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共产主义者金策在中国东北的抗日革命历程

2015-12-09金成镐姜圣天

关键词:抗联抗日东北

金成镐,姜圣天

(1.延边大学 朝鲜半岛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吉林 延吉 133002;2.青岛理工大学 经贸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又是朝鲜光复70周年,重温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抗日、并肩战斗的那一段光辉历史,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朝鲜共产主义者金策是中国抗日革命斗争中坚强的国际战友,又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金策一生多半是在中国东北进行抗日革命活动中度过的。他在东满(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加入朝鲜共产党,曾被任命为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北满区域局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1930年,在北满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始终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坚定立场,英勇顽强地进行抗日革命斗争,历任中共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县委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的团政治部主任、师政治部主任、抗联第三军政治部主任、中共北满省委书记、抗联第三路军政治委员等重要职务,为东北抗日革命斗争发挥了重大作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45年8月朝鲜光复之后,金策历任北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副委员长兼民族保卫局局长,1948年9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政府内阁副首相兼产业相,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任朝鲜军事委员会委员、前线司令官等职,1951年1月31日因心脏麻痹症逝世,享年48岁。金策在朝鲜享有崇高的威望。为了纪念金策,朝鲜政府将他的故乡城津市改名为金策市,还把城津钢铁厂、平壤工业大学和一所军官学校,分别命名为金策钢铁厂、金策工业大学和金策军官学校。1968年朝鲜纪念建国20周年时,在金策市建立了一座金策大型铜像。①(朝鲜)《百科全书》(上),平壤:平壤百科辞典出版社,1971年,第449-450页。

一、金策在东满朝鲜共产党组织的革命活动

金策,1903年8月14日出生在朝鲜咸镜北道城津郡(现金策市)鹤上面棒枰村一个贫农家庭,原名金东□,婚后改名为金洪启。祖父金君直,父亲金智模,母亲朴氏,有兄长金洪善(1930年改名为金城)和弟弟金鹤□(1930年改名为金重熙)。②参照《金策履历书》,1941年1月11日。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合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以下简略为《东北文件汇集》)(甲60),1990年,第193页;(朝鲜)《百科全书》(上),第448页。资料上金策和弟弟两人的原名第三个字,都不清楚。金策的父亲和哥哥在朝鲜早已参加了反日爱国斗争,为躲避敌人的镇压,举家移民到中国东北。现无法确定金策一家何时越境迁入到中国,可推测在20世纪初已移住在东满地区。

金策一家居住在吉林省延吉县平岗基成村,③《金策履历书》,《东北文件汇集》(甲60),第189页。成为东北朝鲜民族移民社会的一员。东北朝鲜民族是由19世纪中叶开始通过越境迁入而定居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移民逐渐发展形成的一个新生的少数民族,具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属性和历史特点。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在中朝边境地区形成了规模多样的民族聚居地和村落,形成了一个日益融合于中国社会文化,但仍保留着相对独立性且与故国朝鲜有着血缘关系、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思想文化交流等诸多联系的民族社会文化生活圈;二是,朝鲜移民绝大多数是因为遭受日本侵略和贫穷所迫而来的破产农民,迁入到中国东北后又深受日帝及地方军阀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其生活流离失所、极度不安定和贫困,具有根深蒂固的反日情绪和较为强烈的社会革命要求;三是,至20世纪20年代为止,东北朝鲜民族的思想政治运动主要是在“朝鲜的延长线”④《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的报告》,1930年1月30日。《东北文件汇集》(甲4),1989年,第395页。上开展的,他们怀着民族仇和亡国恨,把东北地区视为自己“祖国光复之策源地”⑤《江宇关于住满韩侨之情势报告》,1929年7月25日。《东北文件汇集》(乙2),1991年,第21页。,以朝鲜移民社会为基础,继续进行着反日革命运动。⑥金成镐:《朝鲜民族共产主义者在中国东北抗日斗争中的地位和贡献》,《世界历史》2012年第3期,第13-14页。

东满地区是中国朝鲜民族最大的聚居地。东满地区朝鲜民族人口在1926年为35万余人,占地区总人口的80%左右。⑦沈茹秋:《延边调查实录》,1931年,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年再版,第15-16页。日本加紧对东满的侵略渗透,使东满各族人民和日帝侵略的矛盾日益尖锐。1919年在龙井爆发了与朝鲜“三一运动”相呼应的“三一三反日示威”运动,1920年又发生了朝鲜民族反日独立军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凤梧洞战斗”⑧1920年6月7日,朝鲜独立军在吉林省图们市凤梧洞以埋伏战歼灭了驻朝日军第19师团安川小佐指挥的“越江追击大队”数十名。和“青山里战役”⑨1920年10月21—26日间,洪范图、金佐镇等领导的朝鲜独立军在吉林省和龙县青山里一带与日本讨伐军进行了大小数次战斗,歼灭了日军官兵数百名。等武装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的侵略野心。金策生活在东满朝鲜民族政治运动中心龙井一带,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就饱受其深刻影响。

