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2015-12-09蒋艳云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24期
关键词:心理卫生眼动障碍

蒋艳云

广西全州县妇幼保健院儿科 541500

综述与进展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蒋艳云

广西全州县妇幼保健院儿科541500

摘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于儿童中的疾病,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并且可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小的影响,需要有效的诊断及治疗。但目前ADHD的诊断非常依赖对患儿特异性症状的观察以及医师的经验,综合诊断也难以把握患儿病情,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均十分常见,因此尚需要更加有效的临床检查手段。并且目前对患儿的治疗还以药物治疗为主,不得不考虑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并且长期用药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因此更加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式的开发势在必行。

关键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治疗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在儿童时期常见的心理以及行为障碍,对儿童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患儿进行正确的诊断与系统的治疗[1~3]。对目前现有的诊疗方法进行总结有助于该疾病研究进一步发展,并且可为临床治疗ADHD作出贡献,现综述如下。

1临床表现

ADHD患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外向性障碍、内向性障碍、学习障碍等三个亚性型,现分述如下。

1.1外向性障碍品行障碍(CD)、攻击性行为及ODD均为外向性障碍。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ADHD患儿的ODD及CD发生率很高,合并CD的患儿大概在42.7%~56.0%,合并ODD的患儿大概在54%~93%。根据研究发现,合并CD的患儿发病年龄比未合并的要早;合并CD的患儿有更多的认知缺陷,尤其是在记忆能力和言语能力方面;合并攻击性行为的患儿对家庭有很大的影响,会导致家庭稳定性不足,亲子的关系较差,母亲易出现抑郁症[4,5]。

1.2内向性障碍躯体化障碍、抑郁性障碍及焦虑性障碍均为内向性障碍。合并躯体化障碍的患儿大概在17.3%,合并抑郁性障碍的患儿大概在13.0%~26.8%,合并焦虑性障碍的患儿大概在25.0%~50.8%,合并焦虑性障碍的发生率最高,合并焦虑的患儿行为问题较少,注意力缺陷更为严重。患儿合并内向性障碍与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均有一定的关系[6]。

1.3学习障碍(LD)LD与ADHD的关系很早就已经被发现了,大概是在20世纪,因为鉴别及诊断很困难,所以导致合并率并不准确,从10%~92%不等。学习障碍能引起继发性的注意障碍,而注意障碍则会造成学习成绩下降。为了区别原发病,记住以下要点:LD主要是阅读能力缺乏,而ADHD则是记忆能力及言语学习能力缺乏,LD是认知功能损害,ADHD则是无法认真完成作业、在校表现较差、粗心大意等,注意力比较涣散,比LD明显很多。而且从病程进行比较,ADHD是先出现行为问题,注意力无法集中,最后则是认知缺陷,但是LD则是先出现认知缺陷,注意力无法集中,最后才是行为障碍。发病的年龄对于鉴别有很大的帮助。ADHD基本上是在3岁开始出现,而LD则是在入学后的2~3年,因为学业的失败,从而出现反应性的多动及注意力不集中[7,8]。

2诊断进展

对ADHD患儿进行明确诊断十分重要,而一般需要借助综合性诊断方式进行诊断,在进行诊断时,可选择以下综合性诊断方法。(1)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详细而客观地了解患儿出现症状的时间、地点以及症状出现时的情景、任务,并且了解症状程度。(2)对患儿进行观察,包括交谈、询问等,初步评定患者症状、了解儿童自己的理解。在该部分中应排除焦虑、抑郁、幻觉、思维异常、自杀倾向等其他心理障碍。(3)对患儿健康状态进行检测,评估患儿神经系统功能,是否存在感觉缺陷,以及包括其他的身体问题。(4)采用各类量表或自制量表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价,也可以观察患者的智力和学习能力。(5)进行听觉、视觉、语言等实验室检查,并且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测试。还可以利用国外的一些先进测试方法,如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检测、持续性操作测验等。以上是对患儿进行诊断的最常用的综合诊断手段。但以上手段均不具有特异性,除了实验室诊断相对准确,其他非常依赖医师的经验以及判断,因此ADHD的特异性诊断仍然是目前临床所缺乏的[9,10]。

目前ADHD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的进展,如基于患儿反应抑制开发的眼动追踪技术是较为准确的测试方法,该技术将ADHD儿童反应抑制问题记录,在患儿执行眼动技术时,产生的不相干、不恰当运动反应可以揭示患儿是否患有ADHD。该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眼动数据丰富,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病情诊断。病情眼动任务的执行可以揭示认知加工缺陷。其次眼动技术在目前发展速度较快,记录数据简单准确,并且是无创的非侵入操作,对儿童几乎不造成损伤。最后眼动任务较为简单,精神障碍的儿童也可以执行,不需要复杂的阅读能力、认知技能,使眼动跟踪技术可以广泛的使用。但目前眼动追踪技术仍然不成熟,也缺乏在儿童中应用的相关资料,因此未来对ADHD儿童进行眼动追踪技术的观察应继续进行,并且提供可靠的临床价值依据。而在眼动追踪技术未应用之前,采用相关的红外记录仪和配套测试用于检测ADHD也经过了研究,该方法利用红外动作捕捉,以客观的方式记录患儿的肢体动作,避免诊疗过度或不足,虽然该方法也具有较高的诊疗价值,但因红外记录仪的价格昂贵,难以普及,且得出全身数据后,也难以进行客观地分析,建立相对准确的评价标准,因此目前基本不用于ADHD的诊断中,但并不说明该诊断方法不具有发展前景,其准确性以及客观性决定了其有着继续研究的价值[11,12]。

