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015-12-09白少民张瑞琴
李 浩,白少民,张瑞琴
(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李 浩,白少民*,张瑞琴
(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突出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基础,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的源泉。本文分别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教师;创新思维
21世纪的落脚点在于创新,这就要求最好的教育必须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即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认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此为基础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思维[1]。但是由于目前仍然以高考作为标尺,导致许多人在行动上还是不得不屈从于应试教育,教师依然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学生则沦为背书机器和考试机器,想象力、创造力、探索未知的勇气、独立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逐渐地消失。著名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杨福家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优秀的基础教育必须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使‘火把’在良好的环境中星火燎原”[2]。因此,把握创新思维的脉搏,掌握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当务之急、迫在眉睫的。
1 创新思维概述
创新思维是人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具体来说,它是指能突破常规界限,并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从而产生新颖独创的思维成果。它是整个创新活动智力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3]。
通俗的用解决物理的逻辑来说就是:敏锐洞察,另求他法(发现并提出问题)—创造想像(猜想假设)—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灵感(分析问题并设计实验)—持之以恒的精神(完成实验并分析)—思维的升华与跳跃(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这种创新性思维不仅打破了原来传统教育的弊端,而且更重要的是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2 教师的“教”是如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发挥作用的
2.1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所以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这个群体大致可以分为层次不同的四类:第一类是只卖鱼,只卖鱼的教师,他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完事;第二类是教卖鱼,教卖鱼的教师,他会教给学生管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第三类是只打渔,只打渔的教师,他可能有一套比较好的学习方法但不教学生学,或教不会学生学;最后一类是教打渔,教打渔的教师以自己打渔为示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会运用、创新和传播知识。很明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中我们是需要教打渔的教师。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书”的,上一级发一本书,自己就捧着一本书教,以考纲为准绳,忠实于课程要求;以教材为依据,局限于课本内容;以教学参考书为拐杖,依靠教学参考书。教师仅仅是教学的执行者,很被动,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这样导致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培养出来的都是贝多芬(会背就能多得分)。
现在,基础教育课程不确定性十分突出,价值取向多元化,教学内容本土化,学校教育开放化,学生学习自主化。这就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要求教师不再当教学的执行者,而是引导者。教育是面向学生的未来,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教师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符合学生学习起始点、学生风格、认知等的课程,做到因材施教、因风施教,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具体的转变如下:(1)终身学习,不断紧跟时代脚步,不断更新知识;(2)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3)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学;(4)反思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求发展,在反思中求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养;(5)创设情境,增加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6)灵活应用教学策略,注重脚手架搭建。
2.2 营造民主气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作为引导者或者是学生中的一员,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学习兴趣。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4]。在课堂上具体做法如下:
1)引入课题要“出奇制胜”。成功的课题引入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题的内容中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状态。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以生活情境呈现给学生,引发学生共鸣,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做铺垫。
2)授课的过程要“百家争鸣”。知识不应预先设定,而应让学生在互动中感悟、发现和探究。训练学生边听边想,边观察边思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多给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对学生的创新回答,尤其是出错的时候,教师要延迟评判,鼓励他再想,使学生充分的开动脑筋,能迅速的由一个问题的解决过渡到另一个问题,引导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规律,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巩固练习要“活学活用”。巩固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在巩固练习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教师向学生呈现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法,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
2.3 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个体方面关注较少,几乎是千人一面,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历史告诉我们创新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想象力、创造力、激情和梦想,教师只有关注学生个体特有的思维、经验、兴趣和需要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学生是泥土,我们就把他烧成砖瓦;如果学生是矿石,我们就把他百炼成钢;如果学生是金子,我们就让他放出光彩。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个学生都百炼成钢,也不能因泥土、金子炼不成钢,就把他们当废弃物扔掉,因为他们都是有用之才。社会需要钢,也需要砖瓦和光彩[5]。
3 学生的“学”是如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发挥作用的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新与旧的过程中不断碰撞,摩擦,让知识能够真正地被理解和应用,进而激发潜在的创新思维。教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需要做好搭建脚手架的准备,尤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跨过最近发展区,进而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3.1 学生要敢于质疑,学会批判
许多成功的发明创造都向我们证明创新思维需要有批判质疑的精神。例如,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在严肃的科学研究上,对老师的学说怀疑、思考、批判,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爱因斯坦对牛顿天体运动定律的怀疑、思考、批判,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哥白尼对托勒密的天动学说怀疑、思考、批判,创立了地动学说。没有怀疑、思考、批判,就没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天文学家哥白尼。当然,这里所说的质疑、批判,并不是毫无根据、毫无来由,不经过自己的深入分析和思考,人云亦云,而是对前人前事一种理性的质疑和辩证的扬弃。
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叫学生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引导学生产生自己的思考;不是要让学生记住教材上、教参上或者是老师讲的思想,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思,自己想[6]。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疑问是前进的一面旗帜。学生只有主动将自己置于新旧知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已有经验与科学概念的矛盾中,才能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辩证地看待问题,全面客观的评价问题,由感性上升为理性。
3.2 学生要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并存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7]。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可替代。教师的主要职能不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是间接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成了学生的发展顾问,成了学生成长的激励,成了学生交换意见的伙伴。所以只有主动的去学习,积极建构知识,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自学的过程中能够进行主观的自我学习,这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我们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来阐述就是:学生自己看到,自己探索、观察、发现;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实践创新。
3.3 理论为实践指导,实践中渗透理论
知识只有被利用,才能实现价值。没有被利用的原材料如同一堆垃圾,同理,没有被利用的知识也只是一堆没用的废弃物而已。知识是人类通过长期的实践而积淀下来的,是在过程中形成的,是在体验中形成的,知识再好也有用不上的时候。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用知识来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服务我们的生活。
学习的过程是体验建构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去解读他人的经验,用已有的经验去解读新的经验,再用新的经验去解读已有的经验。他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断从多角度去联系、去思考、去感悟,去发现,去升华自己。但这个过程只是手段,应用才是最终的目的。例如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在实验前教师就已经教给学生实验的原理,这些实验原理看似简单,但还要通过实践来证明,学生理解了机械能守恒的原理,教师就可以减少演示的时间,让学生根据势能的变化等于动能的变化亲自动手去验证,怎样控制变量,怎样忽略实验中的次要因素抓主要因素,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来验证实验是否成功。
4 小结
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日新月异,教师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为重要的是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策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学生的任务也不再是机械的被“填充”,而是积极主动的开发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教师从自身做起,以学生为本,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情境活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真正的让学生的学习发生,让创新思维萌芽发展。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R].2011.
[2]杨钧,刘建平.立足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辽宁中医大学学报,2007,9(3):247.
[3]朱永新.创新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7.
[4]魏雪花.“解放”儿童发展创造力[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4,1(2):4.
[5]张先华.教育思想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5-60.
[6]张先华.基于创新的教育价值取向[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6):70-72.
[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2001.
[责任编辑 贺小林]
2015-03-06
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2SXTS05)
李 浩(1989—),女,湖北随州人,延安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
G421
A
1004-602X(2015)02-00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