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幸福指数
2015-12-09余一鸣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来自全省的同行们交流和学习。在座的都是骨干教师或者即将成为骨干教师,很惭愧,我从业三十多年,一直没能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尽管我一直满工作量,带两班语文。我今天坐在讲台上,不是以教育专家的身份,而是因为我是一个小说家。讲实话,教书是我的主业,我更想以同业的身份与大家交流。刚才在下面,我发了一个微信,自称伪专家老腊肉开讲,伪专家是实话实说,老腊肉是自嘲,是嫉妒各位,教书大半辈子,没成长为骨干,小鲜肉熬成了老腊肉,还是心有不甘哪。
据主持人介绍, 今天在座的好多老师都来自县里的乡镇中学,我有亲切感,我的父母是乡村教师,我自己师范毕业后在农村中学工作五年,在县城一所中学工作十三年,然后才调入我现在处在省城的中学。以前,南师附中的老校长胡百良下乡做报告,说名校的高中教师有什么了不起,那么好的孩子你不教他,他也能考上大学。有本事的是普通中学的教师,硬是把基础薄弱的学生送进了大学门,还敢跟重点中学的老师比均分比排名。我以前总觉得这话是唬弄我们乡下教师,直到自己进了名校,才明白此言不虚。但是真正能体会到语文教师尤其是乡镇语文教师切身之苦的只有当事者自己,要奋斗就有牺牲,校长和家长要升学率,教师就得做牺牲,劣势环境中的乡镇教师牺牲更多。
语文教师之苦,其他学科不能比肩。且不说作业多,有作业本随笔本作文本诸种,语文教师的压力也是最大的。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积累性强,不像别的学科突击一下分数就能拉上来,学生没有基本的阅读量和写作量是得不到高分的,立竿不能见影,所以说句笑话兼实话,语文教师的家教行情一直不看好。问题是,领导和家长觉得自己是懂语文的,课文上的字基本认识,评课或者评教都能讲出甲乙丙丁,一不小心都能成为语文教育专家。所以,语文教师往往成为批评对象。我劝年轻教师,这是学科特点,数理化他们不会做题,英语他们听不懂,只剩下语文学科能捞回一点颜面。
但语文教师仍然有权利做一个幸福的人。
幸福首先得有物质基础。客观地说,我们江苏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平均水平尚算不錯,但与飞涨的物价尤其房价相比还是远远落后。几年前学校给我分配了一个徒弟,重点大学研究生毕业,父母都是种田为生的农民,培养出一个研究生不容易。我布置的第一个作业是借钱,让他筹集首付的钱去买房。我是农村出来的,讲究立足,娶老婆生儿育女没有房子,幸福感就是肥皂泡,教书就没劲头。第二个要求是认真教书,循环一轮后再考虑带家教赚钱。领导们反复强调不准带家教,我也支持,以实际行动支持,到我这把年纪,生我的人和我生的人都安稳了,但是年轻人缺钱。业余时间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不影响社会安定,比性工作者干净,比贪官高尚。关键是要遵守贸易平等互利规则,不强买强卖,买有所值。我提醒年轻教师不要急着带家教,是主张打铁首先自身硬,炼就一身本领再出山,不要败了自己的名声。当然,我还是不主张教师带家教,除非你上有老下有小等着你养,房贷等着你还,不做家教就要做小偷强盗了,暂且算是为社会安定计。
不要误解我,我并不是一个物质至上主义者。我常为语文学科喊冤,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它包括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涵盖诸多自然科学,学好语文智商情商缺一不可。其实,更重要的是语文学科的社会实践价值。老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现在称为,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大语文的概念就是要求我们不要困在教室里,不要困在题目里。同样是借钱,你语文教师对人的观察对世态炎凉的体会是语文积累。同样做家教,你在从学生和家长手中取钱的感受更靠近文学。我向一些外籍师生打听,人家的中小学母语教师除了教师从业证书,往往还有別的资格证书,很多教师从事过不同的行业,有的教师同时兼着別的工作。