1941年1月,金策在《履历书》中亲笔写道:“我没有受过正式教育,在年轻时延吉县平岗基成夜学校里念过几次,都是利用冬季闲时念的,其余都是自习的”。⑩《金策履历书》,《东北文件汇集》(甲60),第189页。因家庭生活贫困,金策自幼跟父母兄弟一起务农,也曾给地主家当过“牧童”。他自幼刻苦自学,勤勉读夜校,以半工半读形式念了中学。⑪(朝鲜)《百科全书》(上),第448页。又一说是,金策在朝鲜小学毕业之后,转学于中国龙井的大成中学。参照金杨主编:《抗日斗争半世纪》,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423页。笔者认为,尽管金策本人说自己“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但根据他的实际文化水平和社会活动经历来看,他无疑具有朝鲜民族中学文化基础。青少年时代的艰难生活,磨炼了他吃苦耐劳、刻苦学习的意志。20世纪20年代初,金策20岁左右结婚,但1928年夫人不幸病逝,留下国泰和正泰两个幼子。①《金策履历书》,《东北文件汇集》(甲60),第189、193页。金策长子金国泰(1924年8月-2013年12月13日),1956年开始进入朝鲜劳动党中央工作,历任党中央副部长、宣传部长、人民军总政治局副局长、社会安全省政治局长、中央书记兼干部部长、政治局委员、中央检阅委员会委员长等职,2013年12月16日朝鲜为他举行了国葬。次子金正泰(1928年1月-1987年11月),曾任朝鲜人民军中将、民族保卫省侦查局长、大兴总局副总局长等职。

金策在20世纪20年代中叶开始走上抗日革命道路。这一时期,东北朝鲜民族的抗日革命运动从单纯的民族主义运动开始转变为共产主义运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陷入暗无天日的悲惨命运之中的朝鲜人民看到了解放的曙光,为他们指出了斗争和胜利的道路”。②《金日成著作集》(第11集),平壤:外国文出版社,1982年,第296页。1918年5月,在俄共(布)组织的指导下,早期共产主义者李东辉等在苏俄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创立了朝鲜民族最初的共产主义团体“韩人社会党”③刘孝钟:《在俄国远东地区的10月革命与朝鲜人社会》,《俄国史研究》1987年第45号,第33页。。从此,朝鲜国内外的民族社会迅速兴起了共产主义思想运动。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来自朝鲜国内、苏俄远东和中国上海等地的朝鲜民族早期共产主义者,在东满创办各类学校和夜校,秘密组织读书会和讨论会等,组织和引导群众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和俄国十月革命,宣传抗日革命思想。1926年1月,东满朝鲜民族20个青年团体在龙井联合成立了东满青年总联盟,曾经参加过1919年朝鲜“三一运动”和1920年青山里战役,时任龙井东兴中学教员的金策哥哥金洪善就任其执行委员,④《金日成回忆录——与世纪同行》(8),平壤:外文出版社,1998年,第114页;姜万吉、成大庆编:《韩国社会主义运动人名辞典》,汉城:创作与批评社,1996年,第153页。金策也参加了这一团体。到1928年1月,东满青年总联盟改称为东满青年总同盟,有基层组织102个,会员约5000人。⑤金俊烨、金昌顺共著:《韩国共产主义运动史》(第四卷),汉城:高丽大学出版社,1974年,第244-248页。金策在哥哥的指引下参加社会活动,开始接受马列主义理论和抗日革命思想。

1925年4月在朝鲜首尔成立的朝鲜共产党(火曜派),于1926年5月在黑龙江省珠河县(现尚志市)秘密组织其满洲总局,下设北满、东满和南满三个区域局。1926年10月28日,在东满龙井正式组织了朝共党满洲总局东满区域局。他们统一组织各类群众团体,积极吸收新党员,扩大革命力量。1926年冬,时年23岁的金策经东满区域局执行委员李周和的介绍,加入朝共党组织,参加了平岗区基成村党支部的活动。1927年5月,朝共党东满区域局为了纪念“五一”劳动节,组织发动了龙井一带几百名青年学生参加的反日示威运动。⑥朴昌昱:《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的革命活动》,《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38页。7月,东满区域局组织已发展到19个基层党组织、116个群众团体和9700余名组织人员,⑦[日]楣村秀树、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29),东京:三铃书房,1972年,第535页。成为朝共党满洲总局三个区域局中革命力量最为雄厚的组织。金策在朝共党组织活动中,不仅提高了思想觉悟,而且经受了革命斗争的锻炼。1927年,金策负责朝共党的革命群众组织互济会的领导工作,9月被朝共党满洲总局任命为北满区域局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⑧《金策履历书》,《东北文件汇集》(甲60),第189-190页。

