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金寨县农业产业发展探析
2015-12-09江华
江华
(安徽省金寨县林业局,安徽金寨237321)
安徽省金寨县的农业产业主要以桑、栗、茶、菌药为主体,这些产业构成了金寨县农村经济的主要方面,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目前安徽省金寨县农业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分析安徽省金寨县农业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探讨安徽省金寨县农业产业面临的困难,并提出该县农业产业发展对策,旨在为促进该区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 安徽省金寨县农业产业的贡献
1.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据统计,现全县年产蚕茧3 500 t,年产值6 000多万元;年产板栗3万t,年产值近1亿元;年产茶5 000 t,年产值1.15亿元;年产菌药5 540 t,年产值2.15亿元,综合年产值达5.85亿元。近十年来,这几项农业产业累计创产值40亿元(不包括1988年以前)。其中蚕桑5亿元,板栗14亿元,茶叶6亿元,菌药15亿元。如果从1984年算起,其产值还远超过这个数字。这些产业的兴起,为金寨县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2 促进工业企业发展
蚕桑生产最鼎盛的1992—1994年,全县拥有茧丝绸系列加工企业26家,10个乡镇都办有丝织加工厂。虽经近十年的市场兴衰起伏,现仍有丝织加工企业2家。现拥有茶叶加工企业213家;板栗加工企业2家;菌药加工企业100多家。这些企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1.3 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每年农产品收获季节,来自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客商云集该县,从事农产品交易运输的车辆上千辆,往来穿梭,川流不息,交易的人们熙熙攘攘,一派富庶兴旺的景象。带动了交通、通讯、运输、住宿、饮食及建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1.4 促进社会繁荣稳定
全县从事蚕桑生产的有6万户、板栗生产的12万户、茶叶生产的6万户、菌药生产10万户。这些产业以其较大的基地生产规模和密集性的劳动投入,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而且也改善了地方治安状况。同时由于相关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在20世纪90年代,仅丝织加工企业当时从业人员就超过1.3万人,这些人员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农村,劳动就业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和前途。目前,全县农民收入除外出务工收入外,很大部分都来自于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了素质,改善了生活状况,促进了地方的繁荣和稳定。
2 安徽省金寨县农业产业的优势
2.1 资源优势
资源优势体现在规模上,全县现拥有蚕桑面积6 400 hm2,仍居全省第一。拥有板栗面积3.3万hm2,居全省首位,名列全国前列。拥有茶叶面积9 466.67 hm2,位列全省第四。拥有以灵芝、天麻、茯芩为主的菌药材1 300余种,产量5 540 t,其规模和产量居全国第一。这样的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也不多见,这是该区最大的优势。
2.2 市场优势
由于多年来不断进行的市场开拓和宣传,金寨农产品在国内已具有了一定市场,并占有了相当大的份额。如金寨板栗已销往全国22个省市及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六安瓜片、金寨丝绸、沙河灵芝等都享誉全国。沙河乡是鄂、豫、皖三省最大的灵芝集散地,船冲板栗市场是华东最大的板栗交易市场。
2.3 技术优势
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县、乡、村各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活跃在农业生产每一线,为全县农业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4 区位优势
合武高速公路和沪汉蓉高速铁路的贯通,极大地改善了该县的交通状况,拉近了与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为农产品快速进入市场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通道。
3 安徽省金寨县农业产业面临的困难
3.1 基地规模大,产量低
无论是桑、栗、茶还是菌药,平均单产或株产远低于全国其他先进地区,广种薄收,没有发挥出资源的应有效益。
3.2 科技含量不高
栽而不管,粗放经营现象普遍,落后的生产方式不仅导致产量低而不稳,而且质量也上不去。
3.3 农村劳力缺乏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大都为年老体弱者和妇女儿童,影响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
3.4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很多农产品只单纯出售原料,不能实现加工增值。农民怕销不掉,总是降价而售,影响了生产积极性,同时还造成了大量原料的浪费损失,如板栗,因没有加工业,每年损失的小栗子和轻微病虫栗都在4 000 t以上,价值达2 000万元。
3.5 干群生产积极性有所下降
对农业生产重视不足,放任群众自主经营,缺少有力的行政推动。群众因近年来市场滑坡,农产品价格下跌,对生产积极性与过去相比有明显的下降,农业产业面临衰退的危险。
4 安徽省金寨县农业产业发展对策
4.1 强化“一个意识”,促使“二个转变”
4.1.1 强化“一个意识”。强化“一个意识”指农村和农业经济始终是县域经济之根,只有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县域经济才能更加稳固,农业产业是该县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4.1.2 促使“二个转变”。促使“二个转变”一是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稳定现有基地规模,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产量和质量上来。实现量到质的飞跃。二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并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把基地建设与加工销售和生产资料供应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4.2 加大“三项投入”