我不认为一个脱离社会躲在教材中的人能成为语文教学大师,除了骨干教师培训班,据说还有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家培训班之类,其他学科我不敢妄论,但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仅靠培训是不能培养出的。往远处说,孔子是经历了周游列国的诸多苦难,才臻文圣;从近处看,陶行知是历经办学创业的坎坷,才修成大师真身。从另一种角度看,躲在书斋里的清高和学识是苍白和虚弱的,只有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炼,经过风雨的洗礼,语文才是有生命的语文,语文教学从业者才能有血有肉有风骨,堪当重任。
其次,语文教师的幸福感应当来源于独立的思想和昂扬的个性。刚才和张小兵老师聊天,得知南师大中文系的何平教授刚来上过课,他讲的是语文老师应对教材多角度解读,敢于有己见,有的人听了觉得登高望远,有的人听了很是惶惑,那课堂上怎么讲解,习题以哪一种答案为标准?我理解后者的痛苦,我们习惯了一种标准答案,一种思维,简单而幸福,直接奔分数而去。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功利主义者居多,我在课堂上也遇到学生发难,老师,能不能别讲与考试无关的内容?我们习惯了被考试牵着鼻子走,被家长和学生牵制,被专家们的评价方式左右,按步就班,麻木而无忧。我参加过评别人的课,我也被别人评过课,有专家制定的评课分值表,教师讲几分钟,学生讨论几分钟,课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都有规定的分值。我们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理科思维严谨而公式化,1十1=2,流水线作业也能有整齐划一的赏心悦目。但这不是语文的审美,不是语文从业者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只有一种解读的课文不是好课文,没有探究和争论的课堂不是语文课堂,语文教师的幸福和成就感,是独树一帜的思想,是独辟蹊径的思路,是唇枪舌战的淋漓,是课堂上搅起旋风的畅快。语文教学杂志很多家都开了“争鸣”栏目,但不受语文老师青睐。倒是局外人急了,比如《收获》杂志的叶开先生,编起了语文教材,一套十几本,题目就是“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我看了几本,确实好,题目也出得好,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应试追求。还有一个作家毕飞宇,在《钟山》杂志上开了专栏解读文本,大多是我们中学课本的课文,《促织》《项链》《水浒》《红楼梦》等,天眼大开,微信博客上好评如潮,我建议语文老师都读一读。这俩人一个是我的责编一个是我的朋友,我正告,这是抢我们语文老师的饭碗,他们都得意地笑了。我们做语文教师做得久了,是不是就麻木迟钝了,丢失了本该属于语文老师的幸福,也丢失了我们自己?
第三,讲一讲读书与写作这两件事。这实在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我们的语文教师不读书不写作已受多种诟责,我想换个角度看这个现象。首先,语文教师有必要读那么多书写那么多文章吗?在当前应试背景下,还真没必要,不如研究教参,不如研究题型。就是写作,最多去写几篇下水作文就够了。家长认为孩子读小说是浪费时间,语文老师写小说散文也可能被校长斥为不务正业。其次,我们这代人喜欢读书读报,写写抹抹,未必就有资格要求青年教师必须读书写作。我们的青年时代,没有电视电脑,没有微博微信,只有读书一件事可做。读书写作这样的爱好,是那个乏味时代留在我们身上的印记。我这样讲在座的青年教师是不是可以心里平衡一些?但我的话还没有讲完,时代是在发展变化的,语文不可能永远这样考下去,语文高考大分制不是狼来了,改变考试方式回归语文学科特色才是狼来了,读书和写作才是语文学科的根本。最重要的是,不论你把教语文当作饭碗还是当作事业,我们都不应该拒绝从中得到快乐。当下世界提供快乐的渠道太多,阅读碎片化,写作微博体,都是快乐载体,但是能承载人类灵魂的不是这些,只有艺术,于语文从业者而言就是文学艺术,解读亦共鸣,表达即宣泄,那是不可替代的幸福感。
我之所以写小说,是因为我在语文教师职业中还不能找到幸福感,我觉得,读书和写作总有一天会成为语文教师幸福指数的标量,我们共同努力。
余一鸣,著名作家,南京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