朝共党满洲总局坚持“朝鲜革命延长论”,“在中国进行韩国革命运动”⑨《中共满洲省委、团满洲省委致在满韩国共产主义者的公开信》,1930年7月1日。《东北文件汇集》(甲5),1988年,第58页。,没有直接参加中国革命,“唯一斗争的对象只有日本帝国主义”⑩《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廖如愿关于巡视东满吉敦路沿线各县的工作报告》,1930年9月20日。《东北文件汇集》(甲5),第200页。,并且仍未能克服始终困扰他们的派别斗争,但他们各自组织各种革命团体,继续坚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努力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⑪李鸿文:《30年代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中国东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3页。金策参加朝共党组织活动的时间还不足一年,就被提拔为北满区域局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这足以说明他已初露锋芒,工作出类拔萃,深得组织和同志们的信任。

1927年10月初,正当金策准备向北满出发时,在东满龙井发生了“第一次间岛朝鲜共产党事件”,他同40多名同志一起,遭到了日本警察的突袭逮捕。当时东满区域局在“五一节”反日示威运动的基础上,正准备着发动更大规模的反日示威游行,但被日本驻龙井总领事馆发现,随即遭到了镇压。金策被押送到朝鲜京城(首尔)判刑2年6个月,关押在日帝朝鲜总督府殖民当局最大的监狱西大门刑务所。①《金策履历书》,《东北文件汇集》(甲60),第190-191页。金策第一次被捕入狱,虽然受尽了牢狱之苦,但却进一步树立了崇高的革命信仰。

1930年1月刑满出狱后,金策就回到他的第二故乡延吉县平岗基成村,才知道自己被关押在西大门监狱期间父亲和妻子在贫困和悲伤中都已病逝,“家里只剩下两个不懂事的儿子”的情况。②《金日成回忆录——与世纪同行》(8),第117页。在极为悲痛困苦的情况下,他被民众推选为当地一所小学的教员。他在学校里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和反日革命思想,也反对宗教迷信活动。不久,该校师生与当地的宗教团体发生了矛盾冲突,终于酿成了一场群体械斗事件。由此,金策被龙井地方法院拘留所关押了1个半月,后被判罚金120元获释。③《金策履历书》,《东北文件汇集》(甲60),第194页。

1930年春天开始,东北地区的朝鲜共产党员根据共产国际的“一国一党”组织原则和朝共党中央组织业已被解体的现实情况,大都以个人身份自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从此,东北朝鲜民族共产主义者肩负“双重革命使命”,即在东北直接参加中国革命的同时,积极准备和促进朝鲜革命的双重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东北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投入到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④金成镐:《朝鲜民族共产主义者在中国东北抗日斗争中的地位和贡献》,《世界历史》2012年第3期,第15-18页。当时,东满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正在准备着大规模的“红五月斗争”,但金策在日本警察的严密监视和跟踪下无法进行社会革命活动。金策被迫把两个年幼的儿子托付给住在龙井的内兄家,“头戴破草帽打扮成农民”秘密转移到已搬迁至黑龙江省宁安县(当时属于吉林省)东京城的母亲和哥哥家。

二、金策在中国共产党北满地方组织的革命活动

1930年春,金策到东京城时,家有母亲、哥哥、嫂子和两个年幼的侄儿和侄女。此时,曾负责朝共党满洲总局(火曜派)宣传部工作的哥哥金洪善早已加入中共党组织,正在中共北满特委机关工作。⑤姜万吉、成大庆编:《韩国社会主义运动人名辞典》,汉城:创作与批评社,1996年,第153页。当年7月27日,金策经中共宁安县东京城支部书记崔洪基的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为了地下革命工作的需要,金策改名为金印。按金策本人的话来说,他曾参加过朝共党革命活动,此时已“有充分的共产主义思想”。⑥《金策履历书》,《东北文件汇集》(甲60),第189-193页。从此,金策以中共党员的身份开始了新的革命历程。

