学生的技术生产能力,又促成学生技术能力的“全面”发展,需要进行教学意义上的项目化设计。

(一)课程整体设计——技术全面是目标、量力而行定产品

以工作性目标为引领,从教学目标、内容、流程、环境、组织、评价六个方面,进行教学意义上的项目化设计,构建了“产品导向”的项目课程,实现了工学的有机结合。(见表1)

表1 “产品导向”课程项目要素结构

(二)教学流程设计——逆向延伸增长度、覆盖全程育全能

依据学生思维特点,职业教育的教学流程应该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为此,产品导向课程作如下的教学流程设计:沿着“技术路径”,逆向延伸,控制产品形成的起始点,设计教学流程的长度。并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产品形成的起始点沿着技术路径不断前移,直至“技术路径”的起始段——技术构思。

(三)教学组织设计——五维十段细安排、工学结合结构化

为了有效按照上述的教学流程,实施产品导向课程,我们构建了“五维十段”的教学组织模式。(见表2)由表可知,同一学期内,学生的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之间具有内容的相同性,因此,“五维十段”不仅实现工学结合精细化,也提高了工学结合的“结构化”水平。

表2 “五维十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精细结构

(四)教学情境设计:“T字”结构集群化、校企双导重育人

要实施“五维十段”教学组织形式,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实训基地。为此,我们在校内建立“教学工厂’和“产学研”基地;在企业,我们建立了“企业学区”、“企业工作室”、“实岗实习基地”

“三层”结构的实训基地。以“产学研基地”和“企业工作室”为中枢,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之间,形成了“T字”结构的实训基地系统。(见图1)

它们各自的教学功能如下表3。

图1 “T字”结构实训基地系统

表3 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功能一览

由于,校内的产学研基地和企业工作室是“产品导向”课程实施的核心基地。为了有效发挥两类基地的教学价值,并本着校、企之间扬长避短的原则,我们建立了“学校主导、企业指导”的运行机制。(见图2)

图2 “学校主导、企业指导”的运行机制

在学校的主导下,在上述两类基地,我们又建

立“三环”人员结构的配备机制。(见图3)从而,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进度,更保证了产品研发、生产中的教学价值。为学生技术能力的有效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图3 “三环”人员结构的配备机制

五、实证与思考:再认“产品导向”课程价值

两年来,学校在服装、机电、化工等专业先、后以男衬衫、小型机器人、洗涤剂为“教学载体”,实施“产品导向”课程。虽然产品“技术档次”不高,但毕竟是通过是自己的研制、生产出的产品。

当看到学生在技术问题面前的苦思冥想;当看到学生攻克技术“难关”后的兴奋不已;当看到学生从产品销售中获得经济收入时的激动喜悦。此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产品导向课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技术能力中的育人价值。

在中高职衔接中,中职是高职的基础。但是,这里的“基础”并不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因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不是提高技术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这里的“基础”也并不是特定的岗位能力。因为,特定的岗位能力很难发生迁移性学习。

[责任编辑 秦 涛]

贺陆军,男,平湖市职业中等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职教管理。

G712

A

1674-7747(2015)32-0009-05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中职高职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