4.2.1 行政投入。行政投入指提高各级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制定政策,强化措施,明确岗责,落实奖惩。
4.2.2 资金投入。每年从财政、林业、库区、农业贴息贷款及其他项目资金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农业丰产基地示范建设、品种改良、科研科普、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统筹安排、分类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明确各类项目的实施单位,避免出现同一种项目多头负责,多家实施,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现象,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4.2.3 科技投入。恢复和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报务网络体系。理顺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现有管理体制,使他们能专心致志地从事于本职工作。要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
4.3 处理好“四个关系”
4.3.1 点与面的关系。以重点基地建设为抓手,通过实施系列丰产栽培技术,示范、辐射和带动千家万户面上基地的发展。
4.3.2 新老产业间的关系。新产业是对现有产业的发展与补充,不能代替。现有产业则是经过全县人民数十年奋斗的结果,来之不易,应巩固和提高,二者兼顾,不能偏废。
4.3.3 基地与市场的关系。没有规模基地,也就难以形成市场。而市场开发的好坏,直接影响基地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必须把基地建设与市场开发结合起来,以基地来形成市场,用市场来引导、规范和提高基地建设。
4.3.4 基地与加工业的关系。基地是农产品加工的原料来源。而加工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基地建设。没有加工业的农业产业不是真正的产业。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要重视农业加工业的发展。
4.4 抓紧“四项工作”
4.4.1 园地管理。加大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集成运用,强化土壤管理、树体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全面提高园地管理水平,实现丰产稳产。
4.4.2 品种改良。选育和引进农业良种,对现有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加以改良,实现栽培良种化,品种区域化,以提高丰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4.4.3 农产品加工。在扶优壮强现有加工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地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来该县从事农产品加工工作。尤其是板栗和菌药加工应列为全县招商引资的重点。通过发展加工业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
4.4.5 市场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县内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服务配套功能,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另一方面,加大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力度。通过宣传推介和设立销售窗口等措施,千方百计地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1]王金霞,徐志刚,等.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农业生产与反贫困[J].经济学:季刊,2005(4):189-202.
[2]叶发忠.金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5(2):50.
[3]巩峥.本市支持安徽金寨农业签署框架协议[N].北京日报,2008-06-22(002).
[4] 李善君.现代农业发展的“字库模式”[J].中国乡村发现,2008(2):50-53.
[5]孙凤柱,宋承国.发展现代农业以打造生态金寨[J].现代农业科技,2008(3):210.
[6]赵绪昌.农业发展要走依靠科技进步之路[J].西安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58-60.
[7]张正琴.金寨县特色农业旅游开发探讨 [J].皖西学院学报,2008(5):131-133.
[8]陈卫东,刘学贵.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调查——以安徽省金寨县、凤阳县、埇桥区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2013(3):85-88.
[9]徐奕钦.金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策略[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3(7):3-4.
[10]陈艳丽.金寨县山区特色农业发展调查[J].农村工作通讯,2014(22):40-42.
[11]陈艳丽.金寨县山区特色农业发展调查 [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5-02-26(007.)
[12] 邓晓林,方秀.山区致富路[N].安徽日报,2005-07-26(B01).
[13]孙学龙.科技兴农谱现代田园新曲——金寨县财政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纪实[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1(3):26.
[14]赵绪昌.农业发展要走依靠科技进步之路[J].西安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58-60.
[15]廖曜中.农业大县如何建设新农村[J].中国乡村发现,2007(6):50-53.
[16]李善君.现代农业发展的“字库模式”[J].中国乡村发现,2008(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