根据金策《履历书》和其他资料,这一时期他的经历大体上可整理如下:金策入党之后,中共宁安县委任命他负责东京城党支部的组织干事工作。8月,宁安县委决定将东京城支部扩编为东京城区委员会时,金策被任命为区委书记。当时东北党组织正处在李立三“左”倾盲动主义路线指导下,宁安县委也不顾敌我力量对比等主客观条件,冒险地准备革命暴动。10月初中共宁安县委改组为行动委员会,金策在宁安党、团县委及各区代表会议上被选为行动委员会书记,11月又兼任宁安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左”倾冒险行动暴露了组织,11月28日金策同共青团县委书记等6人被国民党军警逮捕,关押在哈尔滨护路军司令部拘留所8个月,此时他改名为金印植。1931年8月,他被押送到吉林监狱,8天之后又被押送到奉天(沈阳)监狱,被判刑7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监狱内的朝鲜民族政治犯全部被押送到奉天的日本监狱关押。关押40天后的11月,他们全部被释放。有学者说,金策是“经过中共满洲省委的大力营救”,被释放出狱的。①李鸿文:《30年代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中国东北》,第239页。但笔者还没有发现较为充分而准确的旁证史料。

笔者认为,在此或许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在日帝武装侵略东北的社会大混乱中发生的偶然事情,但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二是日帝极为狡诈的阴谋。日本在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武装占领全东北的过程中,竟厚颜无耻地打着“保护”东北朝鲜移民的旗号,企图挑拨离间中朝民族关系。例如,9月日军占领吉林市之后,将吉林陆军监狱关押的朝鲜民族政治犯270多人全部释放,说什么日本“此次出兵就是来释放你们的”,并且每人给10元路费令其回家。②《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吉字报告第一号》,1931年10月2日。《东北文件汇集》(甲9),1988年,第78页。金策他们被释放,很有可能是类似的情况。毋庸置疑,日帝就是利用释放被中国官方逮捕判刑的朝鲜民族政治犯的这一奸诈手段,妄图分化瓦解朝鲜民族反日斗争,进而达到“以夷制夷”、“以韩反华”的险恶目的。

然而,金策的抗日革命立场丝毫没有发生动摇,更加坚定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抗日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念。出狱后,他改名为金策,立即找到中共哈尔滨特委要求工作。1932年初,他被任命为宾县党特别支部书记,去开创宾县的抗日革命运动。此时,他的名字改称为罗东贤。③《金策履历书》,《东北文件汇集》(甲60),第193页。到7月,宾县党特支的组织发展到宾西、宾东两个党支部,共8名党员、10名候补党员,还有共青团员3名、反日会员60名。金策提出了“一切主力集中到反日会”的口号,努力宣传和组织革命群众团体,“开始了第一步的反日斗争”。④《中共宾县特支书记金策给特委的报告》,1932年7月28日。《东北文件汇集》(甲33),1990年,第267-269页。当年9月,纪念“九一八”事变一周年之际,金策同另一位同志一起携带中共满洲省委下发的传单,到宾县县城散发时,被反动的地方武装队查出身上藏的传单而被捕,随即在该队部经简单审问被判为枪决。当金策被20余名行刑队员押送刑场路经县城西门时,一驻军队长主动了解案情并向行刑队员说情,便营救了金策。⑤《金策履历书》,《东北文件汇集》(甲60),第194页。金策在《履历书》上简单记录其过程,并没有具体说明其原因。但根据当时东北社会普遍的抗日斗争情绪,可以推测该队长主动营救素昧平生的金策而向行刑事队说情,行刑队也就释放了金策,表明他们内心是抗日爱国的,也是同情朝鲜抗日革命者。金策又一次化险为夷。这一事件,无疑使他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民族团结、共同抗日的教育。

1933年1月,金策被党组织派遣到珠河县工作,任蚂蚁河东党支部书记。⑥《金策履历书》,《东北文件汇集》(甲60),第191页。河东地区是1926年朝共党满洲总局的诞生地,早已开始了共产主义运动。1930年8月在中共北满特委的领导下建立了珠河县第一个党支部,至1932年9月经历了珠河特支、县委、中心县委的发展过程。县委机关设在蚂蚁河东,共有47名党员,其组织活动范围有珠河周边5个县。⑦刘枫、胡凤斌、刘强敏编著:《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页。在此说,1932年9月金策已任珠河中心县委军事委员。金策满怀激情地在北满抗日革命中心地开始了新的斗争历程。

