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麦地最后的土掌房

2015-12-09

云南画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安龙火塘天井

大麦地最后的土掌房

土掌房,是彝族先民用智慧和爱心浇灌的人居乐园,追溯它的历史,可上溯到上千年的汉朝时代,为适应滇南亚热带气候和山地特点,彝族先民从自然的角度、审美的角度、宗教信仰和文化角度衍演创造了南滇一绝——土掌房。传统风格的彝族土掌房,大多由“恒摩”(彝语,意为大儿子、大儿媳的住房)、“恒嘎”(堂屋)、“念占”(厢房)、“大门”紧连的三排房子构成,结构有些类似汉族的四合院。走进土掌房,“大门”分三间,右间多为厨房,左间为客房,中间为天井和走道。有的住户把“大门”盖成楼房,楼下作为厨房或堆放杂物、柴火或关牲畜,楼上作为客房,这种住房大多在天井的上方设有楼梯作为走道。过了天井,居中为“恒嘎”,摆放供香案;左边为“恒摩”,盖成上下两层,上层或作女儿闺房或堆放粮食,下层隔成左右偏房,右偏房为大儿子住房,左偏房为主人住房,并设有上楼的梯口。“念占”分为三间,右间为住房,左间为火塘,是烤火、喝茶的地方,中间为吃饭厅及做家务或休闲娱乐场所,厨房和中间一般不隔开,成为宽大的活动空间。

土掌房实际上就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结构简单而扎实耐用,彝族山区缺乏平

地,人们就在土掌房梁架上横加铺木,铺木上放入松木劈柴,再以山草活泥,粘性土摊平锤实,造成一种平顶式建筑,平顶上可晾晒谷物和衣服。这样坚固的梁架和铺木,可在房顶上晾晒几十担乃至上百担的谷子。而房顶在农闲的夜晚又成了男女青年谈情说爱,跳四弦,对山歌的好场所。土掌房是一家一户紧挨着,上面干燥而凉爽,青松毛往上一铺,成了天然的地毡,是大人小孩最钟情的去处,孩子们可以从平整的房顶一家跳到一家,尽情地打闹玩耍。要是村子里遇到婚嫁,房顶便是上好的宴请场所,松毛上一蹲或一坐,便是上等的喝酒划拳的地方。哀牢山的酷暑是炎热难当的,而土掌房顶上厚厚的粘土恰好是一层上好的隔热层,住在土掌房里冬暖夏凉,好象并不那么在意外面气候的变化。土掌房里的彝人是热爱生活的,他们常年在屋里生起火塘,农闲时,一家一户、或者一群群坐在火塘旁,那塘火红红火火,熏走潮气,把土掌房的铺木和梁架熏得漆黑透亮,像是一层上好防护的土漆,防蛀防水。

在我们走过的安龙堡、大麦地这些彝族聚居的乡镇,还有许多村落保存着土掌房,虽然它们正在变化着,但那种集中连片的宏大气势仍然在山坡上,而彝家人也还在这里延续着他们古老的生活。在大麦地,姚生学和罗琴芝的婚礼仍然在房顶上举行,来宾围坐在十几张小方桌旁,房顶上的宴席一摆就是3天,唢呐声、四弦声和喧闹声飘荡在村落的上空。而在安龙堡,土掌房被赋予了现代的用途,天然形成的阶梯被电影管理站用来放电影,人们在夜幕中抬着小凳上到自家的房顶,就可以免费观看一场电影。

礼社江、绿汁江两岸,莽莽苍苍的大山、浩浩渺渺的云海、层层叠叠的梯田和郁郁葱葱的森林,构成了双柏彝家山乡的世界。在峰回路转的尽头,一片片、一排排俨然排列有序的土掌房,会突然跃入眼帘,它们是这个世界的精髓,是这苍茫大山中最温暖的一抹风景。正因为遥远,它们还存在着,也许这是最后的土掌房。

猜你喜欢

安龙火塘天井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温暖的火塘
山西离石德岗遗址
一定要留个天井
雨天
大火塘,小火塘
火塘边的乡愁
安龙县委离退局组织老干部进行健康体检
安龙县委离退局专题廉政教育党课