3治疗进展

3.1家庭环境对治疗的帮助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也是患儿ADHD是否可获得改善的重要方面。儿童的认知和影响多来自于家长。因此进行系统的父母培训,给予儿童良好的家庭环境可改善患儿ADHD症状。如家长酗酒、精神障碍、婚姻矛盾、内部冲突、亲子关系紧张等因素可能明显的引起患儿ADHD症状的出现,并且ADHD患儿父母可能是ADHD患者。因此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家庭相关情况,针对性的对家长进行教育,控制自身行为,对患儿进行有利影响,缓和亲子关系,纠正倾向于使用惩罚、暴力等教育儿童的行为,控制家长带给儿童的压力,促进亲子之间的有利互动,阻断恶性循环,对患儿ADHD临床症状有着改善作用[13,14]。

3.2药物治疗ADHD患儿可采用药物治疗,但需要保证安全性与有效性[15]。一般采用兴奋性药物,以降低患儿的神经兴奋,并且改善患者注意力,对儿童可收到显著的效果,但药物治疗虽然是主流治疗方式,但并非ADHD最为推荐的治疗方式,药物治疗多以给予患儿自信心以及心理安慰为主要作用,因此安慰剂进行治疗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患儿一般年龄较小,使用神经类药物有诸多考虑,并且贸然使用药物可能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不可逆影响,如果一味的追求短期的疗效,而不进行长期观察是得不偿失的[16]。

3.3非药物治疗由于药物对ADHD的长期作用不明显,且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非药物治疗方法目前较为流行,小脑运动功能训练是一种具有显著效果的非药物治疗手段[17]。张军[18]等对患儿采用小脑功能训练的治疗方法,包括平衡训练、眼动追踪、抛接训练、旋转训练、姿势训练、运动协调训练等,强调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该研究中显示,小脑功能训练对患儿多动冲动评分有着明显的有利影响。说明经过有针对性的小脑功能锻炼可以确切使患儿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另外如综合护理干预以及系统训练等非药物治疗均是制定完善的训练计划,通过对患儿神经功能以及运动协调进行训练,并且干预患儿心理,使患儿接受训练方式,排解患儿压力,主观上减轻ADHD的症状[19,20]。

非药物治疗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ADHD治疗方式,其主要优势在于不使用药物,无安全性方面的问题,并且经过实践,许多优秀的非药物治疗方式对患儿起到的作用十分显著。但非药物治疗始终有着见效较慢的缺点,经过不断的临床研究,可能会开发更加高效的功能训练方式。

参考文献

[1]刘世燕,张文武,丁士炬,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在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的持续注意任务事件相关电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2):109-114.

[2]Liu T,Lin P,Chen Y,etal.Electroencephalogram synchronization analysis for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children〔J〕.Bio-medic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2014,24(1):1035-1039.

[3]杨斌让,李建英,杨思渊,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工作记忆损害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41-45.

[4]周晋波,郭兰婷,陈颖,等.中文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SNAP-Ⅳ评定量表-父母版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6):424-428.

[5]Igual L,Soliva JC,Escalera S,etal.Automatic brain caudate nuclei segmen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in diagnostic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J〕.Computerized Medical Imaging and Graphics: The Official Jounal of the Computerized Medical Imaging Society,2012,36(8):591-600.

[6]高美好,文飞球,周克英,等.深圳市7~14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2):922-924.

[7]吉宁,管丽丽,陈芸,等.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冲动亚型的关联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6):429-433.

[8]岑超群,陈凯云,梁亚勇,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孤独症特征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5,24(1):42.

[9]苏怡,钱英,高倩,等.高智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男性儿童的生态学执行功能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6):415.

[10]李梦瑶,杜亚松.学龄期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标准化评估量表的临床应用〔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24):1893-1897.

[11]Saxbe C,Barkley RA.The second attention disorder? sluggish cognitive tempo vs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Update for clinicians〔J〕.Journal of psychiatric practice,2014,20(1):38-49.

[12]刘芳,刘海润,秦岭,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韦氏智力测验与Das-Naglieri认知评估系统测验的相关性〔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24):1866-1869.

[13]周国岭,赵滢,刘健,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与自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5):350-351.

[14]王恩聪,孙黎,等.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成年早期不同结局患者的工作记忆〔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6):423-428.

[15]Robert M Hamilton,Eric Rosenthal,Martin Hulpke Wette,etal.Cardiovascular consideration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medications: a report of the European Network on Hyperactivity Disorders work group, Europea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Guidelines Group o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drug safety meeting〔J〕.Cardiology in the young,2012,22(1):63-70.

[16]林文璇,王馨,吴婕翎,等.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智力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1):58-61.

[17]解雅春,张敏,刘晓,等.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视觉-运动整合能力〔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9):665-668.

[18]张军,文飞球,张佳楠,等.小脑运动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疗效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4):287-291.

[19]Latchoumane CFV,Kim IH,Sohn H,etal.Dynamical Nonstationarity of Resting EEGs in Patient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J〕.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13,60(1):159-163.

[20]Martín-Martínez D,Casaseca-de-la-Higuera P,Alberola-López S,etal.Nonlinear analysis of actigraphic signals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J〕.Medical engineering and physics,2012,34(9):1317-1329.

(编辑杨阳)

收稿日期2015-06-16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24-3344-03

猜你喜欢

心理卫生眼动障碍
为何中年婚姻障碍多
基于眼动的驾驶员危险认知
基于ssVEP与眼动追踪的混合型并行脑机接口研究
海豹的睡眠:只有一半大脑在睡觉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常见精神心理卫生问题漫谈
高校女大学生的围经期卫生保健
静止眼动和动作表现关系的心理学机制
角色认知与心理卫生对护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