当年5月,当日伪军警对蚂蚁河东地区突袭进行大搜捕时,金策为免于被捕“躲避7天”。事后,县委便以他犯了对敌“恐怖错误”论处,撤销其党支部书记职务。他被调到县委机关秘书处工作,专门负责刻写油印文件和传单,不久便升任为县委秘书长。10月,在珠河县三股流正式宣告成立了党直接领导的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全队13名队员。年末,游击队发展到70多人,珠河中心县委组织也发展到1个特支、10个支部和94名党员。党团组织和反日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的迅速发展,为抗日游击区的建立奠定了社会基础和条件。⑧刘枫等编著:《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6、21、51、65页。从此,珠河抗日武装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34年5月,金策被省委巡视员认为有自由主义和“派争观念”,撤销其秘书长职务。⑨《金策履历书》,《东北文件汇集》(甲60),第190、192页。这样,金策在珠河被组织处分两次,但他丝毫没有气馁和消沉,深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加积极地投入于抗日革命工作。

三、金策在北满中共党武装队伍中的革命活动

1934年6月,中共党组织在珠河县正式成立了以珠河反日游击队为核心,联合其他抗日部队的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支队司令,支队编有3个总队,9个大队,共450余人。①刘枫等编著:《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38页。此时,金策被任命为第三大队政治指导员,9月又调任哈东支队司令部军需处长(经济部长),②《金策履历书》,《东北文件汇集》(甲60),第190页。开始了部队政工干部和后勤工作的历程。金策负责收集和分配部队所需的粮食、服装和武器装备等。在日伪军警严密封锁、经常围剿的情况下,金策千方百计在游击区创办了简易兵工厂、服装厂、医院和印刷厂等,努力建立起部队后勤保障体系。

从1935年1月28日,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哈东支队在珠河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全军暂辖1个师,3个团,共有500余人。赵尚志任军长兼第一师师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金策任第二团政治部主任(后由著名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接任)。③刘枫等编著:《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69页。珠河抗日游击区扩大到10多个县,第三军已成为哈东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核心力量。

1935年下半年开始,日伪调集大批军警,向珠河抗日游击区连续发动残暴的“大讨伐”的同时,疯狂推行“三光”政策和“集团部落”政策,企图扼杀抗日斗争。此时,第三军扩编为6个团,其主力转移到松花江下游开辟新的游击区。新编第四团团长郝贵林和政治部主任金策,带领全团70多人,远征到依兰、勃利一带作战。1936年初,第四团扩编为第三军第四师,金策任政治部主任,全师3个团,共150多人。第四师开辟了依兰、勃利、密山、桦川一带的新游击区,5月增编2个团,全师发展到600余人。第四师在郝贵林、金策的领导下,“政治教育和组织纪律以及和群众的关系都比较好,因此,战斗力也较强”,成为第三军的“模范队”。6月下旬,第四师主力与李延禄的第四军部队一起,向宝清、富锦地区远征。在此远征中,金策与第四军军部一起行动,并负责指导第四军的政治思想工作。④刘枫等编著:《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102-104页。金策《履历书》说,1935年10月调任第四师政治部主任,似阴历或误记。

1936年8月1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根据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精神和东北抗日斗争的实际需要,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三军由原来的6个师发展到10个师,共6000余人,其游击区发展到北满30余县,使松花江两岸的游击区基本上连成一片。第三军第四师在郝贵林师长和金策主任的带领下,继续战斗在依兰、勃利、宝清和密山地区。

1936年9月18日,珠河、汤原两中心县委和抗联第三、六军党委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共北满临时省委。金策在因为负伤而未能出席会议的情况下被选为省委执行委员。1937年10月他被常委会任命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⑤《中共北满省常委会的补充报告》,1940年12月30日。《东北文件汇集》(甲27),第76-78页。金策《履历书》说,1937年1月调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似误记。便调到省委机关工作,同年11月兼任第三军政治部主任。⑥《金策履历书》,《东北文件汇集》(甲60),第190页。

1937年7月,日帝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东北的抗日形势更加严峻,抗联部队牺牲很大,游击根据地日益缩小。到1938年5月,原有10个师6000余人的第三军已减员2/3。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军主力部队近800人,在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主任李兆麟、第三军政治部主任金策的指挥下,被迫离开松花江下游两岸的游击区,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向小兴安岭一带开始了西征。他们不仅要与围追堵截的优势日伪军流血奋战,又要面对饥饿、酷暑、寒冷和野兽袭击等严峻考验。他们历尽千辛万苦,10月终于到达目的地,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远征任务。10月5日,金策主持召开第三、六军主要领导干部会议,研究部署了创建以海伦为中心的新游击区的斗争任务。⑦刘枫等编著:《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154-170页。在这一艰难卓绝的斗争过程中,金策又一次充分发挥了作为军政干部优秀的工作作风和非凡的组织能力。

这一时期,党组织和同志们指出,“金策同志是忠实于党,忠实于中央路线,是有一贯对党诚恳性和布尔塞(什)维克的工作作风的”,①《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对金策意见书的答复》,1938年。《东北文件汇集》(甲24),第202页。“金策同志是我北满党强有力的主力中心干部之一。……金策同志是有老练的布尔塞(什)维克的工作作风,他有一贯的诚恳性,……是接受任何人正确意见的。……金策同志是十分使人敬爱的同志”。②《高禹民给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的意见书》,1938年8月25日。《东北文件汇集》(甲24),第429-430页。这无疑是对金策优良的工作作风和突出的领导业绩的高度评价。

据金策的《履历书》来看,金策在1930年春天留下两个年幼的儿子离开东满的老家之后,长期奋斗在抗日武装斗争第一线,一直没能与家族取得任何联系,也不知道两个儿子的下落。金策的哥哥和弟弟都参加了革命,但各自战斗在不同地区。1932年,他在哈尔滨看到报纸,才知道弟弟已被日帝逮捕关押在朝鲜西大门监狱,只听说哥哥原来在中共宁安县委做领导工作,1932年被派遣到东满工作。1938年,他通过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才得知,他哥哥在东满游击区因民生团嫌疑被杀害。③《金策履历书》,《东北文件汇集》(甲60),第189、193页。据了解,1945年8月朝鲜光复之后,金策在平壤才见到在东北失散16年之久的两个儿子。至于金策哥哥在东满“民生团事件”被害的情况,还没有找到其他旁证资料。自1928年妻子病逝至1945年9月金策从苏联远东回国为止,金策没有再娶,也没有来过他的第二故乡龙井和宁安东京城母亲家,从中也可看出他对革命事业的热诚和自我牺牲精神。他在《履历书》中自我评价说:“上级能知道我的缺点和幼稚,我的能力是薄弱的。但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愿意,而且坚决、忠实的为党给我的一切工作,以真诚实现而决心奋斗。”④《金策履历书》,《东北文件汇集》(甲60),第192页。从中我们也可看出他作为共产主义者的赤胆忠诚和谦虚谨慎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金策的汉语水平问题。与东满和南满东边道地区不同,北满地区朝鲜民族人口比例很少,1930年末朝鲜民族人口只有2546户、11285人。⑤满铁经济调查会:《满洲农业移民方案(2-1-4)》,1935年,第272页。转引自(日本)满洲移民史研究会编:《日本帝国主义的满洲移民》,日本龙溪书舍,1976年,第571页。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的诞生地珠河县的朝鲜民族,1930年时只有4000人左右,仅占全县人口的4%左右。⑥“满洲国”军政部:《满洲共产匪研究》(第一辑),康德三年(1937年),第611页。由于金策是出生于朝鲜,青少年时代又生活在朝鲜民族占地区人口80%以上的东满龙井一带,加之“没有受过正式教育”,所以,他的汉语水平自然不会很高。1932年7月,金策作为北满宾县特支书记,向上级机关提出书面报告,汇报了“在中国群众的工作是非常的困难”的情况,恳切要求派遣几名“中国同志”来一起工作。在上级机关复写金策这一报告书的一位同志,在其复写纸上特记如下“声明”说,原报告书是“韩文的文法,许多看不懂的地方,我不能负责的”。⑦《中共宾县特支书记金策给特委的报告》,1932年7月28日。《东北文件汇集》(甲33),1990年,第270页。甚至在1937年金策任北满临时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之后也出现中国语言文字上“薄弱和粗草,词不达意”的情况,有时难免会引起同志们的一些“误解和争论”。⑧《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发表“金策同志的意见一束”》,1939年1月20日。《东北文件汇集》(甲24),第217页。尽管如此,据《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等现有的公开资料来看,当时在东北的朝鲜民族共产主义者群体中,留下亲笔文字资料最多的就是金策。这当然是由他的职务和任务所决定的,但无疑与他的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不无关系。

金策作为朝鲜民族共产主义者,能够长期战斗在朝鲜民族人口比例很少的北满地区,并在党组织和抗联部队担任重要的各级领导职务,绝非偶然。简要地说,客观上有中华文化博大的包容力和融合力、中朝两国人民联合抗日的时代使命、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民族政策以及周边其他民族同志们的信任和支持等;主观上无疑是因为金策本人坚定的抗日革命立场、满腔的革命热情、卓越的工作能力和贡献等。尽管在当时艰难复杂的斗争环境和特殊历史条件下,金策也难免存在一些不足、缺点和错误,①李鸿文:《30年代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中国东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52-254页。但他无疑是北满地区朝鲜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抗日英雄,是北满党组织和抗日部队杰出的领导人之一。

四、金策任北满省委书记时期的革命活动

1939年4月12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召开第二次全会,会议决定改北满临时省委为北满省委,选出原常委、宣传部长、第三军政治部主任金策和李兆麟、冯仲云三人组成新的常委会,分别任书记、组织部长和宣传部长;决定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李兆麟任总指挥。②《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会决议》,1939年4月12日。《东北文件汇集》(甲24),第398页。从此,金策开始全面负责北满省委的领导工作,并将省委机关设置在庆城山区。金策就任省委书记之后,努力创办省委机关刊物《统一》和《北满救国报》,广泛宣传了“立即与一切反日党派、军队、信仰、民族联合起来”、“组织民众,动员民众,武装民众,扩大反日战争来响应国内抗战”等新省委的方针政策。③《金策关于北满路线的转变过程的发言提纲》,1940年底。《东北文件汇集》(甲27),第100-103页。

同年5月30日,以北满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军为基础,正式宣告成立了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全军共有500余人。④刘枫等编著:《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186页。金策曾长期担任地方和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充分认识部队政工干部作为“党在抗日联军中执行政治路线和革命纪律的责任者”的重大作用,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1940年3月,北满省委制定了《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有总则、抗联政治指导员和政治委员以及政治部工作、抗联青年团工作、抗联政治机关与地方党组织关系和关于士兵委员会和士兵大会的工作内容等,共52条。细则条例极为详细而具体,如“抗日联军政治指导员工作”一条,就有细则条例多达24条。其“总则”指出,“为保证扩大与巩固反日的民族统一战线,为彻底驱逐日寇出中国和完成抗日救国完全胜利,必须在抗日联军中巩固中国人民领袖——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政治工作之目的,在于巩固抗日联军之团结和战斗力,使它成为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中心,……最主要的是要依靠战斗决心和毅力,对抗战事业的忠诚与信心。……使每个反日指战员了解自己的政治责任和抗战前途,提高政治意义和正确的民族义愤,使他们成为最有纪律的自觉的模范战士。……抗日联军为完成历史的伟大任务,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以彻底执行抗日反满和民族独立、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任务”。⑤《中共北满省委制定“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1940年3月8日。《东北文件汇集》(甲26),第31-34页。自1936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撤销之后,长期处于被分割和独立作战的分散状态,并且与党中央失去组织联系的北满省委,能够制定出这一内容较为全面而正确的“条例草案”,实属难能可贵。这无疑与金策较为丰富的革命斗争经历和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有直接的关系。

1939年以来,东北抗日斗争形势更趋严峻,处境十分困难。1940年4月,抗联第三路军改编为三、六、九、十二4个支队。⑥常好礼:《东北抗联路军发展史略》,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56页。第三路军在北满省委和各抗联将领的率领下,转战于北满各地,艰苦奋斗,继续扰乱和打击敌人后方,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当年4月,以金策为书记的新的北满省委第一个决议就指出,“新常委要以最大努力设法打通并与中央连络关系,经常向中央作报告”,⑦《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会决议》,1939年4月12日。《东北文件汇集》(甲24),第399页。急切地希望通过苏联方面打通与中共中央的组织联系。1940年9月,苏联远东当局根据与中共东北党和抗联负责人的协议精神,分别写信给东北抗联各路军领导人,通知召开党和抗联干部会议,“解决党组织和目前游击运动的一切问题”,并告知“会议上将有中共(中央)代表参加”。⑧《中共共产党东北地方组织的活动概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5-106页。至12月,东北党和抗联部队的主要领导人都怀着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解决东北抗战困境的迫切心情,先后入苏。随着领导人的陆续过界,抗联各部队有的随同前往,有的因作战失利或陷入困境,也陆续撤到苏联境内。进入苏境的抗联部队在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和哈巴罗夫斯克附近相继建立了南北两个野营。

12月,金策也应邀首次入苏,在哈巴罗夫斯克参加了东北党和抗联领导干部的“第二次伯力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北满代表金策、李兆麟、冯仲云,吉东代表周保中、崔庸健、王效明等,南满代表金日成、徐哲、安吉,共11人。在中央代表没有到会的情况下,会议自12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期间举行,广泛讨论了东北抗日革命斗争的诸多问题。①《中共共产党东北地方组织的活动概述》,第106页。会议期间,金策同周保中、李兆麟一起,作为北满、吉东两省委的代表,主持召开野营领导干部会议,对部队进行整编,并决定成立东北党领导干部临时支部,统一领导野营党和抗联部队,主要负责人为周保中。②《中共共产党东北地方组织的活动概述》,第107-108页。在此期间,金策首次见到第一路军第二方面军指挥金日成等来自南满地区的朝鲜共产主义者,他们共同商讨了抗日革命和朝鲜独立解放问题等。③《金日成回忆录——与世纪同行》(8),第112-114页;《金日成略传》,平壤:外文出版社,2001年,第87页。

1941年6月,金策主动要求返回东北继续负责“自己责任之党领导”,得到了其他领导同志的赞同。④《周保中简短日记》,《东北文件汇集》(甲42),1991年,第346页。7月,金策兼任抗联第三路军政治委员,⑤《周保中简短日记》,《东北文件汇集》(甲42),第347、353、354页。带领小分队8人离开野营地,返回东北,11月初到达北满第三路军指挥部,与总指挥李兆麟汇合,⑥《金策致周保中的信》,1941年11月5日。《东北文件汇集》(甲62),1990年,第3页。领导那里的抗联部队坚持敌后游击斗争。

1942年8月1日,苏联远东野营基地的抗联部队正式改编为“苏联远东红旗军特别第八十八旅”(又称国际旅,回东北活动时称为抗联教导旅),下设4个步兵营和2个直属连。金日成任第一营营长,军衔为大尉;金策任第三营政治副营长,军衔为大尉。⑦常好礼:《征途岁月——陈雷回忆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9-250页。9月13日,抗联教导旅召开党员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即中共东北党委员会),选出周保中、李兆麟、崔庸健、金日成、金策等11名执行委员,崔庸健为书记。⑧《中共共产党东北地方组织的活动概述》,第109页。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次组织改编时,金策尚在北满,是在他未能出席会议的情况下被选定的,更能说明他在东北党和抗联部队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

这一时期,金策在北满整编分散在各地的小部队,形成了一股有效的战斗力,并努力建立群众反日团体,同时还进行敌情侦察,为将来解放东北做准备。金策在东北抗日武装斗争中两次负伤:一次是1936年7月在虎林境内的战斗中脚后跟受伤,伤势较重;另一次是1938年6月在勃利县被叛变队伍击伤,膝盖受轻伤。⑨《金策履历书》,《东北文件汇集》(甲60),第193页。因两次负伤,金策行动不便。但他是在东北党和抗联的省、军级高级干部中坚持东北游击斗争时间最长的一个人,直到1943年末在组织的一再催促下才离开东北,历经两个多月的跋涉,于1944年1月才与抗联教导旅汇合。⑩《周保中简短日记》,《东北文件汇集》(甲43),1991年,第365、369页;《中共共产党东北地方组织的活动概述》,第415页。从此,金策在野营基地开始了军政训练,准备迎接战略大反攻和抗战胜利。

1945年7月末,随着抗战胜利的即将来临,抗联教导旅中的朝鲜共产主义者单独组织了朝鲜工作团委员会,团长为金日成,委员有崔庸健、金策、安吉、徐哲、朴德山、崔贤等人。崔庸健负责党政,金日成负责军政,金策负责金日成和崔庸健的辅佐工作。⑪《访问周保中同志谈话记录整理》,1959年12月28日-29日、1960年1月4日;[韩]辛株柏:《满洲地区韩人的民族运动史(1920-45)》,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99年,第489-491页。这表明,东北的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长期的抗日武装斗争中,终于形成了以金日成、崔庸健、金策为首的朝鲜共产主义运动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力量。

1945年8月15日,日帝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朝鲜人民也摆脱了长达35年之久的日帝殖民统治,获得了民族解放。9月19日,金策满怀胜利喜悦,与金日成等一起通过元山港回到了祖国朝鲜,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朝鲜的新的革命历程。

总之,东北的中朝两国共产主义者共同抗击日帝侵略,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流血奋斗的14年,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朝鲜反日民族独立解放斗争史的主要内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金策等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东北各族人民并肩战斗,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金策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亲密战友,是一位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他在东北抗日革命中的英雄业绩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必将永远为中朝两国人民所赞颂。

猜你喜欢

抗联抗日东北
东北铁锅炖
抗日小英雄杨杨
东北抗联精神赓续传承的价值意蕴
Make ’Em Laugh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抗日